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背景
言语治疗是康复医学的三大专业领域之一[2],它针对的是失语症、记忆障碍、失认症、失用症和痴呆等认知功能障碍。言语治疗区分“言语”和“语言”这两个术语。前者是指口头言说的交流形式,后者包括采用任何语符的交流形式。从实际操作来看,言语治疗涵盖了应用言语交流任务进行认知干预的各种康复治疗技术。
从理论上来说,言语治疗应当与语言学研究紧密相关,语言学研究成果应当体现在言语治疗实践中。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针对词汇语义特征(简称义征)[3]的分析,在言语治疗领域已经发展为实用型语义特征训练技术,在语言学领域则涌现出众多义征数据库研究成果。但是,义征数据库目前尚未在言语治疗中得到有效应用。这种衔接障碍同样存在于语义网络研究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语义网络在认知科学研究领域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语义网络的扩散激活模型(Collins&Loftus,1975),已经成为言语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但是,在言语治疗的临床实践中,语义网络只是一种隐喻,而没有发展出具体的操作手段。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可能是由于学科视野的差异。语言学研究者们往往把言语交流障碍视为正常语言的病理模型,其研究目的是为了破解常人语言的奥秘,而不是开发言语治疗手段。可以这样认为,病理语言现象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后者的研究成果却只有很少一部分回馈到言语治疗实践中。在针对患者开展研究时,神经语言学偏重从损伤提供的病理模型出发,探讨语言在表征、加工和处理方面的神经机制。语言学则希望从病理语言表现及其神经机制出发,验证或阐发一般语言理论的价值(Caplan,1987,5页)。两者都没有直接把服务临床、造福患者作为自己的科学伦理要求,而把这方面的发展寄希望于临床工作者对其理论成果的吸收与应用。
本研究试图借鉴语言学研究中的词汇语义特征和语义网络研究成果,为言语治疗建立语言学视角的词汇语义分析方案。这一方面需要考察言语治疗手段与语言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不能囿于医学或语言学的单一学科体系,而需要广泛研读文献,方能开拓研究视野、梳理相关成果、厘清发展脉络、剖析关键问题、确定理论基点。因此,本书将从用于言语治疗的词汇语义训练入手,剖析其技术优势,探讨其局限性,然后转向语言学,寻找克服这些局限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线索。在此基础上,本章将重点考察语言学研究领域在经验性词汇语义特征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建库方面的学术沿革和成果积累。同时,本章还将梳理语言复杂网络建模方面的成果,对基于词汇语义特征分析的语义网络建模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发掘复杂网络建模技术作为词汇语义表征研究手段的应用价值。由此从言语治疗实践需求,到语言学研究成果,再到跨学科研究手段,论证构建面向言语治疗的词汇语义分析方案的可能性以及该方案的四个要件(原始数据采集和整理→义征质性分型标注→义征量化指标计算→网络参数估算),从而确立支持本研究目标的本体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