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对孩子的期待当作事实,会让教育苦大仇深
把对孩子的期待当作事实,会让很多人变成不幸福的人,会让很多孩子的教育生活很不幸福、苦大仇深。
的确,有少数俗称“精英分子”的父母,曾经在受到精英主义的教育后,成了社会精英。反过来,他们也希望如法炮制,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精英主义教育,继续成长为社会精英。但只有一小部分父母勉强成功了。精英父母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精英教育成长为社会精英,这也是教育规律。但是,这个规律是就概率而言的,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暂且不说孩子的教育生活是否完整、是否幸福,仅仅就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言,精英父母的孩子接受过精英主义教育,不代表他就能成为社会精英。如果这个孩子接受了精英教育,并且立志成为社会精英,但最终这个目标没能实现,会怎么样?会陷入焦虑,无休无止。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我见过不止一个两个。
这些年来,不管什么样的家庭出身,孩子读书苦的时候多、乐的时候少,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简单地说,是大家都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幸福本身的意义。
2021年底,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大教育家:世界100位著名教育家画传》,我的文字,薛晓源先生的画。有人问我,这100位古往今来的世界级著名教育家中,为什么会有亚里士多德?我说,就凭他能在那个时代提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他就担得起世界级教育家这个称号。
我的朋友,苏州大学法学院原院长、山东大学一级教授杨海坤先生,十几年前,带一群苏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去浙江大学交流。当时的浙大副校长兼法学院院长胡建淼教授把他们所有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找来,法学院的教授们坐了一排,然后让杨老师讲话。杨老师左看看没吭声,右看看也没说话,头不断地在教室里面转,看着大家眉头有点皱,好久之后他突然说了一句:“你们年纪轻轻的,怎么看上去沧桑得很,搞得像苦行僧,穿衣打扮也不讲究,有的头发都白了,好像不怎么快乐?”杨老师接着说:“读研究生,读博士,读书的目的是啥?如果你们读书的生活不美好,日子过得不幸福,读书干什么?”
当时,胡建淼副校长坐在旁边,半天没反应过来,最后说:“海坤兄,哈哈哈……”然后,其他的学生、教授突然醒悟过来,给杨老师鼓掌,热烈地鼓掌。很多年以后,当时在场的朋友给我说起那个场景,还很兴奋,很感慨。
我能理解杨老师真正的关注点是什么。他是法学家不是教育家,但是他把教育生活的目的理解为幸福是对的。如果不能够享受学习、享受教育、享受生活,我们接受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