对香烟心理上的依赖更难戒除
烟瘾包括两个部分: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戒烟所戒掉的不仅是对尼古丁的生理需求,更是对吸烟行为的心理需求,而恰恰是这种心理需求,让戒烟变得难如登天。
一项研究表明,戒烟只需要72个小时就可以彻底摆脱生理依赖,但心瘾需要几十天,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断绝。也可以说,吸烟者对香烟强烈的依赖感与香烟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实际上只是一个纯粹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由大脑活动失调所引起的各种异常的问题,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长时间的心理冲突,表现为一些负面的情绪体验,比如,焦虑、抑郁、愤怒等,但心理问题不属于心理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而对于烟瘾来说,从吸烟者的表现上来看,是对吸烟行为无法进行舍弃,从而形成的一种欲罢不能的现象,其核心在于吸烟者的背后存在一个如影随形的痛苦根源,不断蛊惑吸烟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且无法自拔。这就意味着一旦失去了这种痛苦根源,吸烟者就不会再对香烟产生依赖。
当一个吸烟者决定戒烟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出现戒断反应,内心发慌、压抑,逐渐出现焦虑、愤怒、魂不守舍、坐立难安等情绪。由痛苦根源所带来的生理体验,被大多数人看作是吸烟者身体内尼古丁等“烟毒”含量降低所导致,因此,将烟瘾归咎为香烟本身,以及尼古丁作用。而支撑这一观点的论据有两种:其一,是尼古丁作用神经中枢的成瘾理论;其二,是当吸烟者出现戒断反应,只要及时吸烟,就能立即驱走这种令人难受的体验。的确,尼古丁确实能够让吸烟者产生生理依赖,但却不一定是造成剧烈戒断反应的根源。
在戒断反应的问题上,大多数吸烟者忽略了两件事:第一,一些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下的非吸烟者,同样摄入了大量尼古丁和烟碱,却并未出现因远离烟雾而难受的现象;第二,人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大脑的支配所完成,这就意味着人们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将伴随着相应的心理活动。简单来说,戒烟其实就是发生了停止继续摄入尼古丁等烟毒和与戒烟对应的心理活动这两件事。因此,戒烟后出现的痛苦体验,基本上只与吸烟者的心理活动有关,这也是戒除烟瘾的难点所在。
何为戒烟?一些人会认为戒烟的核心是吸烟行为,也就是说,当吸烟者没有了吸烟行为,就是一个标准的非吸烟者。这个答案看似正确,却不够严谨,因为吸烟行为是一个典型的由诸多因素所导致的行为。比如,给一位不会吸烟的人点上一支香烟,对方会感到莫名其妙,而给一个具有强烈吸烟欲望的人一支烟,却无法点燃,对方会将其视为挑衅。因此,只有在所有因素完备的情况下,吸烟行为才能够完成,其中吸烟因素包括身体、香烟、火源、空气、吸烟环境及吸烟的念头。在这些因素里,除了吸烟的念头外,所有的因素非吸烟者同样具备。
戒烟的真正对象,是大脑中渴望吸烟的念头。而戒除这个念头,就意味着通过对抗、革除等心理活动,来强行将其赶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吸烟的念头和摆脱香烟的愿望,均来自吸烟者的大脑,两者相对作用,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压力,让吸烟者难以接受。
对香烟的心理依赖之所以更加难以戒除,其根源就在于念头的不可抗拒性。大多数吸烟者在戒烟时,一般都会选择压制吸烟的念头,用强大的意志力约束自身的行为,但无法将它从大脑中彻底清除。尤其是烟龄比较长的吸烟者,烟瘾一旦发作就会异常难受,尤其是见到、闻到或者听到与香烟有关的信息,或者凭借以往的行为习惯,面对压力时,吸烟的念头就会自动冒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吸烟者在戒烟多年之后,依然需要抵制香烟的诱惑,一时不慎就可能导致复吸的出现。
吸烟者在戒烟的过程中,不必本能地克制或压抑吸烟欲望,让它自生自灭,通过培养其他兴趣爱好来有效转移注意力,逐渐使吸烟的欲望彻底在大脑中消失。只有掐断内心对吸烟的欲望,才算是真正的戒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