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逻辑依据
多学科艺术教育的“逻辑依据”(rationale),实际上是指其生成与发展的主要理由或基本原理。历史地看,多学科艺术教育是美国艺术教育实践和革新的产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换的产物。与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相比,多学科艺术教育在教学大纲、教育目的、学科定位以及教学方法等领域均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的特征,实际上是构成上述逻辑依据的具体要素。
从教学大纲及其主要目的来看,多学科艺术教育不像以往的艺术教育方式那样片面强调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而是要把创造性活动与艺术评价和审美学习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从提高人文素养的角度,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地理解和鉴赏艺术及其文化。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大,在进入成年之前,需要通过艺术教育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使他们对自己的艺术和文化有相当的体认与热爱,这不仅涉及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认同,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作为成年人如何担负起建构自己文化的社会责任及其角色。在某种意义上,青少年时期的艺术教育也是其步入成年之前的预备教育。这并非说,要把学生当作成年人来对待或施教,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青少年的个人兴趣、不同天分与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从学科定位和领域上看,多学科艺术教育不是把艺术教育当作一门普通的课程,而是将其视为一门人文学科(one of humanities),一门在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学科。这门学科涉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与美学等四个领域,由此构成一门特殊的交叉学科。除了期望学生以怡然自得和理智敏锐的方式对艺术作品做出审美反应之外,该学科还要求学生分辨出作品的优劣、情感的真假、标准的高低、完美的程度以及其中隐含的人文价值等。一般说来,高雅的标准不仅反映艺术家与鉴赏者趣味的好坏,同时还有助于创作和欣赏上乘之作。对青少年来讲,良好的趣味与审美敏感性至关重要,这在他们体验或玩味艺术作品时,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与精神生活,有助于他们感知和建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欣赏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之美。这种学科定位及其目的追求,一方面反映了美国教育家对国民人文素质的关切,另一反面也体现了西方人文教育的传统。我们知道,柏拉图首次倡导过诗乐、体操、数学、几何、天文、和声学与哲学等“七科教育”,古罗马中世纪实施过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与天文等“文科七艺”(artēs līberālēs or liberal arts)教育,近代以来推行过语言、文学、哲学、美术与历史等“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教育或鼓励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称“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在思想意识上,这些教育传统对多学科艺术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学习的内容上看,多学科艺术教育尽管侧重视觉艺术,但并不排除其他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舞蹈、诗歌与电影等。另外,除了采用西方的艺术作品作为教材之外,也采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譬如非洲的木雕、中国的山水画、日本的浮世绘以及土著民族的岩画等。在教学的安排上,十分强调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在中小学设置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阶段的课程,坚持从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出发,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学内容的量度与难度,以便确保有意义和有效果的学习进程。在课堂的教学互动中,关注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意识地采用多元文化的视角(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来分析和评价相关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借此机会开阔所有在场学生的国际视野、全球意识以及审美眼光(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global sense and aesthetic vision)。
从理论方法上看,多学科艺术教育代表一种从事艺术教育的综合方法(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art education)。这一方法不仅要应用到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具体实施运作之中,而且要适合于艺术教育的多重目的。用美国学者的话说,多学科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单纯地学习或研究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与美学等四个独立的领域,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艺术本身,为了进一步提高艺术教育的效果与水平。故此,多学科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上列四门学科有机地整合起来,使每个学科与其他三个学科形成互动互补关系,让学生在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他们对艺术及其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当然,多学科艺术教育尽管以上述四门学科为基础,但并不排斥其他学科的介入。任何一门学科或研究领域,都有其复杂性或复合性,一般都会涉及共同关注的问题、方法、模式、观念系统或基本思想。因此,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必然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多学科艺术教育本身涉及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群,各自都关注艺术这一共同的问题,相互之间均有交叉或缝合之处,同时还会与历史、哲学、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一定的联系。譬如,就“多学科艺术教育丛书”的理论构想而言,《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主要从文化哲学、人文学科与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探讨多学科艺术教育的逻辑依据及其实践要求;《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主要从直接体验的角度出发,探讨艺术创作活动与艺术教育的相互促动机制;《艺术史与艺术教育》主要是从艺术史的认知角度出发,探讨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在辨别和判断艺术流派及其风格特征等方面的互补功能。《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主要从艺术鉴赏和评价的角度出发,探讨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的互动关系;《美学与艺术教育》主要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美学与艺术教育在视觉思维和审美感知领域如何深化的可能性。显然,这套丛书旨在表述一种相辅相成、动态综合的方法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