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与智能经济新趋势(套装12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如何给经济“把脉”

人间四月,清明时节。2022年4月5日,晨曦初露,我便和朋友们一起从宜昌驱车前往位于山区的家乡踏青扫墓。沿途风景辽阔壮美,山峦起伏、白云环绕,漫山遍野的山花与苍翠欲滴的丛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画卷。那天天气出奇的好,我们得以尽情观赏醉人的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

车行3个多小时,就到了群山峻岭之间的一个小山村,那是我出生的地方。睹物思人,早已物是人非。小山村只剩下几户人家,而且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依然如故,靠种植玉米、土豆、红薯,养猪、养羊和养鸡维持生计。到家乡踏青扫墓,自然要到老乡家里坐一坐,喝杯茶,聊聊家常。我习惯性地走到年少时熟悉的猪圈和羊圈旁,看看老乡养了几头猪、几只羊。

“怎么没看到你养的猪呢?”我问老乡。

“哎!今年不想多养猪了,只养了一头自己杀了吃了。”

“为什么呢?”

“猪肉卖不上价格。现在按毛重算也就六七块钱一斤。养猪划不来,亏本。”

“前段时间猪肉价格不是很高吗?”

“早就跌下来了,不值钱了。现在养猪连成本都回不来。”

这时候,一位陪我上山的朋友问我:“你不是经济学家吗?猪肉价格为什么跌得这么厉害?前几年猪肉价格涨到几十块钱一斤,现在又跌到几块钱一斤,这是怎么回事?”“这是猪周期惹的祸。”我答。“难道就没有办法使猪肉价格一直稳定上涨吗?现在农民只靠种田、养猪确实很难生活。猪肉几块钱一斤,玉米一块一毛钱一斤,水稻价格也很低。农民种田根本回不了本。一些人改种茶叶,但是茶叶价格也不高,赚不到钱。”朋友接着说。

我一时竟然接不上话。“谷贱伤农”,自古皆然。最辛苦的总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确,为什么粮食、猪肉的价格不能一直稳定上涨,让农民多赚一些钱呢?为什么会有猪周期?那忽起忽落、变化无常的物价到底是怎么回事?

坐在老乡家的屋檐下,看着他们苍老发黄的脸庞和疲惫佝偻的身躯,仰望群山,我顿时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失落感。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无法给出一个让老乡满意的答案,我算什么经济学者?!没想到,货币金融这头“怪兽”所发出的吼叫,连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也能“听”到。人体忽冷忽热叫“打摆子”;经济体系忽冷忽热叫“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那么,货币金融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前文有提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三组指标,这三组指标从实体经济角度来判断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也就是从生产、消费和净出口的角度来考察经济。这就好比做体检,首先要测量身高、体重等。而要通过体检判断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除了测量身高、体重等外部指标外,还需要测量心血管和内分泌等内部指标。考察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也是如此。

下面我们继续讨论另几组指标。它们从货币和金融的角度来考察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要知道,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我们的身体有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也有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生产、消费、净出口的角度考察经济体系,就好比从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的角度考察我们的身体状况;从货币和金融的角度考察经济体系,就好比从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角度考察我们的身体状况。

第一组指标就是我们非常关心的物价指数。平日里,我们经常会评估物价是否上涨,或判断物价是否会上涨,而这主要需要观察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第二个指标是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

CPI衡量的是最终消费品的价格及其涨幅,这是作为个人消费者的我们最关心的事情。比如,猪肉、羊肉、牛肉、鸡蛋、蔬菜、水果、衣服、鞋子、手机、电脑、化妆品等的价格都包含在CPI里。目前,中国公布的CPI篮子里有600多种商品,但涵盖得仍然很不完整,因为实际上人们日常消费的商品可能超过几万种,甚至十几万种。每个国家的统计部门都要定期公布CPI。比如,2021年下半年美国CPI涨幅超过7%,引发全球关注。这一涨幅是自1982年以来CPI的最高涨幅,很多人担心美国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美联储才会下决心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要缩表、加息。

PPI衡量的是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的出厂价格,或者说上游产品的出厂价格。PPI包括各种原材料,如钢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煤炭等。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其他能源产品,以及工业金属类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很多国家的PPI涨幅超过两位数。

通常,PPI上升一段时间后,比如两三个季度后,就会传导给CPI,引发CPI的上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制裁伊朗或者俄罗斯,就会引发石油供应紧张的问题,进而导致油价上涨。油价上涨,首先影响的就是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价格。而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然会传导给最终消费品,蔬菜、大米、猪肉、羊肉、牛肉、鸡蛋、水果等的价格就会上涨。所以说,PPI和CPI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总之,CPI和PPI是判断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是否稳定的一组非常重要的指标,也是人们关心的一组重要经济指标。

第二组指标包括M0、M1、M2,用来衡量货币供应量,以及社会信贷总额。这些指标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简而言之,M0、M1、M2就是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和信贷血液,也就是经济体系中货币和信贷血液在不同层次的总量。M0通常指流通中的货币,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货币。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活期存款”。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银行与储蓄机构的定期存款+投资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货币”。

人体如果机体供血不足,人就会没有力气,易患各种缺血的疾病;而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和信贷如果供应不足,经济活动就会非常萎靡,甚至出现衰退和萧条。反之,如果机体供血太多、太猛,人也会患其他疾病;经济体系也一样,如果货币和信贷的供应量太大、太猛,那么经济体系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等。只有当M0、M1和M2所构成的货币供应量和实体经济配合得非常适宜时,经济体系才能顺畅运行。所以,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来调控M0、M1和M2。

第三组指标是社会融资总额,也叫作社会融资总量。简单地讲,社会融资总额就是各个银行为企业、政府和个人提供的各项贷款,企业和政府发行债券获得的各项融资,以及企业从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和定增获得的各项融资的总和。换句话说,就是货币金融部门这个经济体系的造血部门为实体经济输送的血液总量。这一经济血液是循环流动的,时刻处于变化中,这一点与人体的心脏为身体供血的机制比较像。如果贷款或社会融资太少,很多企业就会感到融资难、融资贵,没有资金进行生产经营;如果个人无法靠借钱来缓解暂时的困难或者无法获得按揭贷款,个人消费就会严重不足。如此一来,经济活动就会非常萎靡。但是如果信贷过多,大家都热衷于借钱去投资或消费,就会出现经济过热。货币信贷洪水漫灌,就会导致经济的泡沫化,进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所以,社会融资总额是衡量整个经济体系是否健康的一组非常重要的指标。中国人民银行每个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都会发布这些数据,这些数据是经济学者分析经济活动的重要信息来源。

第四组指标称为金融资产指标或金融财富指标,包括各项金融资产的市值。金融资产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股票、房地产和债券,这三大类金融资产是大多数投资者都会投资的主要金融资产。判断一个经济体系的金融资产,或者说总财富到底有多少,主要看房地产市值、股票市值和债券市值,以及银行存款。经济学者通常会用上述四个数据的总和来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财富总量。这种做法虽有一些道理,但也有严重的缺陷,我们在后文中会谈到。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财富到底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经济学者所讨论的财富,只是我们人类财富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只是一小部分或不太重要的部分。任泽平团队和新湖财富联合发布的《中国财富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居民财富总量达到687万亿元,其中全国住房市值达到476万亿元。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很多人的财富都体现在所买的房产、股票、债券、银行理财产品或者银行存款上。所以,有了这组指标,就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到底有多少财富,以及这些财富是怎样分配的。

有了以上几组指标,我们就能够对宏观经济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下面我们会具体分析这些指标是怎样构成的,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指标来分析经济体系的趋势。需要指出的是,仅仅依靠上述几组宏观经济指标来考察经济体系是不行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体系,任何复杂体系都有多个考察视角,以及很多组指标。前文提及的那几组指标,原则上也可以继续细分下去,并且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进行分析。比如,GDP的地区分布——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各有多少;GDP的行业分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是多少;GDP的企业贡献度分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各贡献多少,等等。又比如,银行贷款可以按银行占比来划分——国有大型银行占多少,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占多少,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占多少;可以按借款人来划分——国有企业获得多少贷款,民营企业获得多少贷款,外资企业获得多少贷款,合资企业获得多少贷款;可以按贷款期限来划分——短期贷款有多少,中期贷款有多少,长期贷款有多少,等等。再比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按中高低收入人群、地区、个人所得税档次等来划分;政府税收收入可以按纳税主体来划分——国有企业贡献多少、民营企业贡献多少、外资企业贡献多少、合资企业贡献多少,可以按税种来划分——个人所得税贡献多少、企业所得税贡献多少、增值税贡献多少、股票交易印花税贡献多少等。

事实上,只有将上述指标不断细化或细分,我们才能逐渐掌握经济体系的真实情况。经济学者需要努力培养细化或细分数据的能力,或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数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