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越之争: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本篇主要内容参考《史记·吴太伯世家》《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我们来讲讲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
之所以把这俩包邮区拢在一起讲,主要是因为他们双方约架特别积极。
尤其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这一“组合”,更是撕了个天崩地裂、石破天惊,真正诠释了什么叫——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在看他们互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对冤家是什么来路。
(一)吴国打哪里来
《史记》上说,吴国和周王室是亲戚。还记得周朝的先祖古公亶父吗?忘了的赶紧去翻一下书。
当年是他带着族人,跑到岐山安家落户,后来这儿成了周朝最初的大本营。
古公亶父不仅事业搞得好,家庭也照顾得很好,还抽空生了三个孩子:
老三家的故事我们已经讲过,不管他,这篇的重点是老大和老二。
他们两人离家出走,一路跋山涉水走到了吴地,大致位于今天的江苏一带。
他们甚至还学当地人剃了头,文了身,表示自己彻底和王位断绝关系。
太伯后来以吴为姓,被称为吴太伯。
上面这个放着王位不要,留给弟弟,自己却选择闯出一番事业的励志故事,叫吴太伯让国。
当地人知道了吴太伯让国的事迹后,被他的孝顺和贤德感动,纷纷追随他,推举吴太伯当老大。
《史记·吴太伯世家》是这么写的:
【译文】太伯逃到荆蛮后,自称句(gōu)吴。荆蛮百姓认为他很讲道义,因此归顺他的有千余家,拥立他为吴太伯。
等到周朝成立的时候,周武王大封诸侯,由于吴太伯没有后代,就将吴地封给了吴太伯弟弟的后代,这便是吴国的由来。
在这些子孙中,有一个人比较另类:
不爱江山爱自由。
这个人就是季札(zhá)。
他跟孔子、晏子等人属于同时期的文化名人。
季札不仅博学多才,懂音乐、懂剑术,而且交友广泛,信守诺言,对待每个人都很真诚。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下面。
季札有三个哥哥,但是老爹很疼爱他,想把王位直接传给季札,而不是按长幼顺序指定接班人。
可季札是个讲究人,明明是哥哥们的王位,自己怎么能抢呢?他坚决不答应,宁愿跑去种地。
可他三个哥哥一心想完成老爹的愿望,于是作出这样的决定:兄终弟及。
于是,公子光每天琢磨如何弄死吴王僚。
这时,一个从楚国逃难来的小哥找到了他,还带了一套严密周全的杀人计划。
这个小哥叫伍子胥。
伍子胥的家人都被楚王砍了,他逃到吴国,搭上了公子光这条船,等待复仇的机会。
伍子胥是脑力型人才,不亲自动手,而是给公子光推荐了一个叫专诸的斜杠青年,他的本职工作是厨师,兼职刺客。
有了计划,有了刺客,公子光找机会请吴王僚来家里吃饭,然后让专诸在上菜的时候刺杀了他。
这就是专诸刺王僚的故事,我们在后面讲《史记·刺客列传》时再细说。
吴王僚死了,公子光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王位。
这就是吴王阖(hé)闾(lǘ)。
当了吴王之后,阖闾干了啥事呢?
打仗,疯狂地对外开战。
他瞄准了旁边的楚国。
楚国虽然很强大,但阖闾根本不怕,因为他除了有伍子胥,还有兵圣孙武。在他俩的指挥下,吴军连战连捷,痛扁楚国,甚至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yǐng)。
这就是吴破楚入郢之战。
这是阖闾的人生巅峰,也是吴国称霸的起点。对了,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吴国如此强大的军力,让处在一旁的越国瑟瑟发抖。
(二)越国是什么来路
越国的起源很简单。在前面讲夏朝时提过,大禹死后,被葬在会稽山。
大禹的后代中有一支族人,被封在会稽山给大禹守墓。
会稽山在哪儿?在今天的浙江绍兴。
这支族人开垦荒地,建造城池,逐渐发展成一个国家,叫越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对此事的记载比较简单:
【译文】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是夏朝帝王少康庶子,封在会稽,以供奉、看守夏禹的陵墓并祭祀。他们在身上刺上花纹,剪断长发,除草开荒,修筑城邑。
中原地区各国争霸,打得火热,越国是个“小透明”,它只能远远地蹲在东南边上看热闹。
但这不影响它对吴国的吸引力,于是吴越之间战争不断。
这个时候的越王叫勾践。据说他做事狠辣,有仇必报,是个春秋时期的狠角色。
吴王阖闾不信:越王能有多狠啊?他偏要试一试,结果搭进去两代人。
(三)吴越之争
吴越之争可分为三个回合。
第一回合:
阖闾死,勾践赢。
第二回合:
夫差赢,勾践大败。
第三回合:
夫差死,勾践灭吴。
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1. 第一回合
阖闾本来跟勾践的老爹就不对付,后来勾践的老爹一死,阖闾以为勾践年轻好欺负,带上吴国大军就往越国冲。
结果吴军一来就看到了震碎三观的一幕:勾践派出敢死队,直接跑到吴军阵地前自尽。
吴军没见过这么玩命的,纷纷吓呆了。勾践趁机带人杀过来,吴军大败。
阖闾也中箭受伤,治不好了。老头儿临死拉来儿子夫差,交代后事:
2. 第二回合
夫差为了给老爹报仇,精心准备,吃睡都在军中,日夜操练军队。
旁边的勾践一看,吓坏了,决定先下手为强,想去攻打吴国,结果遭到了手下范蠡的反对。
有一说一,越国的实力比吴国弱很多,上次取胜,纯粹是运气好。
可惜勾践没听进去,继续攻打吴国,结果被范蠡说中了,越军大败。
勾践带着五千人败退到会稽山。
眼看越国就要亡国,范蠡又出主意:硬撑没用,服软求和吧。
于是,勾践派了大臣文种去吴国求和。
对于要不要接受越国的议和,吴国内部产生了分歧。
伍子胥知道勾践这人不简单,劝说吴王夫差赶紧趁机砍了他。
平常夫差都听伍子胥的,但这一次他非要听另一个人的。
这个人就是吴国的太宰伯嚭(pǐ)。
伯嚭不仅是伍子胥的专业对头,还收了文种的贿赂,自然帮着越国说话。
夫差在内奸伯嚭的忽悠下,和越国签了和平盟约,说好以后越国拜吴国当大哥。
夫差心满意足地撤军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为了不忘屈辱,勾践吃过这些苦:
【译文】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悬挂到座位上方,坐卧都能时时抬头尝尝苦胆,吃饭喝水的时候也会尝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所受的耻辱了吗?”
这便有了成语卧薪尝胆。
3. 第三回合
在这次议和中,数范蠡和文种功劳最大,又有才华,于是勾践重用他们来富国强兵。
勾践自己节衣缩食,却砸大钱招贤纳士,安抚士兵,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
勾践同学在默默地发展时,对面的吴王夫差在干吗呢?
沉迷在自己强大的武力中。
于是,夫差想用小小的身体去对抗大大的齐国。
伍子胥再三反对,劝谏说越国才是心腹大患。但夫差没理他,继续伐齐,结果大胜。
夫差认为伍子胥已经没啥用了,再加上伯嚭的挑拨离间,赐给伍子胥一把剑,让他自尽。
夫差感觉自己可以称霸了,于是约了几位国君,在一个叫黄池的地方吃饭。
这就是黄池会盟。
《史记》上说,这次会盟,吴国虽然称霸,但美中不足的是,盟主的头衔让晋国给拿去了。
就在夫差在外耀武扬威时,家里出事了。
这些年夫差长期征战,吴国上下早已疲惫不堪,充满了厌战情绪。
而勾践带领越军,忍辱负重多年,这一战发泄出积攒许久的怨气,打得吴军抬不起头来。
夫差心想:完了,我怎么成了勾践?
他幻想着两国还能像当年那样议和,于是派人去找勾践,结果遭到了拒绝。
夫差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后悔没听伍子胥的忠告,捂住脸自尽了,觉得没脸见伍子胥。
这就是勾践灭吴的故事。
越国虽小,但勾践凭着超凡的勇气和毅力,卧薪尝胆,最后一举灭掉比自身强大的吴国,留下典故:
三千越甲可吞吴。
意思是,即使面对再困难的事,也不要气馁,只要坚持,终会胜利。
灭掉吴国之后,勾践膨胀了,也想争霸,就搞了个会盟,还向周王室敬献了贡品。
周天子一高兴,给他送来祭祀的肉,这就相当于承认了勾践的霸主地位。
但是越国的好日子也没持续多久。勾践死后,王位又传了几代,到了战国初期,有位越王名叫无彊(qiáng)。
无彊目光短浅,毫无远见。
他一直沉浸在勾践灭吴的辉煌中,以为祖宗厉害就是自己厉害,后来更是去招惹强大的楚国。
结果无彊战死,越国从此分崩离析。
为什么是分崩离析,而不是灭亡?据说无彊死后,他的子孙四散而逃,跑到一些小地方继续称王。
这些零散分布的子孙让越国超长待机,连秦始皇都没能将他们完全消灭。后来他们参与了反秦起义,刘邦还给他们封了王。
好了,吴越之争的故事我们就讲到这儿,其中出现的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孙武、伍子胥、范蠡……还没展开来讲。
请看下一篇——《孙武、伍子胥、范蠡:吴越之争的男配们》。
经典名句摘抄
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译文】
况且上天赐予的机会,如果不及时利用,反而受到惩罚的。
吴越之争的第三个回合,勾践打败夫差,夫差想议和,勾践感念旧情,准备放过夫差,于是范蠡就用这句话劝说勾践抓住机会,彻底打倒夫差。
且鸷(zhì)鸟之击也,必匿其形。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译文】
况且凶猛的大鸟袭击目标时,一定隐藏它的形体。
勾践兵败回家后,卧薪尝胆了七年就急着报仇。这时勾践身边有个叫逢(páng)同的人,就用这句话劝说他要先耐心等待。
齐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译文】
齐国使者说:“越国没有灭亡实属侥幸啊!我不敬重你们的智谋,因为你们用智谋就好像用眼睛一样,虽然能看清细微的毫毛却看不清自己的睫毛。”
这是齐国的使者吐槽越国国君无彊的一句话,意思是无彊目光短浅,没有自知之明。
太史公曰
混子哥读后感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的矢志不渝换来了最终的胜利,他用忍耐洗刷了曾经战败的屈辱。
勾践与夫差的战争是一场人性的较量,也是隐忍与嚣张、谦卑与骄傲、脚踏实地与好高骛远的对抗。当隐忍、谦卑、脚踏实地这些品格凝聚于一身时,即便面对的对手再强大,这个人也能所向披靡。
尽管吴、越两国在今天属于令人羡慕的包邮区,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都只是边陲小国。在本应该富民强国的时候,双方不顾天下大势,只顾着为私仇而互斗,最终两败俱伤。显然,这是不理智的。可见,和邻居搞好关系很重要,不被个人恩怨蒙蔽双眼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