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学习法:什么都能学,什么都能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你是什么“形”人才?

成为通才并不意味着必须走“文艺复兴人”的老路,不是非要从政、画油画或者在地下室鼓捣科学实验才行。现代的通才已经截然不同,不光一个人可以成为通才,具备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所组成的团队或组织也可以视为通才。通才是多面手,他们可以和任何人谈论任何话题,因为他们可以弥合不同领域之间的鸿沟,使它们建立联系并从中学习。

还记得前文提过的T字形吗?如果你的技能组合起来有点像这个形状,那意味着你是比较初级的通才,有一定的知识面,但是只对一个领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种状态当然好过I字形,因为后者意味着你只掌握了一种细分技能,对该领域之外的事物一无所知。但是T字形不如π字形或梳子形,因为后两种的纵向笔画表示:这样的通才对两个及以上的领域有深入的了解,横向的知识面也更广。

你还可以更进一步。通才本质上会想要丰富自己所精通的方向,使自己更加多元,然后从中获益。你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去把经过精心挑选的各类深度知识关联起来。你不会想一直只走一座独木桥,失去对世界其他方面的了解与联系;你也不会只想在一个领域浅尝辄止,只能给出一些没什么说服力的浅薄见解。

通才之所以能变成通才,源于他们天然的求知欲。他们并不会为了多会一门技能而去刻意学习,而是结合自身的特质、周围随时涌现的机会、已有的技能和热情,以及生存处境提出的要求等来有机地发展。有些任务更适合采用比较有深度的策略(比如发展较缓的行业,通常要求精细的操作),而另一些任务则不必太顾及旁枝末节,把握住关键节点进行推进即可(比如快速发展的领域,几年后无论如何都会有所转变)。通才会根据这两种情况来优化自己的策略,让收益达到最大化。

举个例子,一位女士拿到商学院的学位之后还积极投入其他兴趣中。她花了很多时间来深入学习基础且仍在发挥作用的商业原理,与此同时,她也会根据自己的即时兴趣灵活地变换学习方向。

她会报名参加手机应用开发的短期课程,学习编程;参与志愿者服务;开发新的爱好,尝试吹制玻璃;广泛阅读,从自助类读物到欧陆哲学,再到垮掉一代的诗歌、艺术史和20世纪60年代的流行恐怖小说,无所不读。她毫无疑问是一名通才,专注于多项兴趣的同时不忘商学的一般架构,这为她搭建起了认知世界的框架和规划人生的组织原则。

现在,我们加入另一个因素:时间。一些通才并不是同时应对多个任务的,而是逐个方向按部专攻,每个项目都会花上几年时间,在一个领域钻研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转向另一个。这些通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扎实地稳步积累技能和思维模型,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发现新的关联和可能。

通才工作和学习的时间越长,就越见多识广。其实无论什么“形”的通才,都可以完全脱离固有的形状,比如变成“星”形通才,让各个方向的兴趣爱好都能继续向外延伸。这显然不是一种线性视角,而是把重点放在拓展技能集合上面,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

想要成为星形人才,我们需要规划如何让自己在至少三个领域内做到前25%,并向更多领域探索。你可以深度掌握体育和艺术(比如跑步或舞蹈)、一项技能(比如主职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社交(比如可以参加一门咨询课程,参与本地政务或志愿者工作),然后从这些领域开始发散其他的尝试:比如考虑教舞蹈、用志愿者经验给自己和同事赋能、通过职业网络发掘新的事业关联和人际关系。如此,通才富有创意地把几个主要投入的领域连接起来,有机地开拓自己的疆域。

大卫·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的通才圣经《成长的边界》(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研究了跨多个专业的诺贝尔奖得主,发现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与平庸的学者相比,成为业余舞者、演员、诗人和思想家等的可能性高出22倍。这个数字令人震惊。结论很清楚:门门皆通并不会降低一个人所选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工作效率,反而会帮助他在至少一个领域取得成功。

经营生意必须提出独特的销售主张(USP),这是营销专家常挂在嘴边的话。而“独特”对通才来说是习以为常之事。正因为能率先发现不同领域之间可能的新关联,通才才能常有所成。

育儿、商业、教育甚至运动,几乎没有一个领域是无法应用通才策略的。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独特个体,不仅能让一个人具备一系列有价值的技能供其征引和组合,还能超越学科分野,从根本上提升流体智力,以及脚踏实地地学习和思考、统合知识、发挥创造力的基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