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探寻海洋的奥秘
一、人与海洋
生命起源于海洋。
海洋是人类的摇篮。
航天员从宇宙飞船上观察茫茫太空,非常容易地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与其他天体星辰区分开来。因为只有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那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海洋,覆盖着地球71%的表面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似乎叫它水球更为合适,而陆地则像是点缀在浩瀚海面上的一个个海岛……
是啊!蓝色海洋敞开博大而温暖的胸怀拥抱着万物生灵,为苍茫大地提供了物种生存的平台和营养。她以其独特的神奇波涛呼风唤雨,吞云吐雾,调节自然气候,孕育海陆生命,储藏海底矿产,沟通商贸航道。无数事实证明:在人类进步的文明发展史上,到处闪耀着晶莹剔透的蔚蓝色。难怪古往今来人们反复强调: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
我们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仅大陆岸线就有18000多公里。又有6000多个岛屿环列于大陆周围,岛屿岸线长14000多公里,它们绵延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辽阔水域并与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紧紧相连,这就为中华祖先进行海上活动、发展海洋事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然而,最早的“探索开发”“研究利用”海洋,还是为了解决“民以食为天”的吃饭问题。
在距今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上古年代,一片洪荒,刚刚进化而来的人类过着茹毛饮血、兽皮为衣的日子。每天一睁开眼就如同鸟兽一样,四处觅食,填饱肚子。生活在沿海的原始人发现退潮之后的海滩上,贝类和海藻可以食用,纷纷拾取果腹充饥。后世考古竟挖掘出堆积如山丘一样的残留贝壳及部落遗迹,称之为“贝丘遗址”。
潮起潮落,云卷云飞。人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生存之道的进程中,又学会了捕鱼而食、煮海为盐。古代文献《山海经》记载:“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庄子》一书中也说:“投竿东海,旦旦而钓。”由此可见,中华先民们早在“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中,就懂得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梦为舸,向海而生”的道理。
不过,进行海上活动,无论是捕鱼晒盐,还是交通往来,首先就需要有船只,这是海洋科技的第一步。我国的造船史绵亘数千年,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
生命之源在于水。
原始人生产水平很低,水是生存的必要条件,逐水而居,渔猎为生,在和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逐步观察了解了大自然的特性。那么,先民们究竟在何时何地创制了舟船?已很难考证,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4000年前),祖先就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走向海洋,为我国的航海业奠定了基础。
那时的人们饲养牲畜,将兽皮充气后制成浮具——皮囊。“伏羲氏始乘桴”(桴就是筏),进而“并木以渡”。据晋郭璞注《尔雅 ·释水》的解释,木筏为簰,是大筏,竹筏为筏,是小筏。即将几根木头或竹子捆起来,以筏济物,乘筏渡河。据考证,筏就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南部的百越人发明的。筏是舟船发明以前出现的第一种水上运载工具。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已能制造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了,也能人工取火了。火和石斧使人能制造独木舟。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发现树叶、树干在水里会漂浮,树干越粗大,其所能负荷的重量也越大。同时,圆柱形的树干在水里会翻滚,人在上面坐立不稳,无法从事生产活动。只有用石器将树干削平,涂上湿泥,点火烧掉中间部分,再用石斧砍削才能乘坐行驶。
文献记载说是“番禺始作舟”,又说是黄帝的两个大臣“共鼓、货狄作舟”,或说“巧垂作舟”。这些都说明了舟不是一人发明的,而是在很多地方都有人参与其中。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了一处距今7000年的远古居民遗址,其居民曾驾驭舟楫从事生产活动。与《周易》所说“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致远以利天下”互相印证。
后来的船型底有平底、尖底,很可能是由独木舟的船型发展而来的。河姆渡、跨湖桥、淹城、绰墩山等遗址中,先后挖掘出由整段树木凿成的独木舟。这些5000年至7000年前的遗物,居然保存完整,不能不让人惊叹。刳木为舟,意味着我们的先民宣告了对河流的征服,在战胜波浪的同时,也战胜了内心世界滋生的畏惧。
1958年在江苏淹城出土的一条独木舟,舟形如梭,两端小而尖,尖角上翘,属于尖头尖尾独木舟一类。外壁光滑,木纹依旧,内壁布满焦炭和斧凿斑斑痕迹,这是古代先民经过数十次用火烤焦后再用斧凿加工成的。经碳14测定,它距今已有2800年历史,属西周时期遗物,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完整的独木舟,号称“天下第一舟”。
人类学会了以舟代步,双脚被延伸了,眼界也拓展了。他们常常坐在独木舟上去湖里捕捉鱼虾,满载而归时,就互相比赛,看谁捕捉的鱼虾多,看谁将独木舟划得更远。有了闲暇,精力充沛的小伙子们不甘寂寞,就开始比赛划船的速度,以赤裸的肌肉和雄健的力量来博得少女们的青睐。船儿一旦被人们所创造所驾驭,它就超越了交通和生产的职能,笼罩上浓郁的文化气息。
当然,独木舟不是中国独有,国外一些地区也发现了不少的独木舟。其中印第安人的独木舟和波利尼希人的双体独木舟比较有名。印度有种独木舟,其船侧装有可以放置货物的横木板。新几内亚的独木舟可以几条横排在一起,上面用横梁固定,横梁上铺坐席,还装有风帆,可以航海。
独木舟后来演变成木板船和木结构船,直至今天的各类船舶。可以这样说,没有独木舟,就没有现代舰船。筏和独木舟是远古祖先最简陋也是最重要的渡水运载工具。它们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古代造船技术中两大船型系统的雏形。有了渡水工具,远古祖先就得以进行海上捕捞和迁徙航行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等于是最早的“科学考察船”,载负着为求生存而求索的前辈“海洋学家”,搏风踏浪,探秘海洋……
时光转到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某日,通向齐国的大道上一阵尘土飞扬,车轮滚滚。一位公子模样的人端坐车内,手搭凉棚急切地向前张望。突然,一枚箭镞飞来正中其身。只听他大叫一声:“啊!我中箭了!”口吐鲜血倒在车内。
不远处的草丛内,那射箭的刺客冷笑一声,迅疾起身跑得无影无踪。而此时中箭的公子停止呻吟,催促着车夫快马加鞭夺路狂奔。原来,这正是历史上有名的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王位的一幕。公子纠谋臣管仲企图射杀小白,不料一箭射在他的带钩上。小白咬破舌尖假装中箭赢得了时间,抢先回国继承了王位,即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本来放暗箭的管仲将被正法示众,深明大义的鲍叔牙却向齐桓公举荐:“一箭之仇实乃各为其主,如得管仲可为国君射天下!”果不其然,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在其精心辅佐下,“弱齐”逐渐变成“强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而管仲也成为春秋第一名相,世称管子。他所实施的强国政策首要就是发展海洋经济。
地处东夷——今之山东半岛的齐国依山傍海,条件得天独厚。初时,齐桓公问计于管仲:“何以富国?”管仲答曰:“唯官山海为可耳。”意指由国家组织开发海洋资源,就能民富国强。在当时来讲就是“兴鱼盐之利,通工商之便”。齐桓公深以为然,从此官府垄断了海盐生产和运输销售,煮盐冶铁,舟楫往来,齐国日渐强盛起来。
由此可见,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就找到了开发利用海洋、增强国家实力的途径。此后,秦始皇数次东巡至瑯琊台,两遣徐福率童男童女东渡寻药,甚而弯弓射杀阻挡航路的大鲛,均说明其试图征服海洋的壮志。汉代,人们不但驾船出海捕鱼,还在南海里采捞珍珠、珊瑚。三国孙权更是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东吴的船队北上航行到辽东,南下至广东南海,并开辟了到我国台湾以及朝鲜、日本的航线。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实施的“官山海”政策,一直传承延续下来。在以后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安邦治国中,盐业均是国家重要的财税来源。唐代时明确指出:“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
这充分说明海洋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它与所有自然界的现象一样,既有风暴袭来大浪滔天的恐怖,又有资源丰富造福人民的实惠。关键就看你怎样去认识、去实践了!
历史的航船兜兜转转,曲折向前,驶到了明王朝,我们中华民族的海洋事业达到了世界的高峰。从长江口起航的中华船队,浩浩荡荡,遮天蔽日,在15世纪的海洋上称雄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