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书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两个荀子高徒的较量

公元前247年,向西赴秦的大道上,一辆牛车在赶路,车上坐着的是当时颇负盛名的思想家荀子的高足——李斯,37岁。管仲谢世近四百年间,管仲的治国理念从春秋到战国,一直稳居高位又有号召力,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偶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荀子。他曾经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深得管仲治国理论的精髓。学生中追随荀子专攻帝王之术的,就有坐在牛车上的李斯。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照理说,学成应该回楚国施展。不知为什么,出师之日,师徒俩深谈了一次,就此决定了李斯的人生方向。李斯认为:世界已经不是管仲“尊王攘夷”的岁月,而应当由一个强国替代没落的周朝。至于这个强国是谁?依李斯的说法,不可能是眼下表面强大的楚国,更不是晋国,应该是从贫瘠高原夹缝中冲出来的一匹野马——秦国!此语一出,出生赵国的荀子立刻意识到弟子的大志!

荀子问他是否愿意还乡做个帮助楚王雄风再起的管仲,李斯回应道:当初管仲在鲁国若不去齐国,也就没有与公子小白的相遇。今日之六国皆弱,不可能让我像管仲那样一飞冲天。

荀子问:不看好楚国,为什么看好西北的秦国?李斯说:“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意思是说,秦国强不是靠的仁义,而是靠四代人努力,靠兵强和威力及把握时机。李斯又说:“各国争雄,正是立功成名的时机。秦国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到那里有施展空间。人生在世,卑贱为耻,穷困可哀。不爱名利,无所作为,读书何用?我要去秦国。”而在荀子心中,仁义才是立国之本,他不禁为弟子的未来产生了忧虑。

师徒就此一别,终身再未见面。

进入秦国,在一家路边小店,李斯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在位三年的秦庄襄王子楚(本名异人)去世,子楚的儿子嬴政13岁登基。这下打乱了李斯的计划。依先前的计划,李斯以荀子高徒的名义直接向秦庄襄王子楚投上名帖。现在,子楚不在,李斯向谁去投名帖?

很快平静下来的李斯想到了吕不韦。吕不韦是嬴政的仲父,有超人的眼界和谋略及实施能力,秦国政权运转一定会正常。来到秦国,应该先去见吕不韦。

千头万绪,终于理清了。

李斯开始想,晋见吕不韦的见面礼什么最好?吕不韦现在缺什么?强国的宰相,能缺什么?当然是什么都不缺!

李斯绞尽脑汁,想到异人与吕不韦的关系,也就明白自己去见吕不韦应该带什么“礼物”了。一向文采出众的李斯在颠簸的牛车里,打好了吊唁子楚祭文的腹稿。

李斯进入咸阳城,果然全城上下正紧锣密鼓进入子楚国葬的程序。李斯用祭文敲开吕不韦的“大门”。交谈后吕不韦发现李斯不仅是自己崇拜对象荀子的得意门生,且谈吐清晰、善辩,几句话就能提出一些新颖精辟的见解和对策,心里甚是喜欢,便问他来秦有何目标。李斯说,“求为相国舍人(门客)”,吕不韦欣然接纳,认为他是个贤才,给他谋了一个“郎”的官职。

李斯渐渐施展出自己的才华,可以对秦王绘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蓝图,他对秦王说出了灭六国的紧迫性:周室衰微,列国混战不断,如果再等到他国出了明君,统一大业就难了。李斯被封为长史。

接下来,李斯建议秦王,派出谋士暗用黄金游说各国诸侯。李斯被升为客卿。

过了十年,李斯遇到了危机。郑国渠建了十年,恰好这一年完工,秦王发现水工郑国原来是韩国派来的间谍,大怒,要杀郑国。《史记》记载,秦国宗亲认为六国来秦的“客”都是来坑秦国的,所以要驱逐他们。秦王便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名单中。

其实,“逐客”只是秦王想借刀杀人罢了。史书记下了郑国对秦王说的话:我来时的确是间谍,渠成,秦获大利。我为韩国延了几年的命,却为秦国立下万世之功。秦王一阵感动,把渠命名为郑国渠,让郑国继续效力,显然他不会驱逐郑国这类“客”。

史书记载,他真心想“逐”的是吕不韦,吕不韦是从赵国来的。头一年,吕不韦的门客嫪毐叛乱。嫪毐偷了御玺和太后印玺,调动县卒、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人数上千),要攻打皇宫。嬴政派三千精兵平了叛。一年后,吕不韦知趣地辞了丞相职位,秦王罚让他去河南封地,不久罚他全家迁去四川,吕不韦饮鸩自尽。

逐客令一下,李斯面临被“逐”,为自己去争?层次太低。为各国的客争?秦王怎么会信任他国的客?如果不争呢?怎么实现大志?思前想后,李斯奋笔疾书,写下了那篇千古传诵的《谏逐客书》。鲁迅由此认为秦朝只有李斯是个文人。

文章的大意是:

我听说有大臣提议驱逐客卿,我认为这样做不对。

从前秦穆公求贤,从西边的戎地求来由余,从东边的宛地求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不是秦国人,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二十多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百姓殷实,国家富强,百姓争相效力,诸侯真心归顺,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千里沃野,至今繁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西进兼并巴、蜀,北上收复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来肥田沃土,继而拆散六国同盟,使他们面西尊秦,惠至今日。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读音rǎng)侯,驱逐华阳君,强化王权,禁止私权,蚕食诸侯领土,令秦国成就帝业。

这四位君主,都是有客卿相助啊。由此看来,客卿哪里有负于秦国呢!倘若四位君王不准他们入秦,疏远贤士而不重用,那就不会民富国强了。

如今陛下搜罗昆山玉、随侯珠、和氏璧、明月珠、太阿剑、纤离马、翠凤旗、灵鼍(读音tuó)鼓。这些宝物,秦国不产,而陛下却很喜欢,什么原因呢?如果一定是秦国产的才可用,那么这些夜光璧、犀角、象牙等器物,都不会出现在宫中了;能歌善舞的郑国、卫国的佳丽,也不会出现在后宫;北地的宝马良骥,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赵国的仕女就都看不到了。击打瓮和缶,弹筝搏髀(读音bì),呜呜地快歌,是秦国的音乐,而陛下现在不光听秦音,还要听婉转舒缓、黄钟大吕的各国音乐,何故?图的是快意当前,悦人耳目罢了。

反观陛下对待贤士,就不符合上面的逻辑,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驱,为客者逐。难道陛下只重声色和珠玉吗?不在乎人才吗?这不是统天下、制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地广者粮多,国大者人众,武器先进将士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择泥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择百姓,故能明其德。因此,地不分方向,民不分国籍,四季吸纳美物和贤才,鬼神也会降福,这就是三皇五帝无敌的根源。抛弃归顺的百姓是资敌,拒绝他国贤才利于诸侯,使天下贤士退而不敢西进,裹足不入秦国,这就叫作“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许多宝物不产于秦,但秦国拥有的很多;许多贤士不产于秦,但愿效命秦国的很多。如今逐客,是资敌损民利仇人啊,由此国内空虚而对外树敌,想谋求国家没有危难,不可能啊。

文章当然打动了嬴政。李斯历数秦朝先王对各国客卿的重用,其次渲染大秦对各国物产的重视,然后发出疑问,难道秦王把各国的“物”看得比人还重?只要物不要人?最后表示“客”来自哪一国和谁的门下并不重要,有远见卓识的君王能令天下贤士效忠,逐客只会资敌和损民,危害国家长久利益。

李斯于是恢复了官职,逐渐被重用。

李斯对秦国的贡献非常多,为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提出过许多有针对性的策略:取韩、灭赵、并燕、吞魏、夷楚、平齐。

李斯的步骤也很周全,他建议先派谋士打入各国上层,分化瓦解士气;让间谍深入敌国核心,取得诸侯的器重,替他们出馊主意,诱敌陷入事先布好的陷阱。

这些谋术中,最厉害的就是破坏春秋沿袭下来的国与国之间的联盟。这个联盟建于周朝初期,纽带为王室通婚:当盟国受到外来侵略时,与其联姻的结盟国就有责任与义务出兵支持。这项制度后来被李斯搞得土崩瓦解!

李斯用间谍在六国进行离间颠覆活动,造成这场统一大战中,没有一个诸侯国敢轻易支援与秦对战的国家,使秦放心独挑而不怕对方有援军。

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嬴政派兵攻打赵国,韩王安担心秦国打败赵国后在返程路上,顺便灭了韩国,赶紧派自己的弟弟韩非去秦国示好。韩非只好入秦,李斯出主意要秦王留住韩非。秦王早听李斯说过韩非,说他才学胜过李斯,秦王把韩非的《孤愤》《五蠹》读后,感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我要能见他并一道畅游,死而无憾。这下正好和韩非谈谈天下的法、势、术,自然也不愿意韩非回国。

韩非很快写出长篇大论的《上秦王书》,大谈韩国只是秦国的附属国,应该“存韩”,先攻赵,赌咒发誓这是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嬴政将韩非的信交给李斯,李斯迅速上书嬴政《存韩第二》,第一句话先表态:韩非的策略不可行,我觉得不妥。

接着,李斯说:韩国对于秦国,如同一块心病,平时凑合,其实内有湿邪,一旦快行就会发作,韩国虽然臣服于秦,但并不可信赖。依我看,攻打赵国时机不到,我们虽然派人去齐国离间,但不一定能说动齐国和赵国绝交,眼下攻赵要应付齐国和赵国两个强敌。韩非这次来,未必不是想以存韩来求得韩国的重用。韩非的辩说和巧言都是使诈,表面为秦,实则为韩。我担心陛下受他蒙骗。依我愚见,秦国可以先发兵而不说伐谁,则韩国只能选择臣服,不敢跟我们作对。我请求去见韩王,让他来见大王,他若来,扣他当人质,让韩国割让土地给我们。接着命蒙武派兵去边境,也不说去向,齐国就会听从我们的离间与赵绝交,赵国会心惊,楚国会犹豫,魏国会孤立,则诸侯可以蚕食殆尽,就可以和赵国较量了。

秦王开始考虑李斯的建议,一边静观秦国攻赵的进展。

秦国攻打赵国的主将是樊於(读音wū)期,他被赵国的名将李牧打得落花流水,逃到燕国,当上燕国大将,气得嬴政灭了他全家,这才有了樊於期请荆轲刺秦王的后话。

赵国得胜后,准备乘胜攻击,约上楚、魏、燕要攻打秦国。韩国一看,又开始摇摆,同时准备与秦国开战。

秦王想起了李斯的话,赶紧派他去了韩国。

李斯去到韩国,国君躲着不见,他就上书韩王,言辞恳切中不断威胁,表示搭上性命也要面见韩王。反复说秦国其实只想打赵国,希望韩王不要背弃秦国。

李斯给韩王上书的大意是:

过去秦、韩同心协力,互不侵扰,天下不敢进犯,持续几代了。曾有五个诸侯国联合伐韩,秦国发兵救了韩。韩位于中原,领土不满千里,之所以能和诸侯并列于天下,君臣互助,是因为几代人都明白要为秦国效力的道理。先前五国共伐秦,韩反而与诸侯联手,充当先锋,在函谷关下扎营与秦军对阵。诸侯国兵困力尽,无奈退兵。杜仓任秦相时,派兵遣将,来向诸侯报仇,准备先攻楚。楚国令尹担心地说:“韩国认为秦国不义,却与秦结成兄弟共同荼毒天下。不久又背叛秦国,充当先锋去攻秦国关隘。韩国位于中原,却如此反复无常。”诸侯协商,让韩国割让十座城池向秦国谢罪,这才解除了秦军威胁。

韩国因这次背秦被迫割让土地,武力衰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听从奸臣的鼓动,不权衡形势,现在即使杀掉奸臣,也不能使韩国重新强大。

如今赵国想集合兵力,进攻秦国,派人来韩借道,说是想伐秦。它的目的一定是先破韩国而后破秦。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秦、韩不能不共患难了,形势已经太明确了。如今魏想发兵攻韩,秦国只好派人来韩国。此次秦王派我来却得不到召见,我怕大王中了左右奸臣的诡计,使韩又有割地之忧。我得不到召见,只好请求回国报告,秦韩关系必将断绝。我来出使,是奉了秦王的好意,愿效微薄之计,我岂是陛下以为的那种坏人?我希望见大王一面,上前陈说愚计,随后死而无惧了,愿陛下成全!

若杀臣于韩,则大王也不足以强;若不听我的计策,则祸在眼前。秦出兵不断,则韩国社稷堪忧。我被杀暴尸于韩国后,大王再想知道我的计策,也不可得了。边关破,国固守,攻伐的鼓声不断,再想用我的计策,晚了。再说韩国的军力天下皆知,如今又背叛强秦。若弃城而兵败,则内寇必袭城啊。城失则溃败,溃败则没有军队。若死守城,秦国必兴兵围困大王,失去外援,则败局定,无法挽救,左右近臣的计策也用不上了,望陛下三思。

若我说的不切合时势,也望大王让我把话说完,再杀我也不迟。秦王饮食不甘,游乐不欢,都是想攻赵国啊,派我来转达,就是急着和大王商议啊。如今我不得见大王,那么大王对秦王的诚意就无法显现。秦国就会放过赵国而移兵于韩国,愿陛下再考虑一下,赐我一个结果。

韩王依然不敢见李斯。李斯的忠心和韩国的异心得到了验证。李斯从韩国回来后开始掌权,当上了典客。

李斯去韩国后,秦王召集会议,商讨如何对付四国围攻。

客卿姚贾发言了,“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意思是让我出使四国,一定中止他们的意图,稳住他们的兵马。

秦王给了他上百辆车和“金千斤”、豪华衣冠以及名剑无数。千金散尽,四国很快派使者来秦表态:不打了。秦王立刻拜姚贾为上卿。

韩非开始把矛头对准姚贾,他去见秦王,开门见山地攻击姚贾用秦国财宝贿赂四国君王,是“以王之权,国之宜,外自交于诸侯”,意思是借秦王的权威和财帛,结交自己的人脉,接着又揭姚贾的老底,说他是“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意思是姚贾出身低微,祖上一直是看门的,他在大梁偷过东西,是赵国逐出的旧臣,认为重赏这种人不利于秦王树威。

嬴政召姚贾来对质。

面对韩非的挑衅,姚贾对答如流。说以财宝贿赂四君是为秦的利益考虑,如果是为自己,他又何必回秦国,诸侯也因为他是秦王的使者而跟他交往;姚贾对自己的出身毫不隐讳,列举出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名人,说明出身低贱和名声不好并不妨碍效忠“明主”。

嬴政看清了韩非的用心,李斯与姚贾一起对他进言:“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意思是韩非是韩国贵公子,大王若想吞并诸侯,韩非最终只会忠韩,而不会忠秦。若大王不用此人,让他久住后回国,那就是贻患无穷,不如找个过错杀了他。

嬴政沉思片刻,表示认可,下令将韩非收入云阳大狱。云阳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四十里城前头村北。

史书记载,李斯给韩非送来毒药,韩非想再跟秦王解释,但没有等到秦王给的机会,绝望之中的韩非便在云阳狱中服毒自尽。秦王想起了韩非,急速派人来赦免他,但人赶到却看到的是服下毒药的韩非,拯救迟矣。这些记载说明毒死韩非是秦王的本意,他应该为自己不听陈述而后悔,李斯要想瞒着秦王下毒,秦王后悔什么?为什么赶紧派人去赦免?

世人责骂李斯下毒的声音传了千年,骂他毒杀韩非是担心韩非比他更受重用,这未免小看了李斯,秦始皇也明白既然不能让韩非为我所用,那就不能留着他“存韩”,跟秦国作对。刘邦曾经抱怨过萧何,说:“我听说李斯当秦相时,有善归于皇帝,有恶自己承担。”吓得萧何后来如同寒蝉怕秋风。

韩非服毒自尽,算是一种有尊严而痛苦最小的死法,相比后来李斯受的五刑要强很多。李斯先被脸上刺字,割鼻,砍断左右脚趾,宫刑,后在咸阳街上被当众腰斩。那些说李斯嫉贤妒能的人,根本不懂他们两人的人生目标是水火不容的。一个要存韩,一个要灭韩。同门相残固然惨烈,但他们都是荀子优秀的弟子。韩非在思想上发展了荀子的帝王之术,李斯在实践中运用了荀子的帝王之术。

李斯是河南上蔡人,韩非是河南新郑人。今天看,都是一个省,相距不到300里,但当年分属楚国上蔡和韩国新郑,这就注定了两人的同门相残。

韩非是韩国贵公子,锦衣玉食,饱读诗书,是思想的巨人,但却不能审时度势。李斯随机应变,目标坚定,步骤明确。在韩非的成长期,不需要看谁的眼色,而李斯是小吏出身,必须睁大眼睛洞察处境,包括吏舍厕所中的老鼠,李斯发现厕鼠终日觅食,时时被人和狗惊扰,而仓鼠却有吃不完的粮食,住在宽敞高大的屋宇之下,没有人和狗的惊扰。李斯由此感慨,人混得好坏跟鼠辈相似,都在于所处的位置啊。

前233年,韩非在云阳狱中自尽,韩王随即对秦王称臣又割地,最终成为第一个被兼并的国家。前221年,李斯帮助嬴政统一了天下,当上了秦始皇。司马迁说李斯能清晰阐明他的谋略,“顺时推秦”,然后得意于海内,李斯是秦始皇第一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