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音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偏见与陋习

电影音乐的特性由日常实践所决定。它部分顺应于电影工业的直接需求,又部分受到任何当下碰巧流行的音乐俗套和观念的影响。结果一些经验性的标准——经验法则——就进化成了电影业界人士称之为常识的东西。由于电影和自主音乐都有了技术上的新进展,这些法则如今已变得过时,不过它们仍然坚持拒不松手,仿佛它们植根于古老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一些陋习。它们最初起源于锡盘街19世纪末,在纽约第28街(第五大道和百老汇之间)集中了很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销员整天在那里弹琴,吸引顾客。由于钢琴使用过度,音色疲塌,像敲击洋铁盘子似的,于是有人戏称这个地方为“叮砰巷”(Tin Pan Alley,或意译为“锡盘巷”)。叮砰巷后来成为流行音乐历史上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种风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续了整整半个世纪,从19世纪90年代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钟子林撰)。见陶辛主编,《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27页。——译注的知识氛围;由于一些实际考虑和人员的问题,它们过度地谋求自保以至于其流弊所及最先阻碍了电影音乐的进步。它们只有被当作产业自身内部标准化的后果来看待才是有意义的,这一标准化所到之处会引发更多的标准化实践。

这些经验原则代表着一种可以上溯到自发性和手工作坊、药物流动销售和大篷车时代的伪传统。正是过时的做法和科学的生产方式之间的这种错位构成了整个体系的特征。从原则上来说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离的,二者都需要予以批判。一旦公众意识到这些规则是多么过时,就足以破除它们的控制。

下面将随机挑选这些陋习的几个典型例证,以便具体展示当今电影音乐的问题是在何种层面上被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