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藏汉籍善本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宋淳熙年间种德堂刊本《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刊本《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自孔子定《春秋》为儒学六艺之一,历代诠释,有贾逵、服虔辈出。到晋代杜预撰成《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遂成《春秋》经典文本。在中国文化史上,对《春秋》的流传和研究,具有定鼎之功。然唐代孔颖达作《春秋左传注疏》,列为经书之后,《春秋经传集解》的流传就慢慢疏淡了。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春秋类”中竟然未见列入《春秋经传集解》文本,也已荒谬之极。

今国内存《春秋经传集解》宋刊本九种,表面上还算皇皇大观,然究其实际,存三十卷全本者,仅有国家图书馆内二种,然又不能考其刊刻年代,也不知其刻书之地与刻书之人,统称为“宋刊本”,其余七种皆以残本珍藏。追踪日本收藏的《春秋经传集解》文本,有唐人写本残本一种,今存藤井齐成会有邻馆,被日本文化财保护委员会确认为“日本国宝”。有宋刊本九种,其中,存全书三十卷本者六种,其余有二种各残存十五卷,一种存十六卷。各种文本或刊刻年代可考,或刊刻地区可考,或刊刻者姓名可考,实为研究儒学史、文化史与《春秋》文献学史之大薮。

今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宋淳熙三年(1176)闽山阮仲猷种德堂刊《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并附《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共十五册。此本为宫内厅书陵部藏《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本六种之一。

本文卷首题“春秋经传集解隐公第一”(此本卷五以下皆无“公”字,然卷二十九例外)。题下及第二行、第三行皆低一格附释文注,小字双行。第四行低八格署“杜氏”,又隔两格署“尽十一年”。卷三十尾题后,有“淳熙柔兆涒滩(丙申)阮仲猷种德堂”刊行木记,《刊语》曰:

谨依监本写作大字,附以释文,三复校正刊行,如履通衢,了亡室(“窒”之误字)碍处,诚可嘉矣。兼列图表于卷首,迹夫唐虞三代之本末源流,虽千岁之久,豁然如一日矣,其明经之指南欤?以是衍传,愿垂清鉴。淳熙柔兆涒滩中夏初吉闽山阮仲猷种德堂刊。

卷首有杜预《春秋序》,直下小字双行注文。第二行低三格,暑“唐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换行仍低三格,题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释文附”。次有《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次《春秋诸国地理图》,次《三皇五帝世系》,次《周及各国世系二十四表图》,次《春秋名号归一图》卷上下,次《春秋始终》,次《春秋传授次序》(此篇尾题为《春秋图说终》),次《诸侯兴废》,次《春秋总例》。以上为第一册。

每半叶有界十行,行十八字。注文小字双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双黑鱼尾。版心著录“左(几)(叶数)”。注文末以〇为标志附释文。左右双边(15.1厘米×10.4厘米)。

卷中避宋讳,凡“警、弘、殷、匡、筐、恒、贞、徵、琐、桓、构、媾、觏、慎”等字皆缺笔,不避宋光宗以下字讳。

卷三第二十四叶、卷八第二十二叶、卷十六第十二叶,卷二十二第十四叶、卷二十九第三叶皆后人写补。卷十第十内半叶缺失。卷中间有朱笔点。

每册首有“秘阁图书之印”,卷九首又有“纯武堂”印记。

此本原为纯武堂等旧藏。

除宫内厅书陵部外,日本文化厅也收藏有一部宋淳熙三年(1176)闽山阮仲猷种德堂刊《春秋经传集解》,为残本十六卷。此本原系中国莫友芝等所有,后为日人小汀利得所得。

此本今存卷十五至卷三十,凡十六卷,共十六册。卷首部分皆缺佚,然种德堂“刊记”存,《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置于卷末,故亦存。此本卷面清朗,卷中间有朱笔点注。卷中有“莫友芝图书印”“莫绳孙印”“瑞南”“子孙永宝”“小汀文库”等藏书印记。此本已被日本文化财保护委员会确认为“日本重要文化财”。

在宋本《春秋经传集解》中,东亚文献学家十分注目于宋嘉定九年(1216)兴国军学刊本。从现有的材料考察,兴国军学刊本是日本版刻史上最早刊刻《春秋经传集解》的祖本,且刻手又是当时在日本的中国元人工匠俞良甫。直到江户时代末期,日本流传的《春秋经传集解》的翻刻本,几乎都是祖源于此兴国军学刊本的。

关于《春秋经传集解》兴国军学刊本的留存状况,据我的调查,国内目前只有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一个残本,仅存卷第二十二凡一卷。日本今存《春秋经传集解》兴国军学刊本两套,一套三十卷,存宫内厅书陵部,原中国明代人祝枝山等旧藏;一套残本十五卷,存静嘉堂文库,原中国明清两代人毛晋、汪士钟、陆心源皕宋楼等旧藏。国人所藏珍本,现皆显影于东瀛日本,令人震惊不已。

宫内厅书陵部藏本,首有杜预《春秋左传序》。卷末有《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本文卷首题“春秋经传集解隐公第一”。第二行低六格署“杜氏”,后题“尽十一年”。

卷末有《经纬识异》四叶。叶后有“经凡一十九万八千三百四十八言”一行,并“注凡一十四万六千七百八十八言”两行。并有校勘官列衔:

从事郎兴国军判官沈景渊;

迪功郎兴国军军学教授闻人模;

朝奉郎通判兴国军兼管内劝农营田事郑缉;

宣教郎前权发遣兴国军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赵师夏;

奉议郎权发遣兴国军兼管内劝农营田事业叶凯。

卷中避宋讳,凡遇“玄、匡、贞、桢、徵、让、佶、桓、完、瑗、慎、惇、敦”等字皆阙笔。

卷后并有嘉定九年(1216)闻人模《刊记》,其文曰:

本学五经旧板,乃佥枢郑公仲熊分教之日所刊,宋绍兴壬申岁也。历时浸久,字画漫灭,且缺《春秋》一经。嘉定甲戌夏,有孙缉来贰郡,尝商略及此,但为费浩瀚,未易遽就。越明年,司直赵公师夏易符是邦,模因有请,慨然领略,即相与捐金出粟。模亦撙节廪士之余,督工锓木,书将成奏院。叶公凯下车观此,且惜五经旧板之不称。模于是并请于守贰复得工费,更帅主学粮幕掾沈景渊同计,置而更新之。乃按监本及参诸路本,而校勘其一二舛误,并考诸家字说而订正其偏旁点画,粗得大概,庶或有补于观者云。嘉定丙子年正月望日闻人模敬书。

卷中文公十七年以前经文,皆有日人读汉籍古法“乎古止点”,宣公年间部分经文也有此点。卷三、卷四、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系日本后阳成天皇庆长年间(1596-1615)由日人钞补。

此本每半叶有界八行,行十七字。注文小字双行,行数同正文。白口,双黑鱼尾。版心著录“左氏(几)(叶数)”。上象鼻处记大小字数,下象鼻处有刻工姓名。左右双边(21.8厘米×14.8厘米)。原版刻工姓名可辨者有王纯、胡桂、张正、陈正、陈金、邓寿、潘金、余份、刘全等。

此本原系明人祝枝山等旧藏,后入日本金泽文库,又归丰后佐伯藩主毛利高标。为日本中世纪时代金泽文库外流出汉籍之一种。日本仁孝天皇文政年间(1818-1829)由出云守毛利高翰献于德川幕府,藏枫山官库。明治初期经太政官文库而归内阁文库。明治二十四年(1891)移送宫内省图书寮(即今宫内厅书陵部)。

卷首有“井口氏图书”“佐伯侯毛利高标字培松藏书画之印”印记。卷尾有“文炳珍藏子孙永保”印记。每册首有“淡南鹪鹩氏之后”“秘阁图书之章”印记。第二册首有“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瞑”及“建芳馨兮庑门”印记。又除上述补写七卷外,各卷有“金泽文库”印记,并“枝山”“允明”二印记。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一著录此宋兴国军学刊本并有识文曰:

(此)盖即毛居正《六经正误》所称兴国本。余以正误所引十三条对校,一一相合。又以山井鼎《考文》照之,则彼所称足利宋本者,亦无一不合。而山井鼎不言是兴国本者,以所见本无末题识数叶耳。按岳氏《九经三传沿革例》称兴国本为于氏所刊。此本并无于氏之名。又称于氏本数叶后附释音,此本无释音。又称于氏本有圈点句读并点注文,此本无句读。则非于氏本无疑。盖兴国旧板,始于绍兴郑仲熊,只有五经,闻人重刊《左传》,并修他板,亦只五经。于氏始增刊九经,其五经经注文字,虽仍旧本,而增刻释文句读。故同为兴国本而实非一本也。岳氏既称前辈以兴国于氏本为最善,而又议于氏经注有遗脱。余尝通校此本,则经注并无遗脱。或于氏重刊此书,失于检照而有遗脱耶?且尝以岳本互勘,皆此本为胜。不特岳本,凡阮氏校勘记所载宋本,亦均不及之,然则今世所存宋本《左传》,无有善于此者。余在日本,曾劝星使黎公刻之,以费不足而止。窃羡闻人以校官怂恿当事者,既刻此书又修五经板。余亦校官,携此书归来数年,口焦唇乾,卒无应之者。古今人不相及,读闻人跋,弥滋愧已。[2]

杨守敬此言,评之中肯,拳拳之心,亦溢于言表,惟《释文》中所言“携此书归来数年”,不知所指何物。此本既然已“藏枫山官库”,杨氏又何以能携此书归返中国?存疑。其后,傅增湘氏日本访书,于帝室图书寮复见此本,著录于《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二,称此本“版阔字大”“古劲疏朴”云云。

与宫内厅书陵部所藏此本宋兴国军学刊《春秋经传集解》本为同一版本者,今静嘉堂文库还有一个残本保存。此残本今存十五卷分装十五册。存本卷目如下:

宣上(第十卷)

襄二(第十五卷)

襄三(第十六卷)

襄四(第十七卷)襄五(第十八卷)

襄六(第十九卷)

昭元(第廿卷)

昭四(第廿三卷)

昭五(第廿四卷)

昭六(第廿五卷)

昭七(第廿六卷)

定上(第廿七卷)

定下(第廿八卷)

哀上(第廿九卷)

哀下(第卅卷)

卷三十末有《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及经注字数,然原书所列官衔及闻人模《跋文》皆已经缺失。

卷中有“汲古主人”“宋本”“毛氏子晋”“毛晋之印”“汪士钟印”“三十五峰园主人”“归安陆树声藏书之记”等印记。

傅增湘曾在日本面见此书,《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著录此本,并谓“此书陆心源氏定为大字建本,以余观之,即兴国军学刻本,与帝室图书寮本同,间有异者,则为补刊版”[3]

自13世纪以来,日本覆刊佛学之外的“外典”文献日渐发达。14世纪中期覆刻宋兴国军学刊本。此本每半叶八行,注文双行,经传文与注文行皆十七字。中国元代渡日刻工俞良甫在日本京都嵯峨以传入的宋兴国军学刊《春秋经传集解》本为祖本,重新刻刊。世称“五山版”《春秋经传集解》本,为日本“和刊本”《春秋经传集解》之翘首。以后日本所刊印的《春秋经传集解》,几乎都以此本为祖本。其中主要的古刊本有:

(1)16世纪末叶刊本。此本系活字刊本,每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四周双边,黑口。版心题“左氏(卷数)”,下记叶数。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藏此本,有墨书识文曰:“奥之会津人宗祥藏主入杏坛称津梁不幸逝矣,遗此本作当庠什物。庆长十七年壬子闺十月廿七日庠主寒松(简体)叟志焉”。此处“庆长十七年”系后阳成天皇年号,即1612年,此书刊年当不晚于此。

(2)明正天皇宽永八年(1631)刊本。

(3)樱町天皇元文二年(1737)刊本。

(4)桃园天皇宝历五年(1755)京师中江久四郎刊本。此本由日人那波师曾点。

(5)后桃园天皇安永六年(1777)京都越后屋清太郎-中江久四郎刊本。此本由日人那波师曾校读。其后有光格天皇天明七年(1787)重印本。

(6)光格天皇宽政十二年(1800)大阪米田清右卫门刊本。

(7)光格天皇文化三年(1806)刊本。

(8)光格天皇文化八年(1811)江户前州六左卫门等刊本。此本由日人秦沧浪校。

(9)仁孝天皇文政六年(1823)江都须原茂兵卫等刊本。

(10)孝明天皇嘉永三年(1850)秋田屋太右卫门刊本。此本由日人秦鼎编,秦寿、村濑诲辅校。同年有大阪象牙屋治郎兵卫重印本。

(11)孝明天皇安政三年(1856)仙台菅原屋安兵卫刊本。

(12)孝明天皇嘉水七年(1854)须静堂刊本。

《春秋经传集解》一书,宫内厅书陵部收藏的这两种宋刊本外,如前所述,日本还另有数种宋刊本《春秋经传集解》留存,一并报告于后。

(1)阳明文库藏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刊宋代递修本《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共十六册。阳明文库是以江户时代近卫家熙等的旧藏为基础形成的典籍文库。此本原系近卫家保存的自中世纪时代留存的旧籍。

此本卷一、卷二原刊逸失,今由日本南北朝(1336-1392)刊本配补。宋刊从卷三起,正文卷首题“春秋经传集解庄公第三”。第二行低七格署“杜氏”,下隔二格署“尽三十二年”。各卷卷末题“春秋卷第几”,尾题下有经文与注文字数。封面系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缥色纸,室町时代笔迹“左传(几)之(几)”。

每半叶有界十行,行十六字至十九字不等。注文小字双行,行二十五字或二十六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20.7厘米×13.9厘米)。版心著录“春秋(几)(叶数)”,并有刻工姓名。版心磨损较多,今可辨认者如裘举、金文、裘与、惠珉、惠中、惠道、吴佐、项思中、黄康、周旻、周旼、徐浩、徐友、徐益、卓允、卓显、陈荣、陈宗、陈彦、沈源、沈澄、沈忻、沈汴、沈彬、杜俊、汤荣、李懋、陆靖、陆荣、郎春、刘智等。中缝中又屡见修补纪年及校者姓名,如“乾道辛卯重换”“直学葛熙靖监修”“直学王锡校正重换”等。

卷中避宋讳,凡“玄、弦、敬、惊、警、儆、弘、泓、殷、匡、筐、竟、恒、贞、徵、树、竖、让、桓、完、构、觏”等字皆缺笔。修补叶有避“慎”字讳。

卷末有宋淳熙丙午(1186)江阴郡守赵不违《修刻跋文》。文曰:

是书更岁浸久,点画漫欠,中间虽葺治,旋复磨灭。不违到官之明年,郡事稍暇,□属官僚友与夫里居之彦,互相参考,分帙校雠,重锓诸梓。自春徂秋,始以迄事。告斯亦难矣。后之人苟知其难,不待其□坏而亟修之,□□□纵□□炳然常新,有补于穷经学古之工,亦为政之首务云。时岁在淳熙丙午重阳,郡守赵不违书。

卷九的第十九叶、第二十叶,卷十四的第六叶,卷二十的第十九叶,卷三十的第十六叶皆为室町时代日人所抄补。卷中有“阳明藏”“近卫家”等藏书印记。

(2)静嘉堂文库藏宋孝宗年间(1163-1189)刊元明递修刊本《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共十六册。此本首有杜预《序》,然首叶缺,卷末《后序》也缺失。本文卷首题“春秋经传集解隐第一”。第二行低四格署“杜氏”,后空二格,署“尽十一年”。每卷尾题“春秋卷第几”,或在题下以双行小字标记经传数字。

每半叶有界八行,行十五字至十七字不等,以十六字居多。注文小字双行,行十七字至二十六字不等。此本宋刻原叶所剩不多,大部分为宋元明修补叶。原版及宋修版为白口,单黑鱼尾。元明修版为线黑口,双黑鱼尾。版心著录“春秋(几)”或“春(几)”。下有叶数。宋元修版上象鼻处有大小字数,原版无此记录。原版及宋元修版有刻工姓名,明修版不记刻工姓名,有“重刊”字样。左右双边(22.0厘米×17.2厘米)。

原版及宋修版避宋讳,凡“玄、弦、悬、县、敬、儆、警、弘、殷、匡、筐、恒、贞、徵、惩、树、让、顼、桓、完、瑗、媾、沟、慎”等字皆缺笔。由此推考,卷中不避宋光宗“惇”字以下讳,则原刻及宋修不晚于宋孝宗年间。

原版刻工姓名有王荣、王珍、朱实、阮于、吴震、雇渊、黄宇、朱琰、徐正、徐杲、章楷、章树、张由、陈明、陈明仲、陈文、丁圭、潘俊、包正、毛陈、毛谅、余永、余集、李昇、李昱、李硕、林俊等。

宋代修版刻工姓名有王恭、王璡、应拱、夏乂、吴益、吴亮、吴桩、高異、周成、徐文、章明、章宥、宋琚、沈定、陈寿、丁之才、余敏、姚臻、吕信、芦开三、占庆等。

元代修版刻工姓名有允德裕、袁子宁、王元享、王德明、应秀、何九万、何益、可引、吉甫、弓华、许彦明、许成、倪平山、雇恭佛、高山甫、江惠、亢文、齐明、子成、施仲、士元、朱大成、朱元、朱长二、周鼎、周东山、徐良、蒋七、楚庆一、孙斌、张成、赵良、赵海、陈琇、陈彦昭、陈子成、沈子英、郑埜、屠明道、匋中、匋端、任子敬、潘茂、缪谦、茅山、毛文、熊道琼、余求、杨子明、杨仁、杨十三、杨青之、杨明、杨景仁、羊子明、叶禾、陆永、良恭、芦显等。

卷中有“诗雅之印”“廷吹氏”“周氏藏书之印”“归安陆树声叔桐父印”“臣陆树声”等印记。

此本原系清代人陆心源皕宋楼等旧藏。陆心源《仪顾堂集》著录此本,并有文曰:“阮氏撰《校刊记》,见宋本《春秋左传集解》凡四,未见蜀大字本。此本虽有缺叶,首尾完具,真稀世秘籍也。”陆氏推定此本刻于蜀地。

傅增湘曾面见此书,《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著录此本,并有文曰:“此本刻工草率,多次修补。然字画古劲,有颜平原法,陆氏定为蜀本。今以《周礼》互证,要不诬也。”[4]

依我观察,据原刊本刻工推考,皆系宋绍兴至乾道年间杭州地区工匠,又依据宋修刊叶刻工推考,则多系宋淳熙至嘉定年间杭州地区工匠,故此本刻刊于南宋临安府无疑。

(3)静嘉堂文库藏宋相台岳氏荆谿家塾刊《春秋经传集解》(残本)十五卷共八册。

是书全本凡三十卷,今存卷十六至卷三十,其中卷十九至卷二十二、卷二十七及卷二十人以明覆岳氏刊本配补。

本文卷首题“春秋经传集解襄公三第十六”。第二行低三格署“杜氏”,隔六格署“尽二十二年”。每半叶有界八行,行十七字。注文双行,行十七字。线黑口,双黑鱼尾。四周双边(20.6厘米×13.0厘米)。左栏外有耳,记“某几年”。版心著录“秋(几)(叶数)”,上象鼻处记大小字数、下象鼻处记刻工姓名,如子明、子成、天祐、允忠、王圭、朱子成、供昌等。

卷中避宋讳,凡遇“匡、恒、徵、让、桓、慎”等字皆阙笔,亦间或有个别处不阙笔。

卷中经注文有句读号,此在宋刊中罕见。

现存十五卷中,卷十七、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九各卷末有篆文椭圆刻刊木记:

相台岳氏刻

梓荆溪家塾

卷中有“汪士钟”“汪士钟印”“阆源真赏”“平阳汪氏藏书印”“宪奎”“秋浦”“沈士林”“沈士林氏”“沧浪渔隐”“东止阳子孙”“吴氏之章”“归安陆树声叔桐父印”等印记。此本可审定原收藏者为清人沈士林、汪士钟、黄丕烈、陆心源皕宋楼等。然依据传增湘考订,称此本“钤有明人印数方,又汪士钟数印。黄丕烈旧藏。书眉上有旧人评注、审其笔势,当是元人。”又称“此书写刻俱精。余尝见嘉定徐氏所藏残本,与此正同,每卷后有岳氏家塾木记,各式不同,亦楮墨明丽。”[5]

(4)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南宋建安刊巾箱本《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详见本书“在国会图书馆访‘国宝’”章。

(5)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藏宋刊本《春秋经传集解》残本二十卷二十册。

此本今阙卷第一至卷第十,存卷第十一至卷第三十。其中卷第十一至卷第十四、卷第二十二凡五卷,系日人清原氏写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