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请殿下登大位
“重臣们想要劝进郕王,太后真会答应?”
“东宫太子还在,为什么不让太子继位,让郕王辅政?”
“周公旦辅佐武王、成王的美名在前,郕王完全可以效仿古人!”
商辂是东宫展书官,也就是太子的老师,他当然希望是东宫太子登基,而不是换成朱祁钰。
商辂还推断,孙太后不会放弃他的儿皇帝。
因为这段日子以来,朝廷和瓦剌之间,书信、使者往来不断。
明朝想要迎回皇帝朱祁镇。
瓦剌想要迷惑明朝,为他们接下来大举南下争取时间。
所以双方你来我往,都打着想要和平共处的机会。
孙太后为了她的儿皇帝,更是前后派出几队人马,把内库的金银珠宝,一车一车的往瓦剌送。
“我也听宫里面的人说了,太后不顾朝臣们的反对,执意要用金银贿赂瓦剌,还美其名曰赏赐。”
“瓦剌人的德行,大家都知道怎么一回事。”
“他们贪得无厌!”
“陛下在他们手里面,随时可以用来勒索我大明,他们根本就没有打算放陛下回来的打算。”
“为了断了瓦剌的念想,重臣们才想立郕王为帝。”
“你们想啊,要是太子登基,瓦剌人索要财物,他给是不给?”
“要是给了,天下人就会说太子放纵贼寇,致国家大义于不顾。”
“要是不给,那太子就是不孝。”
“所以,为了不让太子背负千古骂名,由郕王登基最为合适!”
李贤说的这些,是当时王直劝说孙太后的话。
而且这话,很有说服力。
孙太后如今把太子看得很重,她必须要为朱见深考虑。
要不然,朱见深就是赵构第二。
而满朝文武也就成了畏敌如鼠的秦桧之流。
“如此说来,郕王登基,倒也是两全其美的法子。”
彭时看了看商辂,又看了看李贤。
对于郕王朱祁钰,彭时也是报有好感的。
朱祁钰做了两件事情,让他在朝野中收获了不少的人心。
第一件事,诛杀王振余党,为国除害。
王振仗着朱祁镇的宠信,欺压的百官日久,早就民怨沸腾。
杀王振,闻者无不拍手称快。
第二件事,朱祁钰监国后,为了弥补朝廷职位空缺,启用了一批大臣。
那些原本被迫远离朝堂的大臣们,在重新进入仕途后,自然是要对朱祁钰歌功颂德。
“重臣们都是值得信赖、可以托付大事之人。”
“今日他们劝进,在下当从之!”
彭时说到激动之处,双手报拳,对着文华门一拜。
“商兄,你也不必担心。”
“你虽然是东宫展书官,可你任职之前,东宫储君还是确定,你也没有教导过太子一天学业。”
“郕王也看中商兄你的才华,不然就不会让你入阁。”
看着愁眉不展的商辂,彭时说出开导的话语。
“对了,说起入阁,我今日听见了一个趣事。”
“这次咱们入内阁,民间说是蚤入内阁。”
“咱们原本只是翰林,不是部院侍郎,本来属于人微言轻。”
“这一次咱们得以入阁,就像跳蚤一样,一下子蹦得老高。”
说完,彭时就笑了几下。
“虽然难听,也是事实。”
商辂被彭时逗笑了。
商辂在京师也呆了几年了,他对于官场制度也是知道的。
在此之前,进入内阁辅政的大学士,多是六部副职的侍郎。
然而商辂的开心并没有维持多久,
“可是宫里的那位,不可能就这样让皇位易主吧?”
商辂有一个担心。
他害怕朱祁钰让他进入内阁,只是做做样子给大臣们看。
如今东宫已立,商辂也就要辅导太子朱见深的学业。
朱祁钰让商辂入阁,只是表达他任人唯贤,不会对大臣们区别对待。
这样做,朱祁钰会收获好名声。
但是商辂毕竟属于东宫属官,他不是朱祁钰的心腹,朱祁钰很可能行明升暗降之事,对商辂不会重用。
要真是这样,也就意味着商辂的政治生涯不会有所建树。
十年寒窗苦,一朝入内阁。
商辂可不想自己弄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
“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答应?”
李贤又插话了。
“我听宫里传出消息,说太后原本是打算让襄王进京。”
“只不过襄王坚持拒绝,所以这事才没成。”
李贤现在虽然还不是侍郎,但是他做的就是侍郎的事。
经常出入皇城,李贤的消息很灵通。
“这事,不难理解。”
“太后虽然地位尊崇,可是无兵无权无势,不可能真的左右朝中局势。”
“百官们倾巢而出,执意请立郕王为新君,就算是太后也阻拦不住!”
彭时在翰林院观政也有段日子了,他的政治嗅觉很准。
就在彭时、商辂、李贤,这三位历史上内阁首辅小声交流的时候,文华门被缓缓打开。
“好了,不可在喧哗!”
陈循这是回头,严厉斥责了他的后辈们。
陈循如今执掌这户部,要是作为户部官员的李贤惹出麻烦,陈循也会脸上无光。
“下官知错!”
李贤闻言,连忙告罪。
陈循这个人虽然有点尖酸刻薄,可他也十分护犊子。
这样的上司,让李贤又敬又怕。
在骂人的时候,陈循是雷声大作。
在维护自己人的时候,陈循敢于据理力争。
“百官入朝!”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金英,从文华门内走了出来。
然后就是文武百官依照品级次序,在金兴的带领下,步入文华门。
“众位大臣,可有奏本承上?”
一阵三跪九叩的繁文缛节过后,金英开口询问。
“臣率六部九卿五府六科十三道官员上奏。”
吏部尚书、百官之首的王直,迈着大步从文官之列走了出来。
“天子北狩,国运危急,社稷动荡。”
“太子年幼,不足托付军国大事。”
“臣等恭请郕王殿下登基为帝,以正大位。”
“外拒瓦剌,内安人心。”
今天的劝进,其实相关三方已经达成了妥协。
孙太后、重臣们、朱祁钰,他们都各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按照事前商议,整个过程先由群臣劝进,然后孙太后颁布懿旨,然后朱祁钰三辞三让。
只不过对于那些不知道内情的大臣们来说,王直的声音在文华门内来回炸响,如同惊雷一般。
或许是年迈的原因,王直的嗓门并不大,显得有些飘渺不定,让人觉得不那么真切。
听到王直这么一说,群臣顿时寂静无声。
唯有广场角落的清水落珠,一滴又一滴的敲击在百官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