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四卷):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从其词义看,是指古典文化即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活或复兴。但文艺复兴绝非纯粹的复古,其本质是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去的。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叛中世纪精神权威和旧价值观念、开创新时代思想文化传统的运动,反叛在开始时需要有不同于中世纪的精神权威和价值观念的支持,而创造新文化也必须有一个起步点。所有这些,人们从古典文化中找到了。古典文化对当时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至于这个时代被后人冠之以“文艺复兴”之名。

—、文艺复兴的性质

文艺复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化运动,并非一场骤起的疾风暴雨,其结束也不是突然的,因为它所体现的丰富的新思想因素被思想界以不同的方式、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时间继承和发扬。因此,很难对其起始和终结划定一个确切的时限,但大致说来,从时间上看,文艺复兴的中心时期是14世纪中至16世纪末。在意大利,从13世纪末就已可见它的端倪,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其尾声则一直延续至17世纪初。从影响上看,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标志着欧洲近代社会的开端,是欧洲社会力图冲破封建束缚的第一个重要历史进程。

文艺复兴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法律、教育等,并非仅是“文艺”的复兴;其成就并非仅表现在文化方面,在政治经济等层面也有丰富的表现,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是一个虽与中世纪相联系但却与中世纪相当不同的新社会;文艺复兴并非仅是“复兴”,而是含有大量的创新成分,不少成就虽以古典文化为基础,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些成就则是古典文化中所不具有的,“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事实上,绘画,科学,政治学和宗教方面的许多成就和古典遗产关系并不大”[1]

人们常常将文艺复兴与中世纪彻底对立起来,认为中世纪是黑暗的,而文艺复兴则一片光明,似乎二者之间有一条鸿沟,有一个断层,文艺复兴是突如其来的东西。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社会有着发展上的明显的连续性,文艺复兴肇始于中世纪后期欧洲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变革,“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的文明比一般人们所认为的有更多的共同点”[2]。中世纪后期,由于贸易与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与民族国家的发展相伴的君主权力的加强,欧洲的封建制度渐趋解体,作为封建农业制度的采邑制日渐衰落,封建贵族的势力被大大削弱;而作为封建军事制度的骑士制度由于火枪的运用和雇佣军队制度的建立也日益成为历史的陈迹。在宗教领域,中世纪后期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乐观主义和对世俗事务的兴趣逐渐取代了中世纪早期倾向悲观主义和来世的思想;宗教中的人性化色彩不断加重,神职人员的苦行主义遭到反对,圣母玛利亚被作为现世美丽慈祥的母亲形象而受到崇拜;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神学——经院哲学力图使理性与信仰协调一致,在宗教的形式下孕育着理性的精神,而唯名论对经验的重视和对怀疑精神的推崇更为文艺复兴后期科学的进步奠定了基础。[3]在文化教育领域,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中世纪大学的产生给中世纪后期的文化和学术带来了活力;中世纪后期文学中尤其是民族语言文学和市民文学中充溢着异教精神和世俗色彩,现世生活受到歌颂,而神职人员则总是被作为嘲笑的对象而出现;即便是中世纪后期的建筑和音乐也表现出新的精神内涵;哥特式建筑取代了罗马式建筑,其建筑风格和装饰更强调世俗意识,强调人对自身、对自然的热爱,而音乐更强调个人的创作而不是对传统曲调的继承,人对自身的能力更加自信。这种种社会变化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4]

社会发展尤其文化发展上的连续性也决定了教育上的连续性。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都是中世纪教育的产物,中世纪后期大学与城市学校的兴起以及世俗学科受到重视等已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做了铺垫,“文艺复兴从中世纪后期继承了高度系统化、专门化了的一大批知识”,正是这一大批知识为文化的复兴和创新开辟了道路,而且,这些知识“虽然经过许多变化和补充,它仍是文艺复兴期间教育的主脉”[5]

二、文艺复兴文化的产生

文艺复兴最先产生于意大利,这是与意大利特殊的社会文化条件密切相关的。意大利在中世纪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长期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以及封建小邦,又受西欧大国如法国、西班牙的欺凌,内战和外患连绵不断。但意大利面临地中海,是西欧和东方贸易的枢纽,因此它的城市在欧洲最为发达,经济上在一些城市中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上则形成了相当强大的城市国家。正是城市社会和城市生活孕育了文艺复兴,促成了新文化的形成。西方学者彼得·伯克指出:“没有城市,就没有文艺复兴。”[6]

富足的城市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富裕的上层市民沉迷于世俗生活的享乐之中,剩余资本使城市政府、经济团体特别是一些有权势的个人得以赞助学者、诗人和艺术家,使他们美化和丰富公共的和私人的生活,以博取和增加城市、商号和个人的社会声望。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之下,意大利城市中不仅形成了比较开放自由的文化气氛,而且产生了欧洲中世纪以来最早的世俗知识分子阶层,专门从事文化创造活动。这个阶层的思想感情基本上是上层社会的,但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又有一定程度的独特趣味和追求,因此往往能够超出纯粹对物质利益和实用价值的关心而集中精力于对知识文化的追求。生机勃勃的意大利城市社会生活与中世纪长期居支配地位的种种价值观是相矛盾的。在这样一个富裕、多变、更加讲求实际的社会中,人们较之以往更加公开地、理直气壮地追求尘世利益与世俗乐趣,这与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活跃的城市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种新事物和新兴趣,也大大冲淡了人们对来世的关切。随着事业上的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的自信心也日益增加。与此相应,中世纪消极、保守、重传统、宗教色彩很浓的精神生活方式开始为一种积极、自由、较重理性、带有更强世俗性的精神生活方式所取代,一种新思想文化运动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7]

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也是文艺复兴发生于意大利的重要条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在中世纪时更多地保存在意大利,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使得意大利学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古代的手稿、遗物、遗迹并对之加以研究。意大利各城市长期同拜占庭、阿拉伯有着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这使得意大利人熟悉了更多的古希腊的文稿和其他文化遗存。意大利本土上有各占二分之一的图书馆分别属于王公藏书室和教堂图书馆,其中的一大部分藏书是大量的希腊、罗马的珍贵文献。“古人历史有许多是在意大利这块土地上演出的:在罗马,那里的大广场、竞技场、公共浴室的废墟遗址至今仍是当时罗马显赫威势的无声证人;在南方,有像叙拉古那样的讲希腊话的城市;在中部和南部乡间,那里的农民在耕田时还不断地挖出古代的塑像、钱币和碑石。”[8]意大利文艺复兴正是以这种良好的文化遗产为基础才首先形成的。

文艺复兴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发掘和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热潮紧密相关的。当然并非只是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对古典文化感兴趣,在中世纪时,古拉丁文作品并未被完全遗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基督教神学奉为“先哲”,因此可以说,当文艺复兴发生时,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种研究十分有限,对古人思想有不少曲解和误解之处,而且主要是为了神学的需要。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是在很不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其规模和取向大不一样。在城市中生活、受到世俗教育,并想从封建的与教会的传统中摆脱出来的意大利人已经具备更深刻地领会和欣赏古典作品的能力,而且他们也想从古典文化中找到一种比中世纪文化更合自己乐趣和人生态度的文化。这样,发掘古典文化遗产在意大利蔚然成风,学者们深为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所吸引,以巨大的热情投入搜寻、校订、翻译、研究和宣传古代著作的工作,并努力模仿它们的风格进行写作。王公、富豪乃至教皇也支持这类活动,他们在时代风尚的驱使之下,争相雇请学者文人,搜寻罗马古代手稿遗物,建立学园和图书馆,为这场运动推波助澜。古典文化的复兴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历史影响,它使人们直接接触了古代的原始手稿,并发现了许多埋没已久的作品,从而对古代非基督教的思想文化有了更好的认识。这有助于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头脑,进而使人养成比较开放的态度,并使人慢慢学会用神学以外的观点去看各种问题。[9]

西方学者阿伦·布洛克认为承认“文艺复兴时期与中世纪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把连续性当作同一性”,因为“较早几个世纪看待古代世界的方式,与十四、十五世纪尤其在意大利看待古代世界的方式,有着关键性的不同。中世纪能够从古代经典中取其所需,正是因为他们与古代世界之间没有分隔感。但是不论他们从古人那里拿来了什么,不管在艺术、神话、文学或者哲学方面,他们都把拿来的东西融化在他们自己的完全不同的基督教信仰体系之中,改变了这些东西的原来涵义使之适应这一体系,而没有任何不合时代的感觉。只有到了彼特拉克和十四、十五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古人的世界才开始被看作是一种凭其自身价值而单独存在的文明,不再是一个任人劫掠的货栈。中世纪对古代世界的感觉是轻松随便的熟悉的感觉,而文艺复兴时期则第一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它,觉得它既遥远生疏,又令人着迷。他们所努力的不是吸收它的某一个特点,而是把它当作一个自成一体的极其不同的世界,认为这个世界比他们自己的世界不知优越多少倍,因而佩服得五体投地”[10]。古代世界的重新发现不仅恢复了过去已被淹没和歪曲的古典文化,而且这种重新发现成为新文化的生长点,为最后新文化超越古典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文艺复兴新文化的传播

北欧即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文艺复兴在时间上大大滞后于意大利。直到16世纪初文艺复兴才在北欧诸国扎根生长。为什么在16世纪以前文艺复兴不能在意大利以外的地方发生有效的影响呢?西方学者丹尼斯·哈伊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途径是对社会结构予以分析。北欧国家皆为君主国,而在14世纪、15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具有浓厚的共和政治色彩,对于以这样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取向为基础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新文化,北欧的君主们自然不会感兴趣。到了15世纪末,意大利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1],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革新在北欧的传播扫平了道路,“意大利的革新要为北欧所理解的首要条件是这些革新必须适合于一个基本上是以君主和贵族为主体的社会。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个条件在十五世纪晚期的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无论从文学还是艺术方面讲最早是从城市生活中产生的。这些城市的大部分都为各个小的家族所统治,后来这些家族统治演变成了带有宫廷侍从和官僚机构的君主国,成为意大利的政治统治形式,这时意大利的社会同北欧的社会相比已无太大区别”[12]。这从政治上为文艺复兴在北欧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在宗教方面,15世纪末意大利学者对宗教问题的态度与14世纪时已大不相同,此时的态度更适合北欧的口味,更能与北欧的宗教热诚相融合。这也是促成文艺复兴文化于16世纪才在北欧生根的原因之一。

仅有意大利的条件还不够,北欧对文艺复兴新文化的接受还需以其自身的成熟的社会条件为基础。

14世纪、15世纪的北欧已经有一些土生土长的新文化的萌芽。15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和平在许多地区的恢复,北欧的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蔓延并日趋活跃。经济的发展促成了许多城市的繁荣,为新文化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新文化不仅适合城市市民和资产者的口味,也受到了君主贵族的欢迎。当时,政治、外交和宫廷生活都有了很大发展,新的风气逐渐形成,上层统治阶级对语言知识、修辞技能以及礼仪风度越来越感兴趣,他们因而常常对新文化持赞成态度。英国的亨利八世、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等君主都积极致力于推广文艺复兴文化。意大利与北欧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北欧的文艺复兴。早在15世纪中叶,意大利的学者已经来到英国、法国和德意志等地区,传授拉丁文和希腊文知识,介绍古典的和意大利人文主义的著述。这些活动引起了各国学者们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兴趣。不少北欧学者纷纷前往意大利求学,然后将新文化带回本国,广为传播。15世纪下半叶,印刷术的应用为北欧传播新文化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这样,大约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种子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扎下了根,与当时的新文化萌芽结合起来,形成了北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并进一步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