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古老的“太古河图”理论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发现的《古三坟书》中的《太古河图代姓纪》,是专讲史前史的古代典籍,不带任何神话色彩。全文只有短短708个字,包括“太古河图”和“代姓纪”两大部分。
《太古河图》是以天地万物“从无到有”和“有无相生”、“阴阳对立”和“相互转化”为哲学根基,描述宇宙诞生、物种演化和生命起源与发展的宏大理论,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认知天地自然的先进水平。全文如下:
清气未升,浊气末沉,游神未灵,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谓之混沌,混沌为太始。太始者,元胎之萌也。太始之数一,一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之父母也。一极易,天高明而清,地博厚而浊,谓之太易。太易者,天地之变也。太易之数二,二为两仪。两仪者,阴阳之形也,谓之太初。太初者,天地之交也。太初之数四,四盈易,四象变而成万物,谓之太素。太素者,三才之始也。太素之数三,三盈者,天地孕而生男女,谓之三才。三才者,天地之备也。游神动而灵,故飞走潜化动植虫鱼之类,必备于天地之间,谓之太古。
“太古河图”通篇只有195字,可分为六大部分,代表了宇宙诞生、物种演化和人类起源的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宇宙诞生。“清气未升,浊气未沉,游神未灵,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谓之混沌。”“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物质。例如,《周易·系辞上》载:“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达疏:“‘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论衡·自然》载:“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妻合气,子自生矣。”北宋哲学家张载也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凡象,皆气也。”王夫之注:“使之各成其象者,皆气所聚也。”“游神”指虚浮不实、游荡无根,而又主宰物质世界、超自然的意识存在。“五色”本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是指能使人感触到的物质。显然,这段话讲的是宇宙诞生之前的情形。翻译成现代语言是,天地还没产生的时候,没有清气,没有物质,没有颜色,没有灵气,宇宙空空荡荡,一片虚无。在死一般的寒寂与虚无中,冥冥中好像有一点东西,似乎要孕育出阴阳,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把这一时期“谓之混沌”。
第二阶段:天地初开、日月初现、阴阳初分。“混沌为太始。太始者,元胎之萌也。太始之数一,一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之父母也。一极易,天高明而清,地博厚而浊,谓之太易。太易者,天地之变也。太易之数二,二为两仪。两仪者,阴阳之形也,谓之太初。”什么是混沌?混沌是由一种极细微物质(古人称之为“气”)构成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混浊相连、浑一而不可分的状态。混沌是天地之始,没有阴阳对立及相互转化便萌生了一点东西,这就是太极。
太极是什么?太极是极小极小,小到极点的物质和存在。太极之数一,一为太极。简言之,太极是刚从“无”中生出的“有”,刚从〇中产生的一。一极开始转动与变易,清气上升,天高明而清;浊气下沉,地博厚而浊,我们的地球从无到有了。这个变易古人“谓之太易”。
“太易”是太始之变易,伴随天与地横空出世,日月初现。日与月显现出阴阳之形,凡日照之处皆为阳,背阳之处皆为阴,于是乎阴阳两仪初分。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把这一过程视为天地初开、日月初现、阴阳初分,“谓之太初”。
第三阶段:万物起源。“太初者,天地之交也。太初之数四,四盈易,四象变而成万物,谓之太素。”文中的“盈易”即充盈与变易。古人认为,满则盈,盈则溢,溢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四盈易”指事物内部阴阳矛盾发展变化达到了量变的节点,满足了一定条件便引发质变,催生出新生事物。“而成万物”之“成”,是组成、构成的意思。之所以用“成”字,是因为那时的地球还未进化出性别,生物发展主要靠天然演进和自身分化。“万物”泛指日月星辰、土石金水与生物体等无生命界,并不包含下文中提到的“飞、走、潜、化、动、植、虫、鱼”之类。
“太素”是什么?是至高极至、质朴无文的意思,指地球上还没进化出雌雄性别,生命还未出现,生物的发展延续主要靠细胞分裂,而不是两性交合。这段话的大意是,太初时天地阴阳交合,其数为四,四大天象继续变易,阴阳变化达到了量变的节点,满足了一定条件而引发质变,从而构成万物。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把这一时期“谓之太素”。
第四阶段:生命产生。“太素者,三才之始也。太素之数三,三盈者,天地孕而生男女,谓之三才。”何谓“三才”?“三才”之“三”是数字,指三种事物,即天地人。“三才”也可单独理解为第三者——人。这里的“人”是象征,并非通常理解的人类之人。人分男女,代表雌雄性别。之所以用“人”作为代表,是因为天地万物中只有人最有资格及最具代表性。“三才”之“才”是时间概念,指的是刚才,刚刚开始与发生。“天地孕”指自然界中的交合、孕育、发展、演化。“而生男女”中的男女,也绝非指男人与女人,而是性别与生命的代称。把这段话的意思概括起来是,太素是性别还未产生之前的时代,地球仍然死气沉沉,了无生息,刚刚发生与开始的雌雄性别的出现,为两性交合和生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先哲把这一变化“谓之三才”。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生命体与生物有三大区别:一是,生命体能够吸取外部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排泄出不需要的物质。二是,生命体能够通过阴阳雌雄交合孕育后代,具有繁殖新个体的能力。三是,生命体携带遗传基因,并能把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使新一代与老一代基本相同,在不断遗传、变异、发展的过程中周而复始地延续。据科学研究推测,地球之初是没有生命的,经过漫长时期的化学演化,大气中出现了氢、碳、氮、氧、硫、磷等有机元素。这些元素在自然界各种能源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有机分子在自然界作用下进一步合成,变成了生物单体。生物单体再进一步聚合,变成生物聚合体,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蛋白质与核酸这两大主要成分相互作用,形成多分子体系。多分子体系进一步发展演化,最终形成了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和繁殖及遗传功能的原始生命。目前,科学界已经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制造出类似蛋白质与核酸的物质,为人类进一步研究生命的产生提供了一些线索。
第五阶段:生命发展演进与人类起源。“三才者,天地之备也。游神动而灵,故飞走潜化动植虫鱼之类,必备于天地之间,谓之太古。”“备”是发展完备的意思,标志各方面条件的完备与满足。阴阳、雌雄两性的发展完备,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因此飞走潜化动植虫鱼之类必然出现,并在天地间发展繁盛起来。这是地球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革命性变革,从此地球这个“死球”活起来了,中国古代先哲把这个漫长的时期“谓之太古”。
第六阶段:太古,即《太古河图代姓纪》的“代姓纪”部分,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进化阶段。因为在以下章节中还要详细探讨,在此不作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