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诗情画意“风烟里”
勺园,又称“风烟里”。其外园柴扉门上的题额即是“风烟里”这三个大字。
据侯仁之先生《燕园史话》考证,“勺园不仅是我校校园开辟最早的一块地方,同时也是海淀园林开辟的先驱”。
幽燕之都北京水资源并不丰沛,但勺园所在的海淀却得天独厚。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水所聚曰淀。”约在七千年以前,古永定河流出西山,在石景山一带折向东北,再由今西苑、清河镇北部汇入温榆河。今海淀镇以西直至玉泉山、万寿山等均在该河河道的波动区域之内。距今四五千年前,永定河改道向东南,原来的河道变为低地,常年聚水便成“海淀”,并使这里拥有玉泉山水系和万泉河水系。后来,农人在这里蓻稻植荷,至元明时期便呈现出一派碧波荡漾、红荷接日、稻花香里话丰年的江南风光,吸引了一些京城的文人雅士前来泛舟唱和,“输君马匹西城去,十里荷花海淀还”,此地便因此获得“丹稜沜”的美名。不少文人名士都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诗句。如明文徴明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佳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亦有“雁被西风驱遣,人被西山留恋”的吟咏。
同时,海淀又临近西山,有逶迤环列、如屏如障的峰峦远景作园亭空间的拓展,亦成为造园的天然优越条件。因此,这里很早就成为皇室贵戚修建离宫别院的理想之地。玉泉山下,辽建有行宫,金代建有离宫芙蓉殿,元代建有昭化寺。从明代开始,一些达宫显宦和文人学士也开始在这里营造自己的私家园林。及至明中叶,北京西郊园林日益增多,其间最负盛名的即是清华园和勺园。清宋起凤《稗说》即言:“京师园囿之胜,无如李戚畹之海淀、米太仆友石之勺园二者为最。”
那时,私园多以园主之姓为名,故清华园又名李园,勺园又名米园。
“游者必称米园”
勺园与李园相邻,一在东一在西。两园虽然仅有一墙之隔,旨趣、规模和气象却不大一样。李园“绮艳绝世”,是“雄拓以富丽胜”的明代京城贵戚勋臣园的代表,勺园则是崇尚山林之风、迷恋江南风光的文人园之代表。
李园的主人李戚畹,过去一般都认为是官封武清侯的李伟,他是万历皇帝的外祖父。但经研究者考证,李园的主人应是嗣祖父之爵的李伟之孙李诚铭。据清于敏中等编撰《日下旧闻考》引《譻詝》载,李园落成之时,曾请“邻居”大书法家米万钟为其“颜之曰‘清华’”,亦即题写园名。由此可见勺园成于李园之前。勺园建成时间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那时李伟已去世31年。
还需说明的是,此李园并非今清华大学校内的清华园。据苗新《熙春园·清华园考》,清华的清华园最初是康熙第三子胤祉赐园熙春园东半部,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乾隆三十二年(1767)附归圆明园。道光二年(1822)一分为二,东称涵德园,西称春泽园。咸丰帝即位后改涵德园为清华园,并御题园额,是为清华园得名之始。
明代李氏清华园是当时北京最著名的一座豪门园林。其规模巨大,方圆十里,广达数百亩。《日下旧闻考》引《明水轩日记》云:“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园中建筑设施也豪华钜丽:“侯门矜壮丽,别墅也雕甍”(《帝京景物略》引《集李戚畹园》);“雁翎桧覆虎纹墙,夹道雕栏织画梁。锦石三千成翡翠,珠楼十二绕鸳鸯”(洪业主编《勺园图录考》引《珂雪斋集选》)。
[明]仇英《清华园》
相形之下,米万钟勺园就要“寒俭”多了。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云:“海淀米太仆园,园仅百亩。”明代大书法家王铎《米氏勺园》更是说,勺园造型朴素,整体风貌颇似江浙村落:“郊外幽闲处,委蛇似浙村。”
因此,明薛冈《天爵堂文集笔余》云:“都人皆极羡贵戚李园绮艳绝世,而以勺园为寒俭不足观。”不过,据《春明梦余录》云,京城不少文人雅士却不这么看,他们心仪的还是勺园:“旁为李戚畹园,钜丽之甚,然游者必称米园焉。”
那么,京城文人雅士何以钟情米园呢? 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江南文人园林幽野自然风尚的影响下,达官贵人崇尚的“巨丽”已不入明清文人园林欣赏者之眼了。所以,《天爵堂文集笔余》云:“米氏海淀勺园,一洗繁华。蒿径板桥,带以水石,亩宫之内,曲折备藏,有幽人野客之致,所以为佳。”《帝京景物略》载:明末朝中清流的代表人物、宰辅叶向高亦曾如此评价二园——“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清宋起凤《稗说》亦云:“米园具思致,以幽窅胜。李园雄拓,以富丽胜。”
确实,从时人关于勺园的诗词、游记和米万钟自己绘制的《勺园修禊图》、好友吴彬的《勺园祓禊图》看,勺园无论是在园林布局还是在园林建筑等方面,都是匠心独运,非常不俗。
“至门惟见水,入室尽疑舟”
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书云:在园林设计方面,“米仲诏进士园,事事模效江南,几如桓温之于刘琨,无所不似”。米万钟自己也说:“先生亦动莼鲈思,得句宁无赋小山。”这种模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末著名文学家王思任《题米仲诏勺园》就云:“梦到江南真已到,吴儿歌板放秋舩。”
勺园以水取胜。《春明梦余录》云:“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穷则舟,舟穷则廊,高柳掩之,一望弥际。”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中道《七夕集米友石勺园》诗云:“到门惟见水,入室尽疑舟”“看山真是近,得水最为多”。确实,米万钟将自己创作书画的体验应用到造园之中,让水真正成为园子的主角和灵魂:如同作山水画一般,以碧波荡漾的水面为画布,点以堤桥、岗、阜及定舫、曲廊等水上建筑分隔水面,从而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清流萦回、曲径通幽、烟水迷离的无限景致和广阔意趣。
勺园平面图(采自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
1.风烟里(园门)2.牌坊3.缨云桥4.雀浜(照壁)5.文水陂6.小院7.定舫8.松风水月9.逶迤梁10.勺海堂11.湖石12.泉亭13.濯月池14.燕云楼15.太乙叶16.水榭17.林于澨18.翠葆楼19.松坨20.茅亭水榭21.槎枒渡22.水榭23.石台楼阁24.半圆石合25.假山26.后堂
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根据古人的史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绘制了一幅《勺园复原平面图》。现在,我们就以这幅图为向导,参照米万钟自己的《勺园修禊图》、吴彬的《勺园祓禊图》以及陈从周、蒋启霆编《园综》收录的明孙国光《游勺园记》,去勺园探胜求宝——
勺园用垣墙分为内外两园:东部为外园;西部为内园。外园园门朝东,为一简易柴扉,上书“风烟里”。入门为长堤,沿长堤西转南折,过一道牌坊,有“危桥之耸”,形似垂虹,桥名“缨云”,桥下通舟。站在桥上可以眺望内园景致,游园之前可如《游勺园记》所指出的:“先令人窥园以内之胜,若稍以尝游人之馋想者”。方拥主编的《藏山蕴海:北大建筑与园林》一书认为,这种布置很是独特,“古典园林的出场通常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避免游客一入园就看到所有景色,到游园结束时,才设一座高楼,登楼一望,全园尽收眼底,有豁然开朗之感。这座大桥是勺园的独创,站在桥上眺望似乎对勺园已了然于心,但入园后才发现并非如此”,这样无疑会大大增加游园的乐趣。
今日勺园水景
缨云桥下有一艘长方形的船在水中游弋,这便是可供游人泛舟水上的“海桴”。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引黄建《荡舟》诗云:“偶为乘凉坐海桴,一湾流水澹鸥凫。”
过桥后迎面屏墙(照壁)一堵,墙上嵌有巨石,上刻“雀浜”二字,由此沿着长堤转180度,方到达内园。内园园门上悬“文水陂”额。院内,有书斋“定舫”跨于水上,外观似桥,又似船。西边有土山临水,松桧蟠然,有额曰“松风水月”。再前行,土山突然为水所断,以九曲桥相通,其形宛若盘龙,桥名“逶迤梁”。逾梁而北,为勺园正堂勺海堂。“堂前怪石蹲焉,括子松倚之。”(《游勺园记》)其右为曲廊,有屋如舫,似浮水仙舟,名“太乙叶”。夏秋时节,周边水池中白莲盛开,芳香袭人。东南皆竹,有碑名“林于澨”。竹林中有高楼浮现,名“翠葆楼”,亦称“翠葆榭”,《游勺园记》认为这里是园中观赏园景和西山秀色的最佳处:“登斯楼也,如写一园之照,俯看池中田田,令人作九品莲台想,更从树隙望西山爽气,尽足供柱笏云。”
从楼下往东,有土岗临水,其上有数棵松树枝干遒劲,高大参天,名曰“松坨”。坨之东为“茅亭水榭”,以茅草苫顶,朴素可人。
自翠葆楼绕园西南岸北行,有石笋林立,怪石嶙峋,极尽峻峭峥嵘之势,大有林壑深秀之态。园之西侧,水旁以古树根充作渡桥,名为“槎枒渡”。再北有一榭临水,后接一石台,台上有高阁,名为“色空天”,内供观音大土像。从此处再通过曲廊与“最后一堂”相接。入堂开北窗则“稻畦千顷”。园外西北方向略远处,还可见一座大型石拱桥,此即海淀名胜娄兜桥(也叫篓斗桥),桥旁依稀有农舍小院。在造园艺术上,是绝妙的“借景”。
由此再返回勺海堂,经水榭,有一小亭,亭中有一泓奇特泉眼,似藏莲花于其中。从亭折而南,有“濯月池”,池在屋中,池形与窗楞皆如偃月。池南为浴室“蒸云楼”。
经如此一游,勺园之“曲”已略可领会。然而,勺园的妙处更在于“迷”。米万钟把勺园变成了一个迷宫。他的布景原则是,“水之,使不得径也;栈而阁道之,使不得舟也”。即是说,景致之间用水隔开,使路无法直通,同时又以桥、屋为界,使船不能穿行。因此,常常景致已近在眼前,却隔有水流,不能直达,如《游勺园记》所云:茅亭水榭“正与定舫直,而不相通”;最后一堂“堂前与勺海堂直,仍是莲花水隔之,相望咫尺不得通”;蒸云楼“仍与定舫直,而不相通”。如此曲折辗转,门移户换,使得游人“卒不得入,即入也不解何出”,以致有人“再三游赏仍迷惑,园记虽成数改删”(《帝京景物略》引公鼒《勺园》诗)。何以如此? 王思任《米太仆家传》云:此乃园主人故意为之,“客方闷迷,公乃快”。正是这种“迷”使游人和主人都得到一番难得的乐趣。
米园在品题定名方面也极有特色。园名“风烟里”,谦称其小而简陋,亦描绘了园子周边的环境风光,颇富文人清雅高洁之气。匾额则用典古奥,且与景色合宜,特有文化气息。如正堂名“勺海堂”隐含“取海淀之一勺”的立意;画舫名“太乙叶”以道教太乙真人莲叶舟典故暗示周围的水池莲花,有飘然若仙之意;拱桥“缨云”则借自佛经中“缨络云色”的典故。据《中国古代服饰大观》载,“缨络”又作“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模仿和改进而为项链,加之其形制较大,于项饰中最显华贵。米万钟此处借用,应是着眼于桥与水面倒影相合所成的圆环状。其他像“逶迤梁”“雀浜”“文水陡”“林于澨”“槎枒渡”“蒸云楼”等命名也都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俱颇切所题对象之形态或气质。故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赞其“种种会心,品题不尽”。更为难得的是,园中匾额或集自前贤名帖,或由自己动手,或请当时大书家书丹,如“缨云桥”取自苏东坡,“雀浜”取自黄庭坚,“文水陂”取自吕洞宾;“定舫”“松风水月”“逶迤梁”等自书;“勺海堂”由当时书家吴文仲篆,“太乙叶”“林于澨”“翠葆楼”由当时书家邹迪光书。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认为,这些题额或篆或楷或隶或行,“典雅已达极致,几成绝唱”。
[清]吴彬《勺园祓禊图》(采自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
米园不仅在视觉景观、意境的创造方面极有造诣,在声境的创造方面,也显示了不凡的功力。声境的创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题中之意,江南园林中就曾有听雨轩、听橹楼等佳构。声境可以创造,也可以借,《园冶》云:“焚音到耳,萧寺可以卜邻”,即是借临近寺院的鼓磬诵经之声。勺园中的声境十分优美。如《游勺园记》就几次提及:“未入园,先闻响屧声”,“此中听布谷鸟声与农歌相答”“黄鹂声未曙来枕上,迄夕不停歇”“午后再雨,同西臣饭太乙叶中,听莲叶上溅珠声,快甚”等。水流声、鸟鸣、农歌、雨打荷叶声在这里汇成一曲优美的田园牧歌和静谧的园林小夜曲。
“诗意地栖居”
私家园林的品位,不仅表现在园林布局和景致风格上,也直接表现在环境氛围和具体的园居活动中。
李园的主人是皇亲国戚,他造园林,为的是彰显皇家气派,贪图奢华享乐。明梁清标《李园行》曾描绘过李园的游宴盛况:“戚畹生当全盛世,张筵招客多贵游。十五妖姬侍后阁,千金騕褭罗前头。朱履称觞金凿落,牙樯载酒木兰舟。胜赏四时欢不改,花落花开春常在。”
米万钟则不然,他筑勺园,只是为取“海淀一勺”,有一个暂时躲避肮脏的权力中心、“悠然把酒对西山”的所在:
幽居卜筑藕花间,半掩柴扉日日闲。
新竹移来宜作径,长松老去好成关。
绕堤尽是苍烟护,傍舍都将碧水环。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
(《海淀勺园》)
1625年,因得罪权臣被削职夺籍后,他果然就蜗居在这里“疗伤”。
而平时的园居生活中,他们更多的是夏赏花、秋观叶、冬踏雪的闲适和应时的文人雅集。例如,立春、二月十二日花朝、三月初三上巳这几个重要的春日前后,往往都要在园中聚会赏花、临水宴饮。尤其是常于三月三日举行的修禊活动。修禊,意在祓除岁秽,获取新生,后来逐渐演变为文人雅集的盛会。王羲之《兰亭集序》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那天,文人雅士们曲水流觞,“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偃仰啸歌,一古今而渺宇宙,是一次心灵的大解放。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米万钟勺园刚成之际,即效法书圣王羲之,修禊于勺园,并请好友吴彬作《勺园祓禊图》,以志新园甫成。两年后,米万钟又依其为蓝本仿作《勺园修禊图》,于是便有了这两幅宝贵的勺园图像。其他像七月初七七夕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等,也往往有聚会宴集、啸歌咏诗。著名诗人袁中道就留有《七夕集米仲诏勺园》诗。
如是观之,勺园“幽居之乐”,几可直追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