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一部文辞优美的国别体历史著作
编 者:刘向
文体:史传
成书年代:西汉
一、编者介绍
◇ 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五世孙,沛郡(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宣帝时,刘向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下狱,旋得释,后被贬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治《春秋穀梁传》。刘向著作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唯《九叹》为完篇。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
二、作品档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西周、东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书中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全书约十五万字,是先秦成就高、影响大的历史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人物描写绘声绘色,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三、内容概要
西汉末年,刘向在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战国纵横家说辞的藏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国君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刘向把这本书命名为《战国策》,书名也沿用至今。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战国策》以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所记述的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
《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人物形象描写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美?”妻子说:“你更美,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跟徐公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三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他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太远。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去见齐威王,说:“我知道我确实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想得到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非常严重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规劝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错并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和庭院像热闹的集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来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来进言规劝,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向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们。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想要喝酒,但抬头看看其他人都还没画好,于是得意扬扬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完了。那人把那酒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酒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四、主要人物形象
邹忌
齐国人,齐威王、齐宣王时任齐国国相。冷静而机警,善于思考,在劝齐王纳谏时以自己与徐公比美的故事,寓说理于叙事中劝说齐王,从而使自己的规劝更有说服力。
苏秦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洛阳人(今河南洛阳东)。苏秦出身寒微,但读书刻苦,向往富贵生活,具有强烈的名利心。此外,他知识丰富、能言善辩,善于运筹帷幄,为人主出谋划策,但没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张与理想。
甘茂
战国中期秦国名将,下蔡(今安徽凤台)人。早期辅佐秦武王。秦武王想打通三川,伺机吞并周室,甘茂亲自临战击鼓,私下拿出钱财作为奖赏士兵的费用,经过苦战占领宜阳。秦昭王即位后,甘茂因遭诽谤而逃亡,打算投靠齐国,途中遇到苏代,并说服苏代帮他在齐国安身。齐王封他为上卿。
张仪
原为魏国人,因羡慕秦国强大而进入秦国,成为秦王的谋士。张仪能言善辩,曾为秦国破坏齐楚联盟而到楚国推行连横政策。张仪到楚国后对楚怀王说:如果楚国能与齐国绝交,秦国便割地六百里给楚国。昏庸的楚怀王信以为真,和齐国断交后不仅没有得到张仪允诺的土地,反而使楚国的大片土地被秦国占领。
范雎
原为魏国人,后来进入秦国,凭口才多次游说秦昭王,受到秦昭王的重用,被封为应侯,拜为相国。他曾向秦昭王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鉴于当时秦国太后、穰侯魏冉当权,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势力过大,他说服秦昭王废除太后,贬逐穰侯魏冉、华阳君、高陵君与泾阳君,巩固和加强了王权。以上两大策略对秦国的内政外交有重大影响,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文学成就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如苏秦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形象。此外,书中还描绘了一群势利、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一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前后两个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揭露了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托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同时,苏秦“刺股”也是为了谋取高官厚禄,客观上反映了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们的功利心理。
《战国策》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劝诫齐威王不应偏听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百姓进谏。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上。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有许多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
六、名家点评
《国策》,乱世之文也,然有英伟气,非衰世《国语》之比。
—朱熹(南宋)
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陆陇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