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林深深故乡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知用识味采药去

进入立夏小满之际,麦子趋熟,百草丰盛,正是山上药材绿肥根壮之时。

清晰地记得,在小学四年级时,我的那位富户出身的莫老师,为了给教学增加一点色彩,想买些彩色粉笔用,但苦于没有这笔开支。于是,他组织学生到野外采挖中药茵陈,将之卖与供销社后以资助学。

茵陈采挖的最佳时节是清明至立夏之间。这时的茵陈肥嫩鲜净,药效纯高。采挖茵陈的专用工具是农家常见的手工打制的剪子,用剪子从根部将茵陈剪断,整朵采摘。采挖来的茵陈要进行晾晒至干,然后质分三等,分别计价:优等的是那些又肥又嫩的茵陈,价格在一元一斤;次等的是那些叶片稍稍拔长拔瘦的茵陈,价格要降低三毛钱;最劣等的是在四月份采挖的茵陈,叶片欣长,偶见拔节,价格只是优等茵陈的半价,乡谚“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是谓。一个季节下来,全体学生仅采挖茵陈就挣得上百元钱。莫老师专门到县城一趟,买来了五彩粉笔以及画画用的蜡笔,在教学中师生共用,倒也增添了不少乐趣。

由于有了这样一段采挖茵陈的经历引导,再加上到村上供销社玩耍时,看到社内收购各种药材的情景,就逐渐知道了一些药材的形态,知道了挖药材可以卖钱挣钱。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位从远村孙家庄下来的中年汉子,背着一麻包丹参卖给供销社,足足挣了二十多元钱,把我羡慕得不得了。我缠着他反复询问这种药材的价值和生长习性,问丹参的生长地域和采挖方法等,心里自忖“这有什么,我也可以去挖丹参卖钱”。

那年我十二岁。我向父亲要了一把家里人不常用的小镢头,趁星期天,挑起一个荆条小箩筐,开始去山坡上“刨”丹参。丹参多生长在阳光充足、水土丰厚的地方,多出现在山坡灌木丛林地带,北方山区常见。一株多年生丹参,可以挖出半斤重的鲜药材。运气好的时候,一晌可以挖个十斤、二十斤药材。

药材挖回来后,要摘去茎叶,抖净沙土杂质,放置于阳光通风处晒干,方可作为商品药材出售给供销社。

从山上到供销社来回跑得多了,逐渐发现除了茵陈和丹参外,还有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价格低廉的蒲公英、车前等,还有柴胡、桔梗、白前、元胡等较为贵重的药材可以采挖卖钱,并且知道了它们的生长分布规律。如柴胡就在较近的栎树林中遍地可见,它与普通茅草极为相似,却又可以一眼辨出;白前喜欢生长在潮湿阴凉的峡谷林中,不易被人发现,一旦发现一株,需要像挖人参一样围绕药材植株旋坑深刨,才能将它那半米多长的神仙胡须似的根须全棵挖出,否则心慌手急,则可能将长长的半截遗留地下;而元胡则需要到人迹罕至的高坡陡岭背阴处仔细寻找:她长着圆圆的小叶子,通常匍匐于树下地表,往往成片成簇地“群居”在一起,像隐藏的精灵,又像一颗颗温润的珍珠,埋在那肥沃的腐殖质土壤里,一旦发现一棵,往往就是一片,在不大的几平方米范围内,可以采挖数斤新鲜的元胡药材。

采挖药材的时日长了,还逐步学会了对一些药材进行简单的炮制加工。如对采挖的新鲜元胡药材,回家后对它必须进行蒸煮,然后晾干,方才达到出售标准。对白前则要求对药株固形成条晒干,然后包扎整齐,绑束成捆,不能毁了条茎须丝,否则要降低收购级别。

少时采挖中药材的那段经历,奠定了一生对岐黄之物的好奇与热爱,对坐堂医生充满了尊重与敬佩,也捡拾了一点中草药常识。常臆想:中药的形态、药性或温补、或宣泄、或相生相克、或相反相成,天壤悬殊,像极了人世间的各阶层各色人儿,外表与内质有浑然天成完美天赐,也常常相左相去甚远,处好了,是一副良药相伴;倒霉了,就是一杯毒酩近身。

(2017年5月27日于栎风斋28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