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科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探问通识教育

通识经典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

黄达人1

一所大学固然要以其智力资源、科研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才是其国际评价和声誉的衡量标尺,所以,我们强调“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这是大学原本应有的品格。

大学以科学思想为基础,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总是严肃地、批判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永恒价值。而大学的功能则是通过学术性的教学(而不是职业教育或者技术教育)、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全面地塑造学生,传承和创新人类的知识与文化,并服务于当下社会。

人们常常习惯于用金字塔的结构来描述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实际上,在大学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里面,不仅所有个体的人格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的职业价值也是平等的、没有层次差异的。所以,如果要给这个共同体一个形象的比喻的话,那么它应该是一个棱柱体,组成大学的三个群体——教师、职员以及学生,构成了这个棱柱体的三个面,所有大学中人的目标应该只有一个,就是促进这个学术共同体的事业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则有赖于这个共同体中各个个体的忠诚服务。

一、学术共同体是大学的基本定位

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究其本质而言,大学与学术密切相关。探究大学的本质,对于中山大学的长远发展无疑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简单的解释就是教师与学者的共同体(community of teachers and scholars),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术的共同体”的由来。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再次强调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呢?

首先,强调“学术共同体”的概念,有助于我们重新回归大学的本质。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人们越来越将大学等同于一般的行政单位和社会组织,逐渐淡忘了其原本应有的品格。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是由它诞生时的历史因由和固有使命决定的。大学必须以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并具有某种对绝对精神的追求,如果脱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赋予大学的各种任务,从理想的层面而言,大学在本质上应该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对真理的向往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同时,大学必须有所作为,能够创造知识,培养优秀人才,传承精神和物质的知识力量;大学应该面向未来、服务社会乃至引领社会的发展。总之,大学以科学思想为基础,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总是严肃地、批判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永恒价值。而大学的功能则是通过学术性的教学(而不是职业教育或者技术教育)、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全面地塑造学生,传承和创新人类的知识与文化,并服务于当下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社会上某些挂牌为“大学”的机构,未必具备“学术共同体”的禀赋,因为它并未具备追求真理、创造和传承知识的大学精神,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品格。这样的大学,充其量只是一所普通的“职业养成所”,谈不上“学术共同体”。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

其次,如果说大学作为象牙塔,作为人类精神和知识存在的某种象征,具有比较抽象的意义的话,那么“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就比较具体。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它不仅要有大家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且其成员还应有共同的学术兴趣和追求。从一种理想的状态而言,作为一名学者,学术应该成为其生存方式,在此基础上,所有学者应共同遵循学术道德,受学术规范的制约,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尊重,从而在这个共同体中形成一种比较强的学术凝聚力。当然,这确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以这一标准去要求目前大学中的学者,可能会太苛刻了些,但正如古人所云:“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们的大学要发展、要有未来,就必须有一个理想,并且不断地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二、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应该有核心价值理念

十年前,合并前的中山大学为庆祝建校75年拍摄了一部专题片,虽然我十分清楚,包括校办工作人员在内的摄制组花费了大量心血,片子内容很翔实,也颇具观赏性,但我后来还是对校办的同事说,看了这部专题片,感觉中山大学只能算是一所“三流学校”,因为片子里面只强调了历史,很少描述现在,更看不到未来。

我讲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我们的大学应该面向未来,而要面向未来,就必须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因为这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得以维系的核心价值。这一点,在与国内外大学交往的过程中,我有比较深的体会。中国大陆的大学在自我介绍时,大都只是介绍现状,有多少个博士点、硕士点,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各类重点实验室等,给人家的感觉就是一大堆数字,非行内的人很难明白其意义。而境外的大学则不同。我们最近走访了台湾的八所大学,在与校长的交流中,他们都着重介绍本校的育人理念。我上个月应邀前往菲律宾雅典耀大学参加该校的校长论坛,雅典耀大学创校150年,其办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培养有社会担当、为国服务的人才为己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其理念以新的内涵。这说明,自始至终,雅典耀大学都有自己的理念支撑。此外,她的几个学院也都有各自明确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目标。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该校新创办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Ateneo School of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其模式是四年大学本科毕业,进入该学院学习五年后,同时获医学博士和公共卫生管理硕士学位,这个学院遵循大学的办学宗旨,提出要将学生培养成“五星级”医生,即医疗保健的提供者、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与民众的沟通者、社区公共卫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

雅典耀大学在菲律宾属于排名前三位的大学,但在国际上未必是名校,可是我认为,她具备了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应有的最基本的特质,是一所有理念的大学。更重要的是,这所大学的学院和多数教师都认同这个理念,并愿意为实现它而去努力。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这所学校,可以说,“善待学生”就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一理念,我在去年的本科教学评估的校长报告中也做过描述。我认为,“善待学生”的理念如果体现在目标层面,就是要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文明的现代人”,他们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这样的大学培养目标,让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他们的一生负责,这是“善待学生”这一理念更为深层的内涵。总之,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强调大学与国家、社会的紧密联系,强调关注民生,强调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学生,是中山大学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这个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的学院是否也应该提出各自的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学院大都已经历了开创之初的扩张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目前应该有意识地去凝练本学院的发展方向。上个学期,我和科技处、医科处、发展规划办的同志一起,到学校理工科、医科等的十几个学院,与有关负责人就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后来又与文科院长们就上述内容进行了讨论,其中的一个共识就是:学校要求院长制定四年的任期目标,学院的目标和每年的考核指标都由学院自己制定,学校不做硬性的规定。我只是希望通过这次梳理,各个学院能够总结和提炼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而不要把任期目标变成短期行为。要面向未来,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但是要从现在做起,并为之努力。学院凝练发展方向、制定目标的过程,应该也是一个团结学者、凝聚人心的过程,因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学者之间的和谐与共识,才是大学得以发展的关键。

三、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其成员应该以学术为生存方式

一个真正的学者,学术就是他的生存方式,如果一所大学里没有这样的学者,那就不是一所好的大学,学术共同体这个概念就更无从谈起。一个学者,在受聘到大学工作以前,就应该先考虑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是否有合适的位置实现自身的发展;在进入大学后,既然已经选择了成为这个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员,就必须努力做贡献。作为校长,曾经有老师向我反映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想想,可能比较多的是以下几种情况。

有的老师会提出经费要求,说获得的支持不够。碰到这种情况,我就会引导来访者谈谈他学术工作的设想,因为能不能得到支持,应不应该给予支持,关键在于他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他想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这些说清楚了,如果是具有价值的,学校就会支持,甚至比他提出的更多。上个学期,某学院要引进一位学者,希望学校给予科研启动经费的支持,我当即请来学校“985工程”领导小组的有关同志一起听取了他们的学术研究计划,最后决定在他们原有的经费申请上加倍支持,一次性建设学科研究的平台,因为他们要解决的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我想,中山大学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经费投入已经不是困扰我们工作的瓶颈了,我们更关注的是学者的学术工作能否为大学的学科建设、为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但如果说不出有价值的计划,而只是要钱,那就是无的放矢。

还有的人在谈话中会评价甚至批评自己身边的同事做得不好。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希望他能够先谈谈自己的工作,了解一下他本人对学科、对学校的发展做了什么工作。因为我觉得,在评价别人之前,应该先评价一下自己。这样,学校才会有一个更加和谐的氛围。

也还有个别老师抱怨自己的收入低。我首先希望他们了解,中大的平均工资水平连续多年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在前三位。其次,教师的收入水平是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质与量紧密相关的,为此学校有一系列的政策给予保证,例如我们大幅提升了教师绩效工资的比重,而其中的构成重点又主要来自教学。此外,我还可以肯定地说,教师的收入水平一定在学校的平均线之上,他们的薪酬一定高于同级别的行政人员。作为一名中山大学的教师,抱怨收入低,可能恰恰反映了他对教学科研的贡献还不够,而一味抱怨或许也反映了他们失去了改变自己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人如果不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去,是很难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生存的。以学术作为生存方式的学者,他对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就会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契合度,具体表现就是,这些学者有着强烈的学术使命感,而其学术工作、学术成就也符合学科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方向,二者相得益彰。

共同体(community)这个词本身就有互动、相互支持的含义,而一个学术共同体的维系,也是靠具有学术价值认同的人们内聚在一起,彼此尊重、相互支持。我曾经在一次会上听学校一位很出色的青年学者的学术报告,当谈到学术成绩时,他较多地强调了自己的贡献。会后我提醒他这样表达是否合适,他马上意识到并强调了导师对其研究所给予的肯定、指导以及经费支持和宽松条件。后来我见到了他的导师,这位导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并且强调了学生的独立贡献。我听了深有感触,心想,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他们能够取得学术突破的重要原因。

我曾经讲过,在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里,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外部环境,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我们知道,在欧美国家的一些社区,家家户户都会把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在重要节日,主人们总是将家里最漂亮的布置朝向窗外,希望别人能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同时也为所在的社区增值。我想,同样的道理,在我们工作、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彼此之间才能融洽,大家心情才会愉悦。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中,不仅师生之间,而且教授、学者之间也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同时,我们更加鼓励学术上的挑战与争鸣,并且十分期待青年学者脱颖而出,而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要承认差异,尊重别人研究的学问。一方面,要保障学者有从事各种学术活动的自由,学术自由的根本价值在于为创新提供氛围,有了学术自由才可能创新;另一方面,如果某些学者的研究立场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影响甚至破坏了学术共同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氛围,这时就不能抽象地谈学术自由了,必须有一定的约束机制,从而保证其他绝大多数学者的学术自由。我想,只有认识到了这些,才有助于在共同体内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从而调动起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不仅是学者的工作场所,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作为共同体的成员,学者在社会上的影响其实与大学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人们对某位中大教授的第一印象,往往首先来自中山大学在社会上的声誉,而中山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的声誉也正是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既得益于此,也为之做出了贡献。简而言之,这就叫作荣辱与共,一荣共荣,一损俱损。

四、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应该不断完善制度安排

任何一个组织的正常运作,都离不开相应的制度;要让一个组织的运作有效率,就必须有好的制度,学术共同体也不例外。在这里,大家认同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并自愿接受这些道德和规范的制约。而制度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制度,一种是非正式制度(即制度文化)。前者容易理解,是指人们有意识建立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后者则是指由文化与传统所形成的内在约束,虽无明文规定,但人们心中有标准,并会忠实地遵守。对于中山大学这样有着悠久办学传统的学校来说,后者的作用可能更加深刻而持久。

举个例子,在职称聘任的过程中,总有落选的老师来向我反映,说自己达到了申请职称所要求的标准,为什么还落选?其实,对这个问题我也是不止一次地说明了,学校相关文件所列出的教师职称聘任条件,是我们对候选人申请某一职称的最低要求,而不是说你达到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够申请成功。这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就如同一个门槛,你能够跨过这个门槛,只能说明有资格去申请受聘更高一级的教师职务,仅此而已。至于学校人事处和各个学院的工作,就是要根据《中山大学章程》筛选出一个可以提交学校聘任委员会讨论的名单。因为学术发展没有终极,整体水平总在提升,满足教授水平的标准是变化的,总的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所以我们只能制定“准入”的标准,最终的结果,则取决于申请者的学术贡献能否得到多数评委的认同,这就是学术共同体中的“清议”。或者可以说,“清议”是一种纯学术的评价,是一种“共同体认同”,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每位学者心里都有“一杆秤”,衡量或者认同中山大学的教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然而,“清议”的力量还不止于此,如果学无所成,或者不学无术,或学术不端,“清议”的力量是足以决定一个人能否在学术圈中立足的。据我所知,学校实施教师聘任考核以来,就有三十多人在考核后离开学校教师岗位,我想,这主要是学术共同体中“清议”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共同体认同”而不因“清议”出局呢?我想,一方面,毫无疑问地,学者必须做出学术贡献,要有学术影响,并得到同行的认可,体现在职务聘任上,就是在“跨过那个门槛”的群体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既然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你的学问、为人和品行还要得到共同体的认同,那么,如果能主动融入共同体,论文数量可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然,我也要提醒那些有着学术评审权力的人,必须对学术共同体负责,不能为了“小圈子”的利益而去排斥他人,处理学术的公共事务时,情绪和感情不能战胜理智。

在学术共同体中,类似“清议”这样的非正式制度,其实是一种文化和传统,历久弥新、不易改变。但是,对有意识安排的、明确建立的成文的正式制度,则需要不断反思,止于至善。例如,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校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类投诉。按照以往的做法,这些投诉只是由人事处等职能部门负责处理,而许多问题最终往往都会汇总到我这里来裁定。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校长和职能部门也是政策的执行者,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再交由政策执行者来裁决,是不合适的。而且,这种情况又使职能部门背负上了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学校确实需要设立相对中立的机构,来应对各类申诉,就申诉中的问题进行仲裁。现在学校也设有多个受理申诉的委员会,但是,这些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仍以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在执行的过程中颇难中立。为了使大学的行政运作更加有序、有效,营造公正、公平、和谐的大学文化环境,有必要在原有各申诉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一个校级的学术与行政仲裁委员会(暂定名),下设教师职务聘任、人事争议、学位授予、学籍管理等分委员会,成员应包括教授及学生代表,必要时可以公开听证的方式处理相关申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最好不进入仲裁委员会,只在必要时向委员会做解释或提供咨询意见。这实质上也是事、权分离的一种尝试。当然,这个委员会必须认同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其组成人员应该兼具学术成就和个人威望,既守法、理性,又富有理解力和同情心。至于其如何具体组织和实施,与之相关的学校各种制度、章程、条例如何配套与规范,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要明确行政部门的责任与义务

行政机构是现代大学根据发展需要逐渐演进而成的,可以说天生就是从属于学术的,虽然习惯上将大学的行政部门叫“党政管理机构”,但我们强调管理就是服务,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这也是我们行政工作的基本理念。应该说,中山大学行政人员的服务精神和工作态度,在国内同类高校中,是比较好的,服务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学校行政人员的心中了。在继续做好“服务”的同时,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责任。

首先,大学行政机构最重要的责任,在于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利益。这个命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学校职能部门的领导,在处理问题特别是那些重复信访的问题时,要十分敏感,因为这些问题极可能会违反政策的原则,我们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是政策的掌握者,一言一行代表的是学校,因此,必须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绝不能凭借个人的好恶来做判断,必须时刻考虑到政策的原则性和大学这个共同体的利益。这一点,我想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中层干部以至于普通工作人员,都应该时刻牢记。

其次,行政部门要为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到外部去争取资源和利益。评价一位处长是否称职,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在上级主管部门那里是否有话语权。我始终认为,那些能够参与上级部门决策讨论和制定过程的,一定是出色的处长,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光靠感情沟通就可以实现的,要融入决策圈,关键还是在于眼界和工作能力,只有坦诚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善于出点子,才能成为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助手,从而实现学校工作的拓展。

我想,在中山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里,我们承载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荣誉,我们有责任把她建设得更好。因为归根结底,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1 本文是2009年2月20日在中山大学2009年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作者为中山大学原校长,浙江大学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