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贾宝玉有哪些分身
前一章提到,宝玉是为了享受富贵、见识高雅文化才渴望到红尘里来,但是,富贵场的维持其实很不容易,当家的家长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因此,不止贾政常常在外面忙着朝廷派下来的公务,甚至连续几年都回不了家,连王夫人也是常常分身乏术。
第六回很早就说:“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在第五十五回又提道:“连日有王公侯伯世袭官员十几处,皆系荣、宁非亲即友或世交之家,或有升迁,或有黜降,或有婚丧红白等事,王夫人贺吊迎送,应酬不暇。”难怪王夫人需要王熙凤协助理家,否则单单一个人根本应付不来。
随代降等、三代归零的宿命
然而回来看宝玉,他肩负了继承人的责任,却又只想要享受优雅舒适的生活,而不愿意烦恼家务的问题,因此成了个不负责任的不肖子。但他又不是一般常见的纨绔子弟,为了解释宝玉的特异性,曹雪芹特别提出一套正邪两赋的理论,在上文里曾加以说明,即宝玉是个正邪两赋的特异份子,浑身的正气被邪气入侵而沦为一个瑕疵品,导致他“于国于家无望”。
其中所谓的“于国无望”,便是指他不喜欢读书,或者说,他不喜欢读正经书,这么一来就没办法参加科举考试,当然也没有机会为国家服务了。至于“于家无望”,指的是他对家族同样没有贡献。很多人都不知道,贾家这种贵族世家是清朝所谓的八旗世爵,即他们并不是皇族,从他们姓的是贾而不是爱新觉罗,便可以知道这一点;但他们的祖宗早在明朝便已经入旗了,虽然是血统上的汉人,却仍然属于所谓的旗人,在文化上、生活上和满人一家,并且祖先在清初入关时战功彪炳,对朝廷贡献很大,因此被封为国公,而“一等公”可是八旗世爵里最高的等级,那兄弟俩一个是哥哥宁国公贾演,一个是弟弟荣国公贾源,这样命名的涵义象征着他们分别创立了宁国府和荣国府,从“源”头“演”化下来,而宝玉就是荣国府这边贾母的爱孙。
只是,天下并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一个国家的爵位有限,所以不能让贵族们的子子孙孙代代相传,而有了“随代降等承袭”的制度,也就是每世袭一代,爵位即降低一等,几代之后便归零了,这是除少数十二三家“世袭罔替”的皇族之外都注定的命运。至于那些不是皇族的八旗世爵,更注定只能传承三代,到第四代就没有爵位了,这时便得要找另外的出路,好让家族的荣华富贵可以维持下去,那个出路正是科举考试。
而宝玉正是贾家的第四代,面对贾家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他肩负了家族转型的重责大任,如果能够成功中举,贾家的富贵故事就能继续写下去,所以贾政会逼他读书,正是为了这个原因。但我们都知道,贾家最后会“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小说一开始的神话故事也预告了宝玉的无材补天,可见宝玉确实是一个辜负家族使命的不肖子。
其实,宝玉作为家族继承人的使命,也透过他的重像而表现出来。所谓的“重像”就是指重叠的形象,有一点分身的意味。当曹雪芹在设计小说人物时,精心安排了一种很特殊的技巧,亦即通过其他的角色以类似的特征来加强、突显某个重要人物。这些其他的角色可以是历史上的人物,也可以是小说中的人物,他们的某些特点通往那个特定的重要人物,当读者看到他们的时候就好像也看到了这个人的影子,这便是所谓的重像,也可以用“分身”的概念来理解。
那么,要怎样才能判断两个人物之间是否具有重像关系?学者告诉我们,“长得相像”就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毕竟小说是由小说家所创作,他拥有创作的特权,可以在人物的塑造上做很大的发挥,长相便是其中之一。一旦有两个人拥有类似的长相,那就表示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联。
同途殊归的二人组
现在来看,《红楼梦》中有谁和宝玉长得相像?我们一共可以找到五个,因为篇幅的关系,只讲最重要的三个。
其中,一般读者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甄宝玉。这个甄宝玉完全是贾宝玉的翻版,从长相到个性都如出一辙,第二回里贾雨村对好朋友冷子兴提到,去年他在金陵,曾经被推荐到甄府当家庭老师,到了甄家,发现到他家是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堪称很难得的教学馆。但甄宝玉这一个学生,虽然只是启蒙,竟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胡涂。”又常对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不只如此,“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因此,他令尊也曾下死笞楚过几次,无奈竟不能改。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姊姊’‘妹妹’乱叫起来”,原因是:“急疼之时,只叫‘姊姊’‘妹妹’字样,……便果觉不疼了。”这岂不正是贾宝玉的情况吗?
又第五十六回提到,甄府的四个女人来到贾家请安,贾母问她们说:
居然连名字也一样,贾母的好奇心更被挑起来了,便派人到大观园里把贾宝玉叫来,给这四个管家娘子瞧瞧。没想到这四人一见到宝玉,连忙起身笑道:“唬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当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了呢。”然后她们又总结说道:“如今看来,模样是一样。据老太太说,淘气也一样。”可知两个宝玉是重像无疑了。同样的,第二回贾雨村说:“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意即甄家的祖母过度溺爱、不明事理,甚至每每因为孙子而辱骂老师、责备儿子,因此贾雨村便辞职不做了。这么一来,两家的祖母也是一样,都把孙子给宠坏啦。
由此可见,两个宝玉从名字、相貌、性格、习气、环境都完全相同,难怪宝玉做了一场梦,去到甄家和甄宝玉见了面,当时的情况简直像照镜子般彼此重叠。请看第五十六回继续说:宝玉在梦中到了一座花园之内,诧异道:“除了我们大观园,更又有这一个园子?”接着又看到一群很像鸳鸯、袭人、平儿的丫鬟,而她们也把宝玉误认为甄家的宝玉。然后宝玉顺步到了一所院内,又诧异道:“除了怡红院,也更还有这么一个院落?”等上了台矶,进入屋子内,只见床榻上有一个少年躺卧着,还叹息了一声,一个丫鬟笑问道:“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贾宝玉听说,心下也便吃惊,因为这不等于是在说他自己吗?没想到那位少年说他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贾宝玉听说,连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卧榻上的少年忙下来拉住贾宝玉,也说:“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贾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
请看两个宝玉在梦中相见,彼此完全一模一样,居然真实无比,这当然是有用意的,曹雪芹是要借着甄宝玉来衬托贾宝玉,那不只是为了加强贾宝玉的形象而已,其实还更要进行对比和反讽。原来在遗失的后四十回里,甄宝玉应该是规引入正,回到正途而承担了家族的责任,就这一点来说,现在的高鹗续书算是正确把握到了;可贾宝玉却还是依然故我,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族败落,那份痛彻心扉简直无法承受,于是以出家了结一切的是非荣辱,留下一个彻底一无所有的悲剧。
这就是两个宝玉分道扬镳,以致同途殊归,而不是殊途同归的对比,因此贾宝玉的悔恨便更加椎心蚀骨了。
荣国公的继承人
同样的,贾宝玉的其他重像也是很严肃的人物,却又被大多数的读者所忽略。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其中之一,就是荣国府的第一代祖先贾源!这是否令人根本想不到?
证据在第二十九回,当时快要到端午节了,元妃命贾家在五月初一到初三打三天的平安醮,唱戏献供。第一天是初一,凤姐怂恿大家都去清虚观打醮,顺道看戏取乐,贾母听了很有兴致,便出面号召大家共襄盛举,于是全家的女眷都出动了,一路上热热闹闹地到了清虚观。不久,当日代替荣国公出家的替身张道士就来向贾母请安了,他特别提到记挂着宝玉,于是贾母便叫人把宝玉带来,张道士一看连忙抱住了问好,还向贾母笑道:“哥儿越发发福了。”后来又感叹道:
从这一段描写可见,其中所提到的荣国公指的应该是第二代的贾代善,也就是贾母的丈夫,显然他不幸早死了,因此让贾母触动了心肠,以致泪流满面。但张道士却说贾代善是国公爷,而“国公”是第一代的祖先才有的爵位,到了第二代其实已经降等了,所以合理地推测,那应该是一种尊称,因为把死者的身份抬高一级,是当时社会通行、可以接受的做法,并且也很可能是曹雪芹故意含糊的说法,好让贾代善和第一代的贾源统一起来,共同代表了贾家最初、最有权威的祖宗。我甚至还怀疑,或许贾代善长得也像第一代的贾源!无论如何,这里最要特别注意的重点是:贾母有那么多的子孙,却只有宝玉一个长得像爷爷,他的容貌身段、言谈举止都和国公爷是同一个模子复制出来的!
但这祖孙两个彼此相隔了几十年,连面也没见过,曹雪芹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重像关系?原来,曹雪芹的目的就是要暗示:宝玉是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也因此,第五回写宁、荣二公死后还在为贾家操心,以至于还魂去嘱托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希望能把宝玉规引入正,当时他们说:“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把这两段话比对一下,岂不是丝丝入扣?子孙里只有宝玉一个人长得像祖先,又只有宝玉一个人有希望可以继承家业,这便清楚证明了宝玉确实被赋予家族发展的使命,承担了贾家的未来,是贾家要重建富贵唯一的寄托。所以即使他只是“略可望成”——略略有希望可以成功,都不能放弃这一线希望。
由此可见,宝玉作为祖宗的继承人,和宁、荣二公一样承担了家族重建的使命,这组重像关系是非常严肃的。
那么,宝玉到底长什么样子?首先必须说,宝玉是一个很漂亮的小男生,小说中常常提到他之所以特别得宠,原因之一就是长得好看。例如第二十五回赵姨娘说:“也不是有了宝玉,竟是得了活龙。他还是小孩子家,长的得人意儿,大人偏疼他些。”可见长得讨人喜欢是宝玉很得长辈疼爱的重要原因。还有,第五十六回贾母也说:“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可见生得好看果然可以带来不小的特权。
甚至第二十三回还提到,连平常恨铁不成钢,因此不怎么喜欢宝玉的贾政,也都会因为一眼看到“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再加上其他的一些理由,因此“把素日嫌恶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这时几乎一点也不讨厌宝玉了。由此可见,长相确实有影响,宝玉的漂亮便让他占了不少的便宜,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小阿哥骑马(清末图片)
宝钗:金玉良姻的体现
现在要进一步来看,宝玉到底具体是长什么样子?谈到这一点,就会涉及宝玉的第三个重像人物了,那个人便是薛宝钗。这是不是又很令人大吃一惊?如果说,重像人物之间存在着很特殊的关联,那么和宝玉相像的金钗,岂非应该是林黛玉吗?他们青梅竹马、志同道合,照理来说,应该是一体的,但怎么会偏偏是看起来格格不入的宝钗才是宝玉的重像?在这里,显然曹雪芹是用心良苦,他要告诉我们深刻复杂的道理。
先来看他们俩的相貌吧。首先,第三回透过黛玉的眼睛,让我们近距离看清楚宝玉的长相,那是:
意思是说,宝玉的脸形仿佛中秋满月般的洁白圆润,两道眉毛就像墨汁似的漆黑,脸色有如春天的桃花一样嫣红,那一双眼睛好比秋水般地流转波动。这岂不是和宝钗同一个模子吗?第八回宝玉来探望薛姨妈和宝钗时,借由宝玉的眼睛让我们看到宝钗面相的工笔画,那是:
其实,同样的一段描写又出现在第二十八回,也同样是从宝玉的眼中再现出来,让我们比对一下:宝钗的“眉不画而翠”意指不用画眉就已经漆黑鲜明,所谓的“翠”是青黑色的意思,古人会用来形容美人的眉毛,而有“翠眉”一词,例如盛唐诗人岑参《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便说:“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杯映翠眉。”如此一来,“眉不画而翠”岂不正是宝玉的“眉如墨画”吗?
而宝钗的“脸若银盆”是说她的脸形又白又圆,像白银打造的水盆,这不也是宝玉的“面若中秋之月”?再看宝钗的“眼如水杏”,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又刚好类似于宝玉的“目若秋波”可见两人都是浓眉大眼,衬在圆润白皙的脸上,确实抢眼夺目。至于宝钗的“唇不点而红”则说明她双唇红艳,根本不必点上唇膏,同样相当于宝玉的“色如春晓之花”和“面如桃瓣”,都是白里透红的好气色,显示一种富丽堂皇的气象。难怪第五回的女神兼美是“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有如鲜花绽放盛开一般。
这么说来,和宝玉长得一样的宝钗,也是无比美丽的啰?的确是,第二十八回还进一步写宝玉眼看宝钗这样的容貌,认为是“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玉居然看到浑然忘我,当场发起呆来,可见那是多么令人沉迷的美貌。果然小说中几番提到宝钗的绝色,例如第五回说:“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显示这是大家的公论。还有第四十九回,宝玉向袭人、麝月、晴雯等笑道:“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难怪第六十三回大家掣花签时,宝钗抽到的是花王牡丹花,上面题的就是“艳冠群芳”四个字,下面又注解说:“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而现场的大家都十分赞同。
不只如此,依照清虚观张道士的说法,宝玉的体态是“哥儿越发发福了”,可见是有一点丰满,这明显和黛玉的纤细瘦弱完全不同,但和宝钗又是十分相似。第三十回说,五月初三是薛蟠的生日,家里摆酒唱戏,也来邀请贾府诸人去游乐一番,宝玉因为得罪了黛玉,就没有心情去,又问宝钗怎么也不看戏去?宝钗回答说:“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了便搭讪说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也体丰怯热。”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宝钗是属于杨贵妃型的丰满体态,所以比较怕热,不同于黛玉的西施、赵飞燕型,第六十三回宝玉也说“林妹妹怕冷”,可见宝钗确实比较接近宝玉的体态。
再说,宝钗的声音居然也会被误认为是宝玉的呢,第三十回描写宝玉遇到了午后雷阵雨,淋得跟落汤鸡似的,赶紧一口气跑回怡红院,谁知道大门深锁,只好敲门叫人来开。而丫鬟们都在院子里玩水笑闹,过了半天才听见外面有人大声拍门的声音,这时袭人问是谁叫门?宝玉道:“是我。”麝月一听就说:“是宝姑娘的声音。”由此可见,宝玉的声音和宝钗也是相像的,所以麝月才会认错。这么说来,这二宝之间更是如出一辙了,从容貌、体态、声音都高度重叠,充分显示了两人的重像关系!
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其中必有奥妙。简单地说,宝玉和宝钗这两人长得一副夫妻脸,正可以说是“金玉良姻”的另一种呼应。
最后,总结一下这一章所说的重点,即宝玉的重像包括了甄宝玉、荣国公贾源,还有薛宝钗,这三个人都和宝玉的命运有关,那就是家族的发展。其中,甄宝玉这个人是要烘托宝玉无材补天的一面,荣国公贾源则是表达宝玉肩负了继承人的责任,而最特别的是薛宝钗,她和宝玉的夫妻相暗示了两人的金玉良姻,那确实是一种命中注定的关系。下一章要仔细看看金玉良姻的意义是什么,你也会重新有不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