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度元宇宙的诞生
初级互联网是第一大层级的元宇宙。
互联网普及之初,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就是用来发电子邮件的”。显然,当时人们绝对没有想到,在随后的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互联网竟然能够在社会各个领域掀起一波接一波巨大的变革。
即便是发“电子邮件”,也几乎终结一个自人类有远距离信息交流开始就一直存在的庞大实体行业——书信(口信)及后来的邮电行业。当然,与这一行业有关联的其他十多个行业也遭受重创。
时代是一道意识隔墙,它的可变性与认知阻力都很大,很多时候大得让人根本无法想象。比尔·盖茨曾经在1981年做了一个预言,他说:“没有谁的电脑需要超过637KB的内存,640KB对任何人来说都应该足够了。”现在看来这个预言太荒谬了,因为如今连你的手机内存都是他当年预测的100万倍。
当然,电脑在初期内存都很小,比如20世纪60年代通行的TX-2电脑,内存仅有64KB,还不如20世纪末人们放在口袋里的小型计算器,但是它占用的空间却很大——整整两个房间。当时你若想在电脑上做点事,你需要不停地在两个房间里来回奔走以便切换各种元件。所以,那时候操作电脑是一件繁杂的体力活儿。
关于互联网的产生,一般大众可能对两个时间点印象深刻: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那是大众开始了解互联网的时间点;二是1969年,那是互联网产生的时间点。
1968年10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BBN公司签订合同,研发适合计算机通信的网络。1969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组成了具备四个节点的试验性网络。它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组建的网络,这就是著名的阿帕网(ARPANET),它标志着互联网(严格意义上属于局域网)的诞生。1969年12月,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计算机,通过协定由剑桥市的BBN公司等执行联机,标志着首个民用互联网的诞生。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早在1962年就有人完美地构想了互联网从产生到如今几乎一切生态模式,这个人名叫约瑟夫·利克莱德。看来,在这个世界上,具有超前预知能力的天才真的存在。
利克莱德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和人工智能(AI)专家,是公认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开山领袖之一。他于1962年10月1日出任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下属的指令和控制技术研究办公室主任。他并非计算机专业出身,但是他的兴趣非常广泛,特别是对化学、物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等跨界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甚至经常对年轻人提议,千万不要签署超过5年的合同——谁知道5年之后,一个人的兴趣又会在什么地方呢?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利克莱德就强调电脑(Com puter)不是计算器(Calculator),说电脑不仅仅是用来计算的。1960年,利克莱德发表了题为《人—机共生》的文章说:“用不了多少年,人脑和电脑将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用机器进行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有效。”要不是有当时的文章为证,谁能相信在那个时候就有人做出如此超前、疯狂的预言?
更为神奇的是,在1962年8月BBN公司一系列关于“星际计算网络”讨论的备忘录中,利克莱德提出了包括人机界面、图形计算、电子图书馆、电子商务,以及在线银行等当今互联网几乎全面覆盖的功能,甚至包括云计算等。
还有,这个“星际计算网络”备忘录的名字竟然同IPFS协议的名字几乎相同,而这个IPFS正是有望取代传统互联网协议HTTP成为全新互联网协议的“星际文件系统”(元宇宙未来可能的底层支撑协议,将专章讲述)。如不是后人为纪念而有意这么命名的话,那么如此的巧合和怪异让人不得不怀疑:“互联网技术真的是来自外星文明?”
同时,利克莱德还提出,通过信息共享与人机合作,使每个人都能够在他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使人类智慧得到充分解放。他认为人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地使用网络,网络是为全球每一个人服务的,每个人在网络面前完全平等。
这种超越国别、超越时代,通过建立全球网络造福全人类的伟大目标和构想,体现了利克莱德天才般的预见力、卓越的才华和伟大的情怀。
利克莱德这个如神一样的存在和他如神一样的预测,至少有两点启示:一是说明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人大多是跨界的“全才”,因为只有比较全方位深刻理解世界状况的人,才能对未来有个靠谱的判断;二是以此类推,元宇宙绝非一个如同智慧地球、智能社会或者移动互联网之类的阶段性的全新概念,它是人类科技的大集成产物,很有可能会掀起人类生活范式转换的一场巨大革命,当然也会伴随着巨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