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夜话:微观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篇

卢旺达大屠杀与资源争夺
——经济学中的稀缺性

我们许多人都看过反映卢旺达大屠杀的《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1994年4月6日,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和布隆迪总统乘坐的专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两位总统同时罹难。胡图人认为这是图西人所为,于是由胡图人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图西人女总理和三名部长。接着胡图人的军队和民兵组织,甚至平民用大刀等原始工具屠杀图西人和同情图西人的温和派胡图人,在此后的三个月里,有80万—100万人被杀,200多万人逃亡。美国对此不闻不问,比利时撤走了部队,甚至联合国也撤走了维和部队。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惨烈的大屠杀?媒体认为种族屠杀当然是种族认同、文化及政治上的原因。种族屠杀一定是这些原因吗?德国社会学家李峻石(Günther Schlee)曾到索马里调查当地的种族冲突,并参与了这次冲突的国际协调工作。回来后他写了《何故为敌:族群与宗教冲突论纲》,在这本书中他提出,种族、宗教、文化、政治在冲突中都起了作用,但关键问题还在于对稀缺资源的争夺。

回到卢旺达大屠杀。比利时人用“以夷制夷”的方法统治卢旺达。他们扶植图西人统治胡图人,只有人口14%的图西人占有了绝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85%的胡图人十分贫穷。独立后胡图人当选总统进行土地改革,把图西人的土地收回分给胡图人,引发图西人不满、逃亡,在国外组建反政府的“卢旺达爱国阵线”。这就引起胡图人和图西人争夺有限土地资源的冲突。独立后卢旺达人口迅速增加,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更为尖锐,山上的土地都被开发,只留下山顶的几棵树。贫富之间的对立使以前零星的屠杀屡屡出现,这次总统之死则成为大屠杀的导火线。两个种族的冲突也一触即发。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卢旺达大屠杀无动于衷还在于卢旺达不产石油,也没有它们需要的各种稀有金属,卢旺达出产的咖啡和茶当时也供大于求。换言之,卢旺达缺乏西方国家所需要的资源。资源稀缺引发的两个种族的资源争夺正是这场大屠杀的根本原因。

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资源稀缺,或稀缺性,并不是指资源绝对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相对稀缺性。也就是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原来的欲望满足了,又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欲望,永远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但地球上的资源,无论有多少,相对于人无限的欲望总是不足的。这就是资源稀缺的含义。

不仅仅种族冲突,世界上各种矛盾与冲突最根本的原因正在于这种稀缺性。一位伟人说过,战争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就是说,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占有更多稀缺的经济资源。历史上哪次战争不是为了占有别国的土地、资源、财产和人口?“二战”中法西斯德国和日本都公开声称是为本民族争夺生存空间。这不就是用武力夺取别人的生存空间以及相关的经济资源吗?

所以,资源的稀缺性是所有时代一切社会都存在的基本问题。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从南方古猿进化为直立人,从直立人进化为智人,都是稀缺性推动的。人类历史就是不断解决稀缺性的历史。

而面对资源的稀缺性,我们该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