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导师与导师制
导师制的发展历经了无数个春秋,古今中外,导师、师傅、老师、教练等这类肩负教育、培养、指导、引导职责的人与他们的弟子们都留下了许多故事,其中一些典故流传至今。
导师的英文单词是“Mentor”,关于这个英文单词的出处和来源,相传发生在古希腊的一段故事中。故事描述了在公元前 9 世纪,历经 10年的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英雄奥德修斯在凯旋返乡途中遭遇的种种磨难,以及又过了 10年才得以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的过程。在这 20年的光阴中,英雄奥德修斯的儿子得到了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雅典娜的化身门忒斯(Mentor)的指引和引导。“Mentor”这个词据说就被这样沿用在关于导师、师傅这类角色上了。例如,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奠基者的“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则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中国,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的圣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导师之一。众所周知,孔子一生收徒约 3000名,培养了贤德之人 72 位。孔子不但培养了众多的学生,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还流传有纵横家鼻祖鬼谷子与其名声显赫的徒弟孙膑、苏秦、李斯、张仪、毛遂等的故事。鬼谷子还被称为史上培养奇才最多的老师。
在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师带徒”的历史传统,广为流传的匠人祖师爷鲁班当之无愧是传统技艺者的导师。
传统技艺中“师带徒”以口传手授为主要形式,并成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职业教育模式。直至今日,在民间和很多企业中仍然有师徒关系的存在和发展。世界各地的工匠技艺,如手工木匠技艺、手工皮匠技艺、手工乐器技艺等,以及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民俗,如捏泥人、吹糖人、梨园戏曲等,都在由师傅一代一代地传授给徒弟,才使得这些技艺传世。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以导师与徒弟两者之间的关系维系的模式。从师徒关系发展到形成相应体系的教育模式,则要追溯到大约 14 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当时,牛津大学由学校发起了导师制,一组学生指定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师徒关系,这是最早的院校导师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种导师制的教育培养模式已经被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高校采用。单纯从导师制与师徒的关系来看,不难发现两者本质的区别是从二元关系转变成了三元甚至多元关系。也就是说,这种教育模式除了师傅和徒弟,还有第三方进行管理,如院校的教导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第三方,管理才一再升级,最终形成了体系,从而更好、更快地培养人才,这也是导师制得以发展延续的推动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师徒关系的技艺传授模式首先在西方企业中得到了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理念相互作用,从“传帮带”的导师制开始,逐步在20 世纪 90年代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企业导师制。所谓“传”,就是指传授、传承;所谓“帮”,就是指帮助、帮辅;所谓“带”,就是指带领、引导。传统的“传帮带”经过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增加了多元的关系,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现代社会的平等观念,让师徒摆脱过去单向传递、单向要求的模式,要求师傅不仅对徒弟在业务技能上进行指导,也要在生活、思想上给予关心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