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之玄:王羲之玄学思想和背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以郭象为中心论王羲之玄学思想和背景

第一章 以郭象为中心论王羲之隐逸思想和背景[5]

第一节 王羲之的隐逸思想和经历

王羲之有隐逸实践和经历,其隐逸经历以自誓文为界分为两段:一是自誓文之前居于庙堂之上的阶段,此阶段的隐逸是身在庙堂之上、心在山林之中;二是自誓文后远离庙堂、归隐山林的阶段。

祁小春先生认为《逸民帖》是《十七帖》中的法帖,是王羲之尺牍中最可靠的书信资料之一。《逸民帖》中有言: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6]

王羲之像

《逸民帖》中王羲之自云有“逸民之怀久矣”。《十七帖》中,记载了王羲之的隐逸喜好:

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7]

王羲之喜欢游目山川:

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乏。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8]

另外,敦煌文献中有《尚想黄绮帖》,《张天弓先唐书学考辨文集》认为此帖材料真实可靠。《尚想黄绮帖》原文为:

尚想黄绮,意想疾于繇,年在襄。吾(斯214本有“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之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也。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好之绝伦,吾弗及也。[9]

按照张天弓先生的考证,“黄绮”指“商山四皓”中的绮里季、夏黄公两位隐士,“尚想黄绮”,即是仰慕隐逸之意。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逸民帖》

另,《晋书》记载王羲之自云无乡庙之志,尤其儿娶女嫁后,更“怀尚子平之志”。王羲之《报殷浩书》曰:

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汉末使太傅马日磾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10]

《晋书》还记载有王羲之初渡浙江,便有归隐之心:“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11]

王羲之早期身在庙堂、心在山林的隐逸,可谓之“坐而获逸”。

初,羲之既优游无事,与吏部郎谢万书曰: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12]

王羲之与谢万书云,古之出世隐逸者,或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十分艰苦,庆幸自己坐而获逸,己之坐而获逸乃天赐。

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和王述不和,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作自誓文,而后远离庙堂、辞世归隐。《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有自誓文,曰:

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13]

王羲之作自誓文后,远离庙堂,游诸山林:“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14]可见,远离庙堂之后的归隐,王羲之亦乐在其中。

以上文献资料充分证明:王羲之具有隐逸思想和经历,且早期是身在庙堂、心在山林之隐逸,后期是身心远离庙堂、俱在山林之隐逸。王羲之式的隐逸在东晋并不罕见,东晋时,士人或居于庙堂之上,或隐于山林之中,或身在庙堂、心在山林。王羲之《兰亭序》对此亦有记录。

祁小春先生曾说:“虽然《兰亭序》文章是否为王羲之所作还值得怀疑,若《兰亭序》确为后人依托伪作,那么也应该承认,至少在思想上‘做’得还是非常像的……其中反映的思想情绪,确能代表王羲之那个时代的士族人生观。”[15]

王羲之《兰亭序》中有:“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6]“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和“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描述的是两种不同甚至是相反类型的人。前者适用于庙堂之上者,后者适用于山林之中者。王羲之认为这两类人“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17]“悟言一室之内”和“放浪形骸之外”两类人各自“快然自足”,这种看法并不是王羲之的首创和独特思想,而是东晋很多士人的看法。庙堂和山林、出世和入世、自然和名教,是魏晋南北朝士人们思考和讨论的主要问题。西晋郭象《庄子注》对山林和庙堂相结合的论述独特新颖、鹤立鸡群,影响了整个东晋,王羲之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