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夜话:微观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宋太祖和岳不群的选择错在哪里?
——选择的原则

宋太祖选择了要黄油不要大炮,岳不群选择了以武林盟主为人生唯一的目标。结果北宋在繁荣近二百年后被金消灭了。岳不群众叛亲离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他们的选择错在哪里?

选择了一个目标有收益,也就是可以满足某些需求,带来好处。但资源有限,实现所选择的目标要放弃其他目标,即放弃实现其他目标的资源,这就是选择的成本或代价。根据成本-收益的原则,所选择目标的收益应该大于选择的成本,起码应该等于成本。如果所选目标的收益小于成本,这种选择就是非理性的,或者说错误的。

只选择一个目标,还要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如上文中所说到的,边际收益是增加的收益,边际成本就是增加的成本。这两者变动的规律是边际收益递减与边际成本递增。用在选择的目标上,就是一种目标的实现所带的增加的收益是递减的。但实现这一种目标所增加的成本是递增的。这个规律的存在是因为一个目标的实现中所带给人们的满足程度在递减,而把适于一种目标的资源用其他不适于这一目标的资源去实现这个目标,效率下降成本增加。用在社会选择的例子上就是黄油增加给人民带来的满足程度,即边际收益在递减,而把适于生产大炮的资源用来生产黄油效率下降,即边际成本在递增。用在个人选择上也是一个目标带来的边际收益在递减,而用于实现这个目标的边际成本在增加。所以,社会的选择要兼顾大炮与黄油;个人的选择,即人生的目标应该多元化,既有事业成功,又有家庭幸福,不能偏废。

宋太祖自己是靠军事政变上台的,他当权后就特别害怕军官们有了实力也向他学习。所以在一建国就定下重文轻武的基本方针。他搞“杯酒释兵权”,让一批有丰富军事经验的老军人不再掌军权,把兵权交给一批完全不懂军事的文人。不重视军队建设,也不重视武器装备的改进,基本不生产大炮。其实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发展的高峰。如果把这些技术用于军备生产,北宋的武装力量就可以笑傲群雄。北宋对火药的发明应该给军事带来一场革命性的转变,但实际上当时火药仅用于做爆竹,给新春增添一点儿欢乐的气氛。

不生产大炮只生产黄油给人民带来了幸福吗?从《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其他史料看,北宋人民的确有一段日子过得不错,但北有辽和金,西有西夏,这些政权都不是省油的灯。在强敌环伺的局势下,靠求和,靠送礼给强敌,这种和平安详的局面又能维持多久?即使在安定的时候,北方边境也常遭强敌入侵,被烧杀抢掠。以一部分人受苦受难换取其他人的暂时安宁,是社会福祉的最大化吗?更别说,这种局面还被金人的入侵所打破,只有迁居南方。多亏当时金人没有水军,否则连这块暂安之地也没了。况且这种只生产黄油不生产大炮的政策,也使南宋被元所灭。只有黄油没有大炮的选择并不是社会福祉最大化的选择。

《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以当武林盟主为唯一目标,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自己身体受到摧残,已不是个正常人了。爱他敬他的大徒弟令狐冲、他的妻子儿女、众华山派英雄都弃他而去。其恶劣品质为武林中人不齿,即使当了徒有其名的武林盟主,又有什么幸福可言?

也许有人会认为,也难怪他们,当时并没有你讲的经济学啊!经济学是亚当·斯密之后才成体系的,选择及其原则的理论出现也不过一百多年,但现实中是先有人们的实践再有经济学,才总结抽象出这些规律的。在经济学产生前许多年,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甚至苏美尔人和我们的先祖早就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我们以后总结出来的经济学规律行事了。汉文帝、汉景帝懂自由放任经济学吗?但他们的无为而治却造就了文景之治。唐太宗懂全球一体化和开放的重要性吗?但他的开放促成了贞观之治。楚留香懂经济学吗?他不也妥善地处理了事业与家庭兼顾的矛盾吗?懂经济学不见得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不懂经济学也不见得总是做出错误的选择。如今的不少企业家都熟知经济学,不也选择了为事业把生命搭上了吗?不少根本没学过经济学的人,不也既有一定的事业又有温暖的家庭和朋友吗?

当然,我们决不是认为经济学无用。经济学把人们生活的经验总结出来上升为理论。你学习了,明白了这些道理就可以更自觉地按经济学的规律做出选择,不会撞了几次南墙之后才恍然大悟。但这种通过试错法找到正确选择的代价毕竟太大,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武装我们的头脑,并用之于日常的选择中,会使我们更幸福。这正是萧伯纳说的: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