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十五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什么是金玉良姻

紧接着上一章提到的薛宝钗,这一章要讲的是:什么是金玉良姻?

我们都知道,宝玉的婚姻与恋爱涉及了两位重要金钗,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薛宝钗。对于这三个人的关系,小说家在第五回做了一点预告,当时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听到了《红楼梦组曲》第一首的歌词,其中说:“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那“金玉良姻”是指宝钗的金项圈或说金锁片,和宝玉的通灵玉构成了良好的姻缘,暗示小说最后的结局是宝玉、宝钗结为夫妻,因此二宝的婚姻关系就被称为“金玉良姻”。而“木石前盟”指的是宝玉和黛玉前一辈子所缔造的缘分,“木”是指绛珠仙草,“石”即是神瑛侍者,即那一块玉石的化身,因为神瑛灌溉绛珠的恩惠,彼此形成了特殊的情缘,“还泪”便是特殊的表现。

由此可见,在宝玉的温柔乡里,宝钗、黛玉是最重要的两个少女,偏偏她们两个人几乎完全不同,一个是以大局为重,而一个是偏重在自我的个人主义。如果一定只能选一个,大家通常都会选黛玉,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正如清朝评点家赵之谦(1829—1884)《章安杂说》所指出:“人人皆贾宝玉,故人人爱林黛玉。”确实如此,毕竟宝玉是小说的主角,而黛玉和宝玉从小一起长大,也培养出深厚的感情,所以很自然的,大家都会以宝玉为中心去看待林黛玉,因此认为黛玉是宝玉唯一的知己,和宝玉是彼此认定的唯一伴侣。

不过,曹雪芹告诉我们,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钗黛合一

首先,我要提醒大家,宝玉其实对所有的少女都是喜爱的、欣赏的、怀念的,第五回当他在神游太虚幻境时,一边聆听演奏给他欣赏的《红楼梦曲》,一边看着歌词的原稿,那总论般的《红楼梦引子》便清楚地说: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整个组曲所歌咏的,是正册中的十二位金钗,而对这些包括宝钗在内的金钗们,宝玉或者曹雪芹的心态其实是“怀金悼玉”——“怀”是怀念、怀想、缅怀的意思,而“怀金”的“金”应该主要是指宝钗,至于“怀金悼玉”的“悼玉”,则是哀悼黛玉无疑了。但其实扩大来看,所谓的“怀金悼玉”更可以说是怀念、哀悼那些簿册里所有的少女,她们都是所谓“金玉”般的人,当然也包括宝钗在内。

再说,固然以专情的角度而言,宝玉只能选一个来情有独钟,于是林黛玉雀屏中选,但对曹雪芹而言,“钗黛合一”才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典范,这一点在小说里不断地重复加以提醒。先看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浏览了少女们的人物判词,其中,金陵十二钗正册纪录了最重要的十二个女子,在编排的形式上基本都是一个人一本册子,唯一例外的是第一本:

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所谓的“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就是暗示林黛玉,也即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玉带林”三个字倒过来念,便是谐音林黛玉,而“堪怜咏絮才”乃借由写出“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诗的才女谢道韫,来赞美黛玉的诗歌才能。至于“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则是代表薛宝钗,“雪”是谐音薛宝钗的“薛”,而“金簪”等于是宝钗的别名,这也呼应了判词中的“金簪雪里埋”,再说,宝钗的贤德就好比古代乐羊子的妻子(见《后汉书·列女传》),故称“可叹停机德”。这两个人放在同一本册子上,不正是“钗黛合一”吗?一才、一德,既各有偏重又相辅相成。并且她们俩不只是合一,还不相上下,在册子里有时宝钗领先,有时则是黛玉在前面,根本不分轩轾。

更明显的是太虚幻境里的女神兼美。因为宝玉根本看不懂这些判词中所隐藏的天机,于是警幻仙姑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将她的妹妹许配给宝玉,希望他能够因此而觉悟,不要再沉迷于温柔乡之中。而警幻的妹妹乳名叫做兼美,她的相貌是“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两种不同的美丽居然合为一体,这简直是仙境才可能存在的神话!落实到了人间,确实不太可能发生,但曹雪芹还是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理想,体现于怡红院的庭院设计上。

请看第十七回大观园刚刚落成,大家长贾政领着宝玉一行人入园游览,到处题字,最后走到了怡红院,那是将来宝玉要居住的地方,等于是为他量身打造。其中便描写道:

一入门,两边俱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众人赞道:“好花,好花!从来也见过许多海棠,那里有这样妙的。”

后来,当大家要为这个地方命名时,宝玉建议道:

“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贾政道:“依你如何?”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其中,“两全其妙”不就是“兼美”吗?而兼美是兼具了宝钗、黛玉之美,这里两全其妙的“蕉棠两植”也恰恰正是钗黛合一!因为绿色的芭蕉常常被比喻为“绿玉”,那就相当于“黛玉”的意思,黛玉的“黛”字本身即是指深绿色、青黑色,古时妇女可以用来画眉,因此第三回宝玉和黛玉首度相见时,即引用《古今人物通考》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为黛玉取了“颦颦”的妙字,所以说芭蕉代表了黛玉,展现的也是一种风流袅娜的姿态。而红色的海棠花有着鲜艳妩媚之美,也正对应了宝钗。

由此可见,怡红院里“蕉棠两植”的“两全其妙”,就是太虚幻境中“钗黛合一”的“兼美”,果然怡红院岂不也等于宝玉的仙境吗?宝玉住在怡红院里,简直成了名符其实的绛洞花主,难怪他会感到心满意足。这么说来,宝玉或者曹雪芹心目中的理想,确实是钗黛合一,她们两人可以分庭抗礼,更应该互补合一,那就会构成最完美的女性典范,包括“兼美”“蕉棠两植”还有两人并写的判词等等,都是钗黛合一的证明。

而《红楼梦》的创作宗旨便是要“怀金悼玉”,表达曹雪芹对那些“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的女性的敬佩与哀悼,根本不是要发泄对什么社会制度的怨恨。想想看,抱着仇恨心理的作家,既然一味坚持强烈的好恶批判,即已经失去了对宏大而复杂的世界的宽广体认,又哪里能写出深沉丰富的好作品?

金玉良姻:天作之合的神谕

厘清了这一点以后,现在可以进一步来看,到底什么是“金玉良姻”了。一般读者都以为,“金玉良姻”是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宝玉是被迫迎娶自己并不爱的薛宝钗,造成了林黛玉含恨而死的悲剧,因此令人厌恶。甚至有很多人采取了阴谋论,揣测王夫人、薛姨妈乃至袭人为了促进这段“金玉良姻”,都暗中陷害林黛玉,于是“金玉良姻”简直成了罪恶的代名词。

不过,这样的想法实在太简单了,而且根本违反了事实。那事实是怎样的呢?讲起来真是说来话长,我先提醒大家注意几个重点。第一,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由和尚所传达的上天神谕!

试看通灵玉上面所刻的字,和金项圈上的句子是一模一样,而我们都知道,通灵玉的字是宝玉从前世所带来的,想当初,那块玉石要幻形入世的时候,就是和尚给镌刻上去,第一回说道:那僧把缩小的玉石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这便是通灵宝玉上面的字迹的来历。而宝钗的金锁片,上面錾的字也是和尚所吩咐的,第八回集中说明了这个情况,当时宝玉来探望薛姨妈,又问候起宝钗,原来宝钗又犯了宿疾,于是这几天都没有出门,待在家静养,宝玉便往里间去看视宝钗。也正因为当时现场只有两个人,所以宝钗才提到要仔细赏鉴一下那块通灵玉。

对于这段情节,很多人以为是透露出宝钗渴望金玉良姻的心思,但这恐怕太过捕风捉影,未免穿凿附会了。想想看,黛玉才刚刚来到贾府的第一天,就向袭人问起那块玉,而且她应该第二天便看过了,这其实也不算什么,毕竟人都有好奇心,宝玉那块含在嘴里一起出生的美玉简直就是传奇,所以只要有机会,谁不会想看一下?因此当第十九回宝玉偷偷出门,去袭人家看望她的时候,袭人也小心翼翼地摘下那块玉,给她的家人们见识一下。

由此可见,宝钗来到贾府这么久了,直到现在才顺道看一眼,显然她其实并不在意金玉之说,对那块通灵宝玉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再看第二十八回更说得很清楚: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了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

可见情况刚好相反,宝钗居然觉得“金玉良姻”很没意思,甚至一直疏远着宝玉,还庆幸宝玉一心都在黛玉身上。所以说,很多人把宝钗一家人当作阴谋者,那实在是太冤枉好人了,再想想看,以薛家的家势地位,联姻的对象一定都是门当户对的王孙公子,又何必非要贾宝玉不可?就算是对宝玉情有独钟,由家长直接提亲不就好了吗?既然当时名门世家的婚姻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何必浪费那些没用的心机或小手段?你是不是以为,薛家的人都又坏又笨,不懂得选最有效的方法?可见一个人有了成见以后,就会处处杯弓蛇影,无论看到什么都会加以怀疑,于是便穿凿附会了。

现在回来看“金玉良姻”是怎么回事。当宝钗把通灵宝玉托于掌上,即看到上面由癞僧所镌的篆文,正面写的是“通灵宝玉”四个字,还有两句话,写道:“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宝钗念了两遍,没想到她的贴身丫鬟莺儿听到了,因此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被宝钗催促了一下,莺儿却笑嘻嘻地说:“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其实莺儿并不识字,但却听得懂,所以一听就注意到和宝钗金项圈上面的字是成对的。

宝玉对这一点也感到很惊喜,所以缠着宝钗一定要过目见识一下。本来宝钗并不想谈这件事,这时也只好退让,于是说道:

“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

不离不弃 芳龄永继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姊姊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读过这一段的描写,我们可以发现到,连宝玉都很高兴地说金、玉上面的字确实是一对,可见那真是非常客观的事实。更值得注意的是,一切都是由和尚这位神通者所决定,成对的文字即是和尚给予的,他就像月下老人一样,目的是促成宝钗、宝玉的金玉良姻。尤其金项圈、通灵玉上面的文字居然这么巧合,成双成对,这岂不至是“天作之合”的意思吗?所以说是来自天上的神谕。这当然也是曹雪芹特别安排的,他要让宝玉、宝钗是天生一对。

那么,既然宝钗并不喜欢佩戴这些麻烦的首饰,如第七回薛姨妈所说的:“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她和薛姨妈又为什么要乖乖听从和尚的嘱咐?关于这个疑问,只要仔细推敲一番便会发现,那其实非常合情合理。想想看,宝钗从小便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宿疾,只要发病就会喘嗽,家里不知花了多少钱、请了多少大夫,却都一直治不好,最后还是这位和尚给了一帖海上方,叫做“冷香丸”,才算克服了这个病症。这么一来,和尚简直像神仙一样了吧?而神仙交代的事情,人们当然会心服口服啊。

更何况,这位神仙和尚交代的事情也是很吉利的,谁不希望长命百岁、人生平安顺利?薛姨妈作为母亲,当然会乐于接受,而平常不喜欢戴首饰的宝钗也只得奉命挂在颈上了。

宝钗:真正的同道

至于大家应该注意的第二重点,便是:其实宝玉对宝钗也很欣赏,或者不如说,其实宝玉对所有的女孩子都十分崇敬,何况是出类拔萃的薛宝钗!果然,宝玉有一次拜托莺儿帮他打络子,一边看着莺儿巧手编织出精美的作品,一边居然羡慕起将来可以拥有宝钗和莺儿这一对主仆的幸运儿,第三十五回说:

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他道:“好处在那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

由此可见,宝玉根本没有讨厌宝钗,相反地,他觉得能娶到宝钗的人是很有福气的呢。

所以说,在《红楼梦曲》中《终身误》这一首所言:“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那只是表示宝玉心有所属、情有独钟,却并没有说宝钗不好。请大家仔细推敲这阕曲子完整的歌词,就会发现宝玉根本并没有否定宝钗,甚至应该说他对宝钗是很欣赏的,所谓“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其中的“美中不足”即证明了这一点。“美中不足”这个成语清楚地表明,金玉良姻是“美”的,它不足的地方在于结婚的对象不是黛玉,所以在主观上感到遗憾,但从客观上来说,宝钗仍然是美好的佳人,甚至更好,所以曲文中又说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

只可惜感情本身并不太讲道理,宝玉偏偏爱的就是黛玉,谁叫黛玉是先来的那一个?两人从小一起生活、一起长大,这样的青梅竹马无法取代,根本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清朝评点家二知道人(1762—1835,原名蔡家琬,合肥人)便意识到这一点,其《红楼梦说梦》云:

人见宝、黛之情意缠绵,或以黛玉为金钗之冠。不知宝、黛之所以钟情者,无非同眠同食,两小无猜,至于成人,愈加亲密。不然,宝钗亦绝色也,何以不能移其情乎?今而知一往情深者,其所由来者渐矣。若藻鉴金钗,不在乎是。

换句话说,宝玉对黛玉的一往情深是主观的偏好,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累积而成,具有很特殊的个人属性,如果要客观评价金钗,并不能以宝玉的角度做为标准。因此我要特别提醒大家,我们常常犯一种推论上的谬误,容易把喜欢的人等于最好的人,把不喜欢的人当作不好的人,但其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喜欢一个人,只是因为投缘而彼此合得来,或者是出于无法解释的原因,甚至只是因为私心或私情,因利益而结盟,并不代表客观的判断,否则又怎么会有“物以类聚”“臭味相投”,甚至“一丘之貉”“沆瀣一气”之类的成语呢?

曹雪芹便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小说里做了很多的设计,以突显出宝钗和黛玉是平分秋色、各有千秋的好女孩,最有趣的是上文讲过,宝玉和宝钗长得一副夫妻脸,所以两人是明显的重像。但其实不只是外表的雷同,宝玉和宝钗在价值观上也是最一致的。我这么说,一定会让人觉得很奇怪,和宝玉心灵最接近的人,难道不是林黛玉吗?而我并没有讲错,曹雪芹确实是这么写的,他要告诉我们,人世间的道理都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必须学习让心胸更开阔,才能更了解世界的奥妙。现在就来看小说里的证据。

想想看,宝玉最叛逆的表现,便是他对读书人和朝廷官员的批评,如第十九回袭人劝解宝玉时说道:“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所谓“禄蠹”就是指领薪水的蛀虫!亦即第三十六回所谓的“国贼禄鬼”。当时宝玉挨打之后专心休养,生活也更加放纵任性了: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众人见他如此疯颠,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

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整段话乍看起来,是要对比出宝玉和宝钗的价值观冲突,表现了宝玉对宝钗的否定,同时也是宝玉对黛玉的肯定,这属于大家都很容易以为的“二玉”志同道合的知己关系。然而,只要再仔细读过整部小说以后,那便会发现,黛玉只是“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但却并没有跟着他一起否定读书上进的人,这两个层次根本不同:一种是消极地不加以附和,一种却是积极地给予肯定与支持,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事实上,宝玉最惊世骇俗的“禄蠹”和“国贼禄鬼”之说,黛玉根本从来都没有附和过、赞同过,而真正表示出同样立场的人,其实是薛宝钗!

那么证据在哪里呢?就在第四十二回。当时宝钗私底下对黛玉晓以大义,款款告诫她说,女孩子不应该去看《西厢记》一类的杂书,而是要以针黹纺织作为本分。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当然是太传统、太保守,简直扼杀了女性的才能,不过我们必须要宽容和体谅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时空背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那其实是再正确不过的金玉良言,而宝钗那一份无私的开导也被曹雪芹称赞是“兰言”,即像兰花般的美好言论,所以这一回的回目定为“蘅芜君兰言解疑癖”,证明那完全不是所谓的收买人心。然后,宝钗接着说: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踏了。

请特别注意,宝钗居然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意思是:如今没有一个男人是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这岂不等于否定所有的读书人、所有的朝廷官员吗?和宝玉所批评的“禄蠹”和“国贼禄鬼”岂不是一模一样?都透露出骨子里极端的叛逆呀。从这一点来看,宝钗才是宝玉真正的同盟,他们是站在同一阵线的盟友!

我知道,这些客观的证据实在带来很大的挑战,彻底颠覆了一般的常识,难怪很多人根本没有注意到宝钗所说的这一段话,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完全没放在心上,因为当一个人的成见太深时,便会自动忽略真相,这就是人性的盲点。而曹雪芹正是希望我们要努力突破盲点,这样才能成长,发现世界的丰富和奥妙!

最后,总结一下这一节所讲到的重点:

第一,宝玉的心态以及曹雪芹的写作宗旨,是“怀金悼玉”,怀念、哀悼那些优秀卓越的少女们,那当然也包括宝钗在内。

第二,甚至应该说“钗黛合一”才是他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典范,包括太虚幻境十二金钗正册中两人合写的判词,以及兼具了宝钗、黛玉之美的女神“兼美”,还有怡红院里“两全其妙”的“蕉棠两植”,都呈现出这一点。

第三。关于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姻”,根本是由和尚的神通所决定的“天作之合”,不但文字是一对的,连当事人在所谓“叛逆”的价值观上也是最相通的!所以说,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下一章要转到林黛玉了,首先来谈谈她和宝玉的“木石前盟”究竟是怎么回事,那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吗?如果不是,又是怎样的爱情?我一样会提供给大家很不同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