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西部
--山岳与水系
中国疆土辽阔,其中心部分大体上是一个跨越22个经度和20个纬度、近方形的地域,北以干旱的蒙古戈壁沙漠为界,西面由终年积雪的大山与西藏高原隔离,其南部刚进入热带边缘,而北方却具有非常寒冷的冬季。气候基本上是大陆性的。年降水量变化从北方的30英寸至南方的100英寸以上。全境可分为陡峭的山地、肥沃的谷地和冲积平原,还有网状河流组成的水系,其中长江、黄河在世界长河之列。
本书所提及的中国西部地区是由一系列平行且几乎北—南走向的山脉和深切的河谷与西藏高原分开的地区。它的大部分由一个紧接一个被峡谷深切分割、具有锋利山脊的山体构成,较高的山峰远在雪线以上,其蛮荒壮阔和绮丽的景色堪与喜马拉雅高山媲美。由于全境实际上从来未经勘测,作者坚信有些山峰的海拔可与喜马拉雅高峰匹敌。
约在北纬33°松潘(Sungpan)附近,有一巨大支脉从这些终年积雪的山脉伸出,向东稍偏南穿越约10个经度,止于湖北省东北部近安陆县(Anluh Hsien)的低山地区,从这一山系又生出无数侧支,而使这一地区,特别是本书所涉及的部分,地貌非常破碎。贵州省以及湖北西部和四川东部均为山区。在上述三个地区,次一级山脉伸向不同方向,而且达到相当高度,形成错综复杂的山系。整个地区最明显的特点是:在东经112°以西,除去成都平原外,完全没有平原或任何称得上是平原的地方。关于这一点我将在适当的地方讲述。在东经112°以东,长江流经一个冲积平原,其间有孤立或多少有连接的山脉和支脉,但不属本书讨论范围。
重峦叠嶂(大炮山),海拔约21000英尺
在上述东经112°以西山系中的最重要地区,为由李希霍芬 1命名的四川红盆地。这一地区包括了岷江以东至靠近湖北边界的四川全境,是一个具有巨大农业资源、壮丽的河流、密布的城市和村镇、分布众多人口的富庶地区。除棉花一项需从沿海地区输入外,其他一切均可自给并有剩余输出外地。食盐有数处大量出产,煤、铁和其他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产丰富。总之,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富庶、最美好的地区。
据现有的地理学资料,长江源头几乎在加尔各答(Calcutta)的正北方,约北纬35°处,在中亚大草原之东南缘。长江的准确长度还不清楚,但估计超过3000英里。从源头开始的1000英里,河道曲折,几乎向正南方穿越荒野和部分尚不知名的地区,然后突然转向东方,流经中国的心脏地带约2000英里,最后紧靠上海的北面入海。
从入海口至宜昌的1000英里,汽轮全年可通航,有时冬季可能遇到浅滩和沙洲的阻碍。汉口至宜昌段最为困难,由一些特制的吃水浅的汽轮营运。上海至汉口有定期航班,而且豪华舒适。除枯水季外,吃水深的海轮可直达汉口。夏季河水漫过两边的大量低地,此时航行的困难则是保持正确的航道。在宜昌江面宽为1100码,冬季和夏季的水深平均差40英尺,而在宜昌以上5英里开始的峡区,江面窄缩到通常的三分之一,冬季和夏季的水深平均差超过100英尺。
宜昌以上河道有急流险滩、礁石和其他障碍物,只有当地特制的船只才可航行,其排水量可达80吨。屏山县(Pingshan Hsien)以上只有当地的小舢板在某些短而不连续的河段航行。江水大部分在峡谷或陡山之间穿流,河道中经常出现的险滩和瀑布,形成充满泡沫的漩涡。1911年秋,一位富有冒险精神的法国海军军官乘当地为其特制的小船从长江上游旅行至宜宾,并写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报道。
长江中游最艰险的是宜昌至万县2(Wan Hsien)段,世界闻名的长江峡谷即在其中。共有5个峡谷,这些峡谷从宜昌城西近郊开始一直延伸到夔州府 3(Kuichou Fu),距离约150英里。全程江水从两岸近乎直立的石壁中奔流而下,江面的宽度仅有(或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因此江水很深。1900年英国炮艇用声呐测量了2个点,其深度为63.5英尺,而这时在宜昌水深不足6英尺。两岸的石壁主要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高500~2000英尺,个别地方或更高,但通常在500~1000英尺。景色壮丽,令人敬畏。
自宜昌溯江而上至重庆,细心观察的人都会察觉到一些支流的明显特点。在右岸,唯一重要的是从涪州 4(Fu Chou)汇入的黔江 5 (Kienkiang),它起源于贵州西部,流经该省的心脏地带。自河口至思南府 6(Szenan Fu)可通航,再往上只有当地特制的小船航行。除此之外,直至重庆再无重要的支流。然而几乎每一个村镇都坐落在一些河流与长江的汇合处,不时可见有人将底部坚实的小船拉过溪口的石滩。翻开地图一看即可知道,在左岸有许多支流汇入长江。湖北西部境内全是大山,溪流全都很湍急。四川东部山稍少些,河流的特点有所不同,但为何不能行船,从地图上看不明白。一个被接受的观点是:由于这些溪流把大量的碎石冲刷堆积于出口处。这一理论无疑适用于一般的山溪激流,但是我们所说的这些溪流大多数到达溪口之前的50英里(或更远一些)河道都相对比较平缓,即使在夏季洪水期,其流量和流速都不足以将大量的碎石带下堵塞溪口。据我个人的观察,其原因在于长江主河道。每年夏季洪水期,江水带下的大量淤泥和沙石必将在凡可提供机会的地方沉积。长江流经处,两岸多陡峭,而当流经溪口时,水流稍缓,其流量和流速都是支流的数倍,江水可轻易将溪水顶回去,同时把杂物淤积于溪口。与此同时,由于流速减缓,溪流本身带下的少量杂物也会沉积下来,结果造成溪口坝状堵塞。
在重庆被称为小河的嘉陵江从左岸流入长江。从地图上明显可见,嘉陵江由三个大支流在合州 7(Ho Chou)汇合而成。在长江北岸,整个排水区呈扇形,占四川盆地全部面积的一半以上。嘉陵江及其支流的重要性在于东面的大支流,小船可通航至东乡县 8(Tunghsiang Hsien)以北40英里,另一小支流可通航达通江县(Tungchiang Hsien),还有一小支流向北可达巴州 9(Pa Chou)。位于中间的保宁河(Paoning River),较大的船只可直达广元县(Kuangyuan Hsien),同时有小船满载药材和其他土特产从甘肃碧口(Pikou)运入这座城市。最西面的一大支流可通航至中坝10(Chungpa)以北数英里的白石铺(Pai-shih-pu),并有其最西边的支流进入成都平原的东北角。
岷江发源于松潘以北约35英里,约在北纬33°,四川西北部与安多 11(Amdo)藏区的边境。除枯水期外,从灌县 12(Kuan Hsien)去成都可行船。从灌县通向成都平原的这一分支是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江口(Chiangkou),灌县河与其支流汇合。一支流从新津县 13(Hsinhsin Hsien)汇入岷江,有小船航行至成都平原西南最偏远一角的邛(qióng)州 14(Kiung Chou)。
实际上,岷江只是铜河 15(Tung River)的一个支流,二者在嘉定府16(Kiating Fu)汇合,但由于岷江能提供航运,更具有实用价值,因此中国人更重视它一些。虽然木筏可自西部更高的上游顺流而下,但是铜河仅在嘉定府往上游数英里可行船。在嘉定府西面不远处汇入铜河的还有另一个支流青衣江,它更具有经济意义,从雅州 17(Ya Chou)往上或往下都有相当数量的木筏运输。雅州是四川西部重要的砖茶产业中心。
铜河是四川境内最长的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的东北角约北纬33°处,流经西部边境民族地区,在该处称为大金河(Great Gold River),最后奔向瓦斯沟(Wassu-kou),一个成都至拉萨大路边的小村落,位于打箭炉 18(Tachienlu)以东18英里。自瓦斯沟直至嘉定府与岷江汇合,被称为铜河,虽然富林 19(Fulin)以上又称为大渡河。由于不能行船,其商业价值很小,但不能因此就断定地理学家对它不够重视。
雅砻江是一条流量几乎与长江相等的河流,在屏山县西面相当远的地方汇入长江。它发源于西藏高原的东北缘,与长江源头在同一地区,但更靠东南,其流向近乎由北向南。与长江相比,其流经的地区人们知道得更少。由于其上游流经Niarung族地区,故称尼雅曲(Niachu)。雅砻一名可能亦自Niarung音译而来。
长江的右岸汇入了不少发源于云南北部和贵州的河流,但没有一条像这些从左岸流入的重要。尽管在地理学上相对并不重要,但它们对当地商品的分布都有重要影响。关于我们所提到的这些水系,需要强调的是:长江是中国,特别是中国西部的主动脉。四川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其他资源也很丰富,这主要得益于嘉陵江和岷江提供了可以通航的河网及运河。在叙府 20(Sui Fu)以西,这些河流流经荒野、人烟稀少的地区,河道受阻,不能行船,连渡口都稀少。
开凿石岩而修成的通往打箭炉的大路
湖北西北部之典型景观
1 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德国地理学家,1866—1872年前后7次来中国进行地理、地质考察。
2 今重庆市万州区。
3 今重庆市奉节县。
4 今重庆市涪陵区。
5 即乌江。
6 今贵州省思南县。
7 今重庆市合川区。
8 今四川省宣汉县。
9 今四川省巴中市。
10 今四川省江油市。
11 今安多藏区,位于青海、甘肃、四川接壤的高山峡谷地带,包括青海的果洛州、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海东市、黄南区州,甘肃的甘南州、天祝县和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12 今四川省都江堰市。
13 今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
14 今四川省邛崃市。
15 铜河为大渡河俗称。
16 今四川省乐山市。
17 今四川省雅安市。
18 今四川康定市。
19 今四川省汉源县。
20 今四川省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