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两难
沙俄,圣彼得堡
本在圣彼得堡冬宫度假的亚历山大二世听着传来的不利消息,强忍心中的愤怒轻吐了一口气:“那么你们觉得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陛下,我们只能先停下远东的军事活动,集中力量抵挡德国和奥国的军队,在这个危亡的时刻国内的贵族们会尽筹出资的,两国无非是想着趁火打劫,只要我们展现出强大的实力想来他们就会知难而退。”财政大臣戈登给出意见。
“尊敬的沙皇陛下,俄罗斯的士兵们并不畏惧强敌,敌人的强大只会让孩子们更加兴奋。自从克里米亚战争后,世界各国都忘记了我们曾经获得的称号“欧洲压路机”,也是时候让他们重新记起来了。”陆军大臣维尔语气多慷慨激昂。
“你们说的不错,集中精力击退两国的联军,至于远东的战争停下就先,想来清国人也不会不识好歹。”亚历山大认同的点点头。
“陛下,据得到的最新消息,清国人似乎并不想就此停下,他们好像获得了德奥两国的支持,身后应该还有英国佬的身影。”外交大臣阿尔乔姆适时开口。
“西伯利亚的军队是否能够抵挡住清国军队的进攻,伊诺夫,他怎么说?”亚历山大并不想就此示弱。
“伊诺夫元帅发来电报称,再给他一个月就能够拿下整个清国东北,不需要来自国内的兵力和物质支援。”阿尔乔姆分别看向戈登和维尔多,很显然他倾向于支持伊诺夫。
“噢,他真的这么说,如果战事一旦拖延,那么他们的后勤怎么保障?”见他的两位大臣都不言语,亚历山大饶有兴致的问道。
“是的,陛下,伊诺夫元帅已攻下清国东北黑龙江省和热河省,正在向长春进军,战事进行的很顺利在辎重用完前一定能够结束战争。”阿尔乔姆忙为伊诺夫担保,他的家族大部分生意在远东,看到了扩张的时机他自然不会放过,再加上伊诺夫给予的承诺就更令他心动。
“外交部长阁下,你怎么确定伊诺夫元帅一个月真的就能够拿下既定战果,万一没有成功呢到时候会不会拖累我们在欧洲核心的战事,那么就算成功了他们又去哪里拿吃的呢,别忘了清国人可不好欺负他们也是列强的一员。”见到亚历山大明显意动,财政大臣戈登不待维尔多开口抢先询问。
“陛下,各位,清国人的列强地位我们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不过就是英法两国养起来的,要是争气也就罢了但现如今看来他们的实力并不匹配他们的地位,一撮就破。”阿尔乔姆并不正面回答戈登的疑问,避重就轻的说道,接着说起俄罗斯历代以来的夙愿:“只要拿下整个清国东北,到那时我们就能够拥有常年不冻的优良港口,我们就能够完成俄罗斯一直以来的愿望。”
“陛下,我认为阿尔乔姆阁下说的很对,在远东的士兵不过是欧洲军队的杂牌和一群刚刚拿起武器的民夫,这样的士兵我们要多少就能够有多少,但如果我们给予伊诺夫元帅足够的信任那么我想,他会给我们带来惊喜。”陆军大臣维尔多显然也被说动。
“你们都说的不错,也许我们应该相信伊诺夫,至于后续的粮草如果战争胜利,我想清国人为了确保他们京都的安全,他们会为我们提供的。”亚历山大认同了他们的看法,转而问起财务大臣:“戈登,你觉得呢?”
“好吧,陛下,也许我们能够获得美好的未来,但我们现在还有一件紧要的事情。”戈登只得点点头转移话题。
“戈登阁下,你是想说英国正在入侵波斯高地和中亚斯坦吧,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与其和英国人死磕到底还不如从东边打开缺口来的实际,这么多年了耗费了多少兵力和财富换来的不过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地方。”阿尔乔姆不等戈登把话说完便抢着补充下去。
“阿尔乔姆,你是想说,中亚斯坦对俄罗斯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地方吗,这块地方至少能够作为我们和英国人的缓冲地,同时也能够充当东西两头的屏障,这对我们来说当然是重要的。”戈登对他的话做出反驳。
“好了,我的两位大臣,我觉得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这样吧,阿尔乔姆,你去同英国人交涉,我的条件是不能够让出一寸土地。”亚历山大制止了他们的争吵,顿了顿给出处理结果:“戈登和维尔多,你们一个负责去和国内的贵族们联络,尽量筹齐辎重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一个负责军队的统调集结。”
随着他们的告退,亚历山大不禁思索起帝国的未来,自从争夺通往地中海的战争失败后,我便把注意力放到中亚和远东,企图打通印度洋或太平洋,但如今看来只剩下远东这一条路了,只希望伊诺夫不要让他失望才好。
他从1855年即位以来最自豪的事情便是农奴的改革,这是他伯父不曾做到的。即位初伯父尼古拉一世便留给了他一个烂摊子,一个国力衰弱危机四伏的俄国,好在这一切都在他的强硬手腕下一一解决。
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俄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实质上是俄罗斯工业和政治体制落后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问题。
基于这个判断,改革俄国陈旧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势在必行。故而在宣告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中,他承诺要进行改革。甚至在战事停止之前,他就颁布了第一批措施,包括撤销尼古拉一世在位后期那些严厉的规定,比如对出国旅游和大学入学人数的限制。所有这一切预示了新的序幕的拉开。
首当其冲需要废除的就是农奴制。当时俄国90%的人口是农奴,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生产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严重妨碍了以雇佣自由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农奴反抗运动一年比一年高涨,迟一天改革,问题就更严重一步。实际上,亚历山大二世从继位那一天起就已经决心实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186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终于下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拥有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权利;
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为支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改革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将获得自由的农民组织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服从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
从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条文中,充分可看出他的良苦用心。农奴获得解放之后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连带土地解放农奴,让农奴无偿获得他们一直所经营的土地在一场改革(而不是革命)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土地的产权本来为农奴主所有,农奴的经营权是同他们的农奴义务结合在一起的。亚历山大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贵族和农奴都满意,在巨变的同时维持国内局势安定,让农奴以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或许已是最佳的选择。
说俄国1861年改革只是封建主对农民的一场掠夺显然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解释。许多农奴解放之后由于土地减少等原因在经济上仍然不能自立,只能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剥削,改革是不彻底的,但毕竟已迈过了最艰难的一步。
1857年,农奴制改革首先在政治上较为开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开始试行。在立陶宛境内,农奴主们宣布解放农奴,让这些农奴成为独立的自由农民,此后农奴主和原来农奴的关系转变为地主和雇农的关系。此后改革措施又开始逐渐在圣彼得堡等省份开始推行。
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农奴制改革触动了俄国广大地主贵族的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他们提出反对改革的论据是:这样会造成俄罗斯政局动荡,加剧克里米亚战争后的经济困难。地主贵族们利用激进革命者的言论,放大改革造成的负面影响,来对抗改革措施。
此外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国库空虚,整个国家依靠举债度日,由于经费紧张,甚至重新装备军队这样的头等要务都暂时被搁置下来。地主贵族们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农奴制改革。
面对重重阻力,亚历山大二世仍将改革推行到底。1861年2月19日,俄罗斯宣布了新的农民法令。3月5日,亚历山大正式宣布解放俄国所有的农奴,从此农奴成为自由耕种的农民。
尽管自由农一无所有,没有自己的土地,在经济关系上必须依附原来的地主才能生存下去,但在政治上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农民们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成为自由人,可以自由迁徙,也就意味着可以通过新开垦的土地致富,从而在经济上也获得完全的独立。这项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因此亚历山大获得了“解放者”的名号。
不过,被解放的农民由于土地减少、支付赎金,以及由改革带来的混乱,反而失去了从前的安定感,反抗斗争更加激烈,1860年的农民骚动多达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国的政局大体上仍保持稳定,终于度过了这段混乱的时期走向新时代。
此外,沙皇政府还对政治、军事、司法、国民教育、财政、书报检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9世纪60至70年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封建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加速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只要回忆一下法院方面、管理方面、地方自治方面的改革的性质以及1861年农民改革后所发生的各种类似的改革的性质,就一定会相信这种论断是正确的。”
因此可以说,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近代化的先驱,也是沙俄帝国19世纪往后最伟大的君主。
……
远东,清国东北哈尔滨
九月的黑龙江是美丽而静谧的,两岸的红松是那样的吸人眼球。
沙俄东征军把集团军司令部设立在哈尔滨城县衙内,望着沙盘内敌我双方的局势,伊诺夫元帅有些出神,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次入侵清国需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半个多月的努力下,在领土上也才完成了一半进度,但现在所占领的地方并不是目标的核心。
他很懊恼国内那如同筛子般的情报网,还未出莫斯科就让敌人率先得到消息以进行布防,当然他知道这一切都少不了欧洲那几个搅屎棍的搅和,使得他的进攻招到了层层抵抗,就像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士兵们都很焦躁总不能指望这群没什么军纪的家伙能够理解他的苦衷。
再加上他们每到一地便烧杀抢掠,尤其是来自顿河的哥萨克们,在欧洲便是贵族们圈养的猎犬,出了囚笼便逐渐露出本性,使得东征军的名声臭不可闻虽然他们本就没什么好名声,但这大大增加了敌人的抵抗之心,令本就不顺利的战事雪上加霜。
伊诺夫强咽下喉咙的戾气,想开口说点什么,但他越想越气只听“砰”的一声,他把粗制棋子砸向沙盘。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围在一旁沉思的将军们吓了一跳,以为是战事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伊诺夫元帅阁下,不要灰心,再给我们些时间一定能够攻下长春。”见到无人敢触碰伊诺夫的霉头,最后还是博伊卡少将宽慰道。
“噢,没事,你们对目前的焦灼战事有什么办法吗?”伊诺夫出了口气面色平静下来。
“阁下,我们目前的困局在于敌人了解了我们国内正面临的危机,从而进行层层布防阻碍我们,狡猾的清国军队并不同我们进行直接对抗,而是不断的侧后骚扰和拖延时间。”博伊卡先分析了一番当前的局势,然后才提出建议:“既然他们的布局在东北,我们只要从别的地方进行突破,那么清国所谓的防线便不攻自破。”
“说下去。”伊诺夫平静的脸上看不出任何心思。
见其他人看向自己的目光中也逐渐认真,博伊卡用木棍指着沙盘:“元帅,各位,看这里。这是金里因中将所坐镇的热河省,此地附近便是蒙古草原我们可以直接穿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进攻山西边关进而威慑北京,以对清国皇帝造成压力,即使他们不调动在东北的军队,我们也能够摸清楚清国高层的打算。
接下来,无论是占领整个蒙古还是继续进攻东北,只要跳出了敌人所布下的棋盘,局势都会对我们有利。不过,我们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后续的辎重我们可以通过攻打朝鲜以进行补充,只要拿下朝鲜我们就有了钱财和勾连外界的通道。”
“不错,你们举得呢?”伊诺夫先是看向其他人,见他们没有什么话补充才说:“这个战略不错,就这么定了。稍后你们参谋部完善枝节做出一份详细的计划,那么你们谁去占领朝鲜半岛呢?”说完他把目光看向博伊卡,其他人也同样如此。
“元帅,各位。我愿意去进攻朝鲜,打通我们集团军对外的通道,希望你们能够把这个机会让给我。”博伊卡知道机会来了,赶紧正了正身子诚恳说道。
“如此,我就把这个机会交给你,希望你不要辜负我们对你的期望。”伊诺夫看到其他人不反对颔首同意。
……
次大陆,临近波斯拉雷斯坦边界的图尔伯德
红晕的晚霞里,安排好军队就地驻扎一应事务后,亚瑟在王公们的热烈欢迎下来到豪华的住宅里,和他们简单的举办个宴会后,以军务繁忙为由草草结束了他们为谈好而举办的酒席。
如若说他们内心对亚瑟没有丝毫尊敬和服气,他是半点也不信的,相比起以前的驻印总督而言,亚瑟毫无疑问是宽和、仁慈的,对他们施行的政策也是有利于他们的,在不触碰贵邦们核心利益的情况下,他们又怎么不发自内心的拥戴你呢。
当然这不包括旃陀罗,想要从根子里祛除他们奴性无疑是很有难度的,所需要的时间也是两三代人后才能见效,所以目前实施对他们有利的政策并你不可为,反而会激起不必要的骚乱。
在身段丰韵的侍女服侍下洗完澡,推开房门来到床前。只见其上躺着一个身材高挑、浅棕的肤色、乌黑的秀发和大而清澈的眼眸的漂亮女孩,她的年纪大约十八岁左右,这对于亚瑟以及每个男人而言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褪下衣物上床抱着美人儿放下幕布,极致的身段贴着亚瑟的胸膛让他浴火难填,想着明天还有要事无奈只得压下心中的欲望。嗅着她身上独有的清香,脑海里思考着关于英属印度的一切及对策。
……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巴基斯坦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十六雄国是16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槃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
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带。
在大流士一世之后侵入印度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他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远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
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印度有些地区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头巾的习俗的,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
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的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搭配窄脚的长裤,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孩子未来的婚姻对象。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替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印度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印度茶叶的起源与发展早在茶叶成为商品之前,也就是公元1830年左右,茶树大都是野生的,分布在阿萨姆的东北方的丛林之中。
大约在公元1598年,一位荷兰的游客,名叫林斯柯顿,曾经在他所写的书中,描写有关他的探险旅程。他说,印度把一种叶子当做蔬菜般的和咖哩、油一起煮来吃,甚至把这种叶子煮来当做一种酿制的饮料喝。
想到这里,亚瑟为改革印度所面临的难度和阻力一叹,考虑到明天一大早就要起来进行长途的奔袭,收起脑海里混乱的思绪手臂紧了紧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