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可能的创新点、研究难点和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首先,本书将聚类分析全面用于显性比较优势的分类,从而避免了对经验的过分依赖,通过算法对约160个经济体显性比较优势的聚类分析,获得相应的分类准则,并将其运用于特定国家出口农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分类。这种分类既可以对某一个时点的出口显性比较优势进行分类,也适用于对一段时期的出口显性比较优势进行分类,从而为聚类分析等日益流行的机器学习算法工具与显性比较优势等传统国际贸易分析工具的结合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其次,将出口二元边际同显性技术含量指数结合起来研究,构造出口增长倾向性矩阵。
最后,将显性比较优势指标用于潜在战略性贸易细分产业的识别,从而为扩大显性比较优势指标(RCA)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4.2 研究难点
本书研究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国内的国际贸易研究领域,采用K-means聚类等机器学习工具作为主要研究工具的相关文献比较少,多见的是将它作为辅助的研究手段。主要原因在于机器学习工具并非基于传统的经济理论模型,而是完全基于数据自身的有关特征变化。在K-means聚类分析中,如何选择数据的有关特征值是一个难点,本书尝试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标(RCA)在一段时间的“均值”及“调整后的标准差”作为K-means聚类分析的两个特征值;1第二,数据的一致性整合是另一个难点。所谓数据一致性整合是指在研究中通过编程的方式清洗、规整数据,使得有关数据在研究的所有层面、所有实证分析中均保持一致性。因此,本书采用所有可以得到的数据,基于Python2 编程清洗数据,借助Python和R3语言的数据分析包,在确保数据一致性前提下展开实证分析。
1.4.3 不足之处
本书从出口增长潜力、增长倾向性、战略性增长与区域经济合作四个方面系统梳理、实证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对俄罗斯出口增长变化趋势。但在以下三个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
1.出口增长倾向性分析有待进一步改进
出口增长倾向性是本书分析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对贸易流量倾向性而言,鲜有文献将出口二元边际(Hummels & Klenow, 2003)的方法用于贸易流量的倾向性测度。比较优势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从要素的丰裕程度推导出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及倾向性的特点,但并没有解释哪种要素的丰裕程度使得贸易流量的倾向性是偏扩展边际的抑或偏集约边际的。因而,用出口二元边际来测度出口贸易流量的倾向性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印证。
影响出口增长倾向性的两个因子分别为贸易流量倾向性与贸易“质量”4倾向性。考虑到对贸易流量而言,扩展边际与集约边际的计算是基于一国实际贸易数据,而产品技术含量则是基于全世界同类产品数据。如果“高收入国家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的假定成立,那么,无论出口贸易流量倾向性是偏集约边际还是扩展边际,对劳动密集型的低收入国家而言,其出口产品的低技术含量的事实就基本确定了。5 因此,本书引入出口贸易倾向性矩阵,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农产品出口俄罗斯的两大主要特征即出口贸易流量与出口贸易“质量”纳入统一的倾向性矩阵分析框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全景式地观察、实证分析中国有关农产品对俄罗斯出口增长的变化特点。
2.农产品出口“战略性”增长分析过于倚重比较优势
首先,基于一个现实,即中国农产品总体上虽在部分品种的出口额上领先,但“大而不强”,没有可以用于实证分析的以中国特定农产品为主导的垄断性农产品市场;其次,Krugman(1980)指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找到目标产业,6因此,本书转而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寻找潜在的相关目标细分产品方面。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石,用于量化比较优势的指标似乎不多,常见的是显性比较优势RCA(Balassa,1965),但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标来寻找潜在的符合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细分农产品存在两个障碍,即:(1)如何判断一段时期的显性比较优势,有文献采用一段时间的均值,本书则基于K-means算法,该算法虽然避免了研究者主观判断之弊端,但由于类似分类研究极少,本书很难找到参照性的文献,以衡量采用K-means对一段时间显性比较优势进行分类的可行性;(2)显性比较优势从其计算公式而言,显然不是为了测度某类农产品是否具有“寻租”能力,以及“寻租”能力的大小。事实上,符合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农产品必定具备极强显性比较优势,7但具备极强显性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并不等于自动符合战略性贸易政策。也就是说,前者是充分条件,而后者只是必要条件。有鉴于此,本书在识别潜在符合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具体农产品时,过分倚重显性比较优势,得到的农产品集合可能偏大。因此,从培育的角度出发,本书仅仅选择一段时间显性比较优势最高(包括在全世界及俄罗斯市场)的农产品类别,作为可能的潜在符合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备选农产品,但并不是说,选定的潜在细分农产品通过一定的要素补贴的扶持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符合战略性贸易产业政策的产品,这其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一带一路”区域性贸易协定网络的构建与分析需进一步完善
本书为了聚焦所研究的问题,仅从中国对“一带一路”累计直接投资前十的国家8,外加日本、韩国与美国等三个虽没有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但显然对该倡议可能有影响的国家进行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架构,如果网络节点偏少,有可能缺乏代表性。本书的分析已经指出了“一带”国家与“一路”国家在贸易协定网络上是割裂的现实,所不足的是,没有纳入更多的节点国家,使得所构建的“一带一路”贸易协定网络稍显简单,所包含的信息不够全面。
1 具体详见第6章。
2 本书采用Python3.5.3。
3 本书采用R3.3.1,GUI采用RSudio1.0.44。
4 也可直接使用“产品技术含量”一词,在本书中,出口贸易“质量”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含义一致。
5 对中国而言,可能存在不同观点,文献统称为“Rodrik”悖论,有关文献见本书第2章。
6 见本书第6章。
7 这类农产品具有定价权和很高的“寻租”能力,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8 “直接投资累计前十国家”参见第4章有关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