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与福祉
——GDP不能衡量社会福祉
GDP或人均GDP高,人民生活就好,福祉就多吗?未见得。当年根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数字,苏联的GDP和人均GDP总量都不低,增长率也相当快,但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高。正是这种人民福祉长期落后于西方的状况,使人民对苏联的体制产生怀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GDP或人均GDP水平为什么与人民的福祉没有直接的关系?我想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GDP的结构。GDP是一国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一国的GDP中,有些与人民的福祉是密切相关的,如各种生活用品与劳务。但有些与人民的福祉关系并不大,如武器。生产一定的武器,以保卫国家安全,这是必要的,与人民的福祉直接相关。但如果超过了这种必需的程度,大量生产武器不仅不能增加人民的福祉,而且由于把本来可用于生产生活用品的资源用于生产武器,反而减少了人民的福祉。当年苏联把大量资源用于生产武器军备,GDP或人均GDP自然就高了,但不能吃不能穿的原子弹、坦克、导弹与人民福祉又有什么关系呢?GDP是一个总量,并没有反映不同产品与劳务的结构或组成,自然无法与人民的福祉联系起来了。
二是没有反映GDP在国民中的分配状况。收入分配直接与人民的福祉相关。如果一个社会尽管GDP高,但收入分配极不平等,人民的福祉也不高。但如果GDP并没有增加,但收入分配较为平等,人民的福祉也会增加。当一部分财富由高收入者转入低收入者时,根据边际效用原理,富人的福祉不会减少多少,而穷人的福祉大大增加了。社会总福祉不也增加了吗?经济学所讲的选择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所以经济学不仅关心GDP的生产,还关心GDP的分配。然而现实中的GDP并没有说明分配状况,人均GDP仅仅是所有人的一个平均数,掩盖了不同人之间分配巨大的不平等,所以无法反映人民的福祉。
三是有些实际上影响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并没有计入GDP。这主要有两块内容。一是环境污染,它对人民的福祉是有负作用的。如果没有切实保护环境,GDP增加了,污染也会增加。生活在污染的环境中,吃着含有重金属的粮食,喝着肮脏的水,呼吸着有臭味的空气,GDP再高,人民能有幸福感吗?环境污染降低了人民的福祉,但GDP中并没有反映环境污染的内容,也没有减去环境污染的负值。另一个是休闲和家务劳动。休闲和家务劳动的价值当然没算在GDP之内,但休闲的增加都是人民福祉的重要来源。休闲了或在家里静静读一会儿书,或去音乐厅听听贝多芬、莫扎特,或者走出去看看世界的大好河山,这有多幸福。家务劳动同样带来幸福。但这些活动的货币价值有多大,如何计入GDP中,都是GDP统计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实许多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1972年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与另一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共同提出一个经济净福利(NEW)的概念,把环境污染等不利于人民福祉的因素从GDP中减去,再加上对人民福祉有积极作用的休闲及家务劳动。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美国在1940—1968年,经济净福利只有GDP的一半,而且越往后,经济净福利与GDP的差距越大。经济净福利这个概念受到经济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已进入教科书之中。但如何估算经济净福利并没有什么得到大家公认、可以实用的统计方法。有些国家也公布过自己的经济净福利指标,但并没有得到大家公认。
我们并不是说GDP或人均GDP与人民福祉无关。总体上看,GDP或人均GDP高的国家,人民福祉还是大的。苏联的情况是一个特例。不过要说准确反映就不对了。对GDP统计的改进还有待这一代人甚至下一代、下几代人的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