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科学:和你想的不一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科学家的假故事

有一次陈辰遇上一个女孩,他和她说:“你特别有吸引力。”她偷笑了一下,问:“真的吗?”陈辰说:“真的。牛顿说过,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与此相关的还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欧洲闹瘟疫,牛顿躲在乡下地里的苹果树下看书,他被苹果砸了,就顿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多亏牛顿是在苹果树下,要是在榴莲树下可能他就再也发现不了万有引力定律了。

其实关于牛顿的故事特别多,今天被苹果砸了,明天把手表煮了,后来又说他为了学生重修课程收钱发明了微积分,等等,但这些故事的真实性都值得怀疑。关于苹果与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确实有相对可信的记载,说牛顿由苹果落地想到了关于引力的这些问题,但并没说他被苹果砸过,这个故事是后来有人自己脑补的。

不过无论真假,现在还记得牛顿各种定律的人没多少,很多人只知道牛顿被苹果砸过的故事。按娱乐圈的话说,要想被记住、不过气,就得像很多综艺选秀那样,不仅要唱得好,还得有故事、有标签。所以有人怀疑,当年的很多故事是不是为了给科学家“带流量”?否则,谁把手表煮了还到处宣扬“来,尝尝我这水煮手表,特别有嚼劲”?

但是像牛顿这类大咖其实不需要带流量,更大的可能是别人蹭他的流量:有很多人怕写了故事没人看,就用名人编故事。小学有一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说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更快”的结论,认为两个铁球应该同时落地,于是就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铁球做实验。但如果这个实验真做了,伽利略可能会发现两个铁球不是同时落地,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并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还多亏是拿铁球,要是拿俩气球就更不会同时落地了。

实际上这个故事是伽利略的学生为了多赚点稿费杜撰的,用现在的话说,是为了打造一篇“10 万 +”的文章“造的谣”,故事还选择了网红打卡地比萨斜塔(俗称“歪楼”)。

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爱迪生救妈妈”,说爱迪生7岁的时候,他妈妈半夜突发急性阑尾炎,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在家做手术,但家里太暗了,爱迪生就把所有的蜡烛都点上,然后把衣柜的大镜子拽下来用来反光,房间里顿时亮如白昼,最终妈妈的手术很成功。这个故事在爱迪生传记里并没有记载,只是在一个美国电影里有这个桥段。而且据记载,现代急性阑尾炎手术始于 19 世纪 80 年代,那时候爱迪生已经是个需要“保温杯枸杞子”的中年人了。

小学时还学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故事里说他非常能坚持。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有待研究,画鸡蛋的故事很可能是根据他的“蛋彩画”虚构出来的。据说,达·芬奇有“拖延症”,经常半途而废,画《最后的晚餐》的时候,修道院负责人总催他,他就把负责人画成了画里的反派。这么强硬地面对催稿,可能达·芬奇都忘了自己只是乙方。很多人听了这个故事觉得特别解气,再遇到甲方催项目,就说:“催什么催,再催把你的脸也设计成反派!”—然后就被解聘了。

这类名人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华盛顿砍樱桃树、阿基米德洗澡、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李白铁杵磨成针。对于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有人疑惑:磨完之后,下次需要用铁杵的时候怎么办呢?再把磨掉的“铁粉”粘回来吗?不能把铁杵卖了买根针吗?其实这类故事即便是有明确记载,一般也就是当事人自己说的,往往缺少见证人,真实性值得怀疑。

不过很多故事无非是用名人的名字编一些趣闻或者寓言故事,不用太较真。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似乎有很多人喜欢互相讽刺、编故事玩,像什么郑人买履、杞人忧天、买椟还珠、刻舟求剑……这些都让人觉得:某某国的人咋这么笨呢?

科学家的故事其实也是一样,虽然可能不是事实,但宣传了优秀品质、讲述了人生哲理,也能提升大家对读书的兴趣、增加生活的乐趣,总体来说,还是有挺大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故事毕竟是故事,主要听个乐,不必太当真,更别去模仿:如果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放风筝的故事是真的,他可能早就成为电学领域的“电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