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奎元馆的“片儿川”
奎元馆,是周立三童年生活里一个难以忘却的地方。这个地方印记着祖母和一段沉重压抑的辛酸往事。
周家是个大家族,人口众多。祖上善于经商,家境殷实,拥有不少房产。这样一个非常富足的家族,一番变故后,竟到周立三的祖母被迫去乞讨的境地。
当时连年战争,时局动荡,安稳生活亦求而不得;再加上祖父和父亲对家族生意的经营不善,最终家道一落千丈,差不多到了一贫如洗的境地。生存成了周家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周立三三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周庆襄为了生计被迫离开杭州,只身前往北京,投奔在北洋军阀政府做事的六叔。
周立三眼泪汪汪地望着父亲:“爸爸,不要走!”父亲一把抱起他,却说不出话来,只能将夺眶而出的泪水使劲擦拭在他的衣服上。一旁的祖母也泪湿衣襟。周立三不明白父亲为何外出,他哪里知道,待在家中,多一口人就是多一分负担;况且,家中还欠下一大笔债务需要父亲去偿还。与其说周庆襄外出谋生,还不如说是去躲债的。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走为上策。
可谁知道,周庆襄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周庆襄本以为,无论如何家中还有父亲可以依靠。然而,让人悲伤的是,就在周庆襄离家后不久,周立三的祖父不幸去世。这对全家人而言,犹如晴天霹雳。家中的顶梁柱一倒,不谙生活之道的祖母陷入恐慌和无助。巨大的绝望不仅来自对生活的两眼一抹黑,还有祖父生前留下的繁重债务。
家中唯一的希望就寄托于在北洋军阀处谋生的父亲周庆襄身上。
周立三出生后的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大地上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兵荒马乱,薪水自然得不到保证,父亲被欠薪的事时常会发生,家中的日子也就随着父亲的薪水有无而时好时坏。这一来,杭州的生活压力自然落在祖母的身上。一双小脚的祖母焉能抵挡得了生活的严峻考验?
为了还债,为了活下去,祖母不得不变卖了祖上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房产。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后来,祖母找了一份糊火柴盒的工作。糊一个盒子几分钱,为了挣够她和周立三一天的伙食费,祖母往往要夜以继日地忙活好久。在解决生活基本温饱之余,祖母还得时刻提防债主上门逼债。
周立三永远记得那些债主上门逼债和祖母叫他外出找亲戚讨饭吃的情景。这些情景是周立三童年的深刻记忆。童年的苦难让周立三后来在生活上一直保持省吃俭用的习惯,但时常对有困难的同事和学生给予无私的帮助。
那一年,杭州的冬季特别漫长。祖孙俩刚把咸菜、包子和稀粥端上桌子,雪花就降落下来了。
咸菜、包子还有稀粥,已经是较为丰盛的饭菜。更多的时候,一个馒头或者一碗稀粥,一顿饭就打发过去了;咸菜还是祖母从邻居家讨来的。
吃饭时间被一群如狼似虎的人打断了。他们虎着脸,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掀翻了桌子,推倒了家具,甚至把锅砸了。然后翻箱倒柜一番,扬长而去。
周立三知道,这又是一拨债主上门逼债。他已经对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习以为常了。
债主上门,祖孙俩就站在一旁,看着他们打砸抢夺,家中值钱的东西想拿就拿走吧,除此别无他法。
周立三清晰地记得,面对这群债主,祖母曾不顾年迈的身体,苦苦哀求和哭喊,她甚至不顾雪地的寒冷,跪倒在他们面前,但无济于事。
周立三后来明白,在生活困苦面前,祖母除了丧失自尊去乞求,又能如何呢?一个女性,穷困到最后,唯有无限的泪水和伤悲。彼时的周立三还不能完全体会祖母的绝望和伤悲,他紧紧挨着祖母,拉着祖母冻僵的手,呆呆地站立在雪中。5岁的周立三,已经知道点什么了,可是他也只能默然地看着这一切。雪花大朵大朵地落下,那时候周立三也许在想,这无数的雪花啊,要是能变成洁白的面粉就好了,祖母和他就不会挨饿,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包子了。无奈,天空只会落下冰凉的雪花,大地亦不会无故长出粮食。对大地种子的幻想,也就在那一瞬间刻在了周立三的心田。
家族生意失败带来的困境,让周立三铭心刻骨。这也是后来在人生重大的选择面前,周立三按照父亲的意愿,选择读专科学校,稳妥地工作,不再走做生意这条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道路的原因。
如果说债主上门逼债,对于周立三来说,是颇为惊恐,那么雪天借钱讨吃,又是何等的不堪和无奈!
一天早上,祖母卧在床上,把周立三喊到床前,抚摸着不到6岁的周立三,半天没有言语,只是一遍遍地抚摸着,苍老的眼睛里,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周立三站在床边,等待祖母开口。
“孩子,你今天去柴木巷借点钱吧?祖母答应今天还债主一点的。”父亲的薪水还没有来,只有再去找亲戚借钱渡难关了。周立三知道,在柴木巷有一门亲戚,但是周立三很少去,祖母也很少提起。不是祖母不提,而是那门亲戚家很富有,原先两家还经常走动,自祖父过世后就渐渐疏远了,再往后也就不再走动了。祖母不愿看那亲戚的脸色,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提起他们的。
祖母叫周立三去那亲戚家借钱,不知道是生活所迫,还是祖母的另一番苦心。按照祖母的个性,她是决意不肯向势利的亲戚乞求帮助的,但她实在不忍再看孙子周立三一起受苦。祖母让孩子去上门借钱,或许亲戚看孩子可怜的分上,可借出少许。不出意外的话,周立三还是可以饱餐一顿的。出此下策,实属万般无奈之举。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祖母想利用这样的生活境遇,让周立三早早去品尝世间的人情冷暖,是对幼小的他一种生活的磨炼。我们从后来周立三在重庆、南京等地的生活境况中看到,他对生活困苦的挑战,完全是应付自如。这也许正是得益于祖母当初对他的教育与锻炼。
周立三很听祖母的话,对祖母的吩咐,他总是言听计从。
周立三知道,这不仅仅是关系到他和祖母生活的事。祖父去世,父亲不在家,他到了撑起周家脊梁的时候了。
周立三空着肚子,带着祖母的期盼,迎着雪花一步步走向亲戚家。结果可想而知——在贫穷面前,亲戚间的关系也变了味道。
出门借钱,这或许是周立三一生中的阴影。我们在周立三后来的人生经历中发现,他从不因为自己或家人的事而去求人。即使是周立三的女儿想换个工作,他也从来没有向上级组织开过口。
在周立三童年的记忆里,官巷口四拐角有一个叫奎元馆的面店。逢年过节或者遇上喜事,祖母总会带他来这里打牙祭。这也是周立三童年里最大的渴望,是留在记忆中一抹灿烂的彩虹。
这家创办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的奎元馆面店,在杭州名头很响,有“到杭州未去奎元馆,枉然西湖之行”一说。一碗普普通通的“片儿川”,就是奎元馆的招牌面之一。“片儿川”相传是从苏东坡“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诗句中得到启发而开创的,以新鲜猪腿肉、时鲜竹笋、绿嫩雪菜作为原料,经烹制后,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周立三一边吃着“片儿川”,一边听祖母讲关于奎元馆的故事。当年面店初创之时,正值清朝乡试,各府考生云集杭州。一贫寒考生,进得店来,只要了一碗清汤面。店主心生同情,便特意在面里加放了三个荷包蛋,除了给他增加些营养之外,还有预祝他连中三元的意思。后来,考生果然高中进士。为报当年老板雪中送炭的情谊,考生专程前来拜谢,并当场题写“奎元馆”作为店名,那碗面,也有了个美丽的名字——“片儿川”。此后,每当考试,考生们就要到店里来吃上一碗“片儿川”,祈愿自己从此能脱颖而出,榜上有名,青云直上。
周立三已经记不清祖母把这个故事讲了多少遍了。他就着鲜美的面汤,把故事吞进胃里,留在内心深处。
长大后,再回忆童年吃“片儿川”的往事,周立三有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祖母是在通过那个考生高中进士的故事教育他,要在逆境中勤奋读书,争取出人头地。
每次回到杭州,周立三总是要吃一次“片儿川”,以此表达他对祖母的怀念与感恩。
周立三生前很少谈童年的往事。童年的往事,就像一口深井,隐秘于他生命的长河里。他把这些养分化作对大地肌理的探索,一心扎在中国地理学的事业里,钻之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