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反思自己为什么活得太糙

隔行如隔山,医这个行业,不论中医、西医,它的复杂性和变化都是很难驾驭和把握的。如果想学几年医就去治自己的病或给别人治病,很难。但还有一句话,“隔行不隔理”,不论你是做什么行业,你要给我讲清楚你治病的思路和道理,这是可以相通的。学中医文化,不见得大家非要变成大夫,但要变成一个明事理的人。这样你将来得了病会有一个辩证的态度,有一个从正反面看的态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看法。现在很多人就缺乏这种素养。

比如,很多患者问我:“徐大夫,我消化不好。”我说:“你是消不好,还是化不好?”

消是物理变化。吃块冰,嚼吧嚼吧,咽到肚子里变成零摄氏度的水,再变成跟体温一样的水,这个过程就叫“消”;吃块猪肉,到胃里成肉泥,它还是猪肉,这叫“消”;吃馒头、面条,这都叫“消”。但你吃一口馒头到嘴里突然变成甜味的了,这是化学变化,淀粉多糖变成单糖,你才能尝出甜味。化是化学变化,比如,在消化酶的参与下,把猪肉分解为最基本的氨基酸的单位,吃猪肉长人肉,这是化;庄周化蝶,人变成蝶,这是化……

简单地说,消的过程以口腔的咀嚼和胃的研磨为主,不消往往是狼吞虎咽或有胃病;不化往往是小肠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消化酶一般都在小肠里,包括胰液、蛋白酶、脂肪酶、胆汁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意思是所有质的变化都是在小肠完成的。小肠又叫赤肠,人应该有“热心肠”,小肠的温度一低,吃进东西就不化。不化的表现,第一个就是过敏,西医分析叫“异体蛋白”。为什么有人喝牛奶拉肚子?因为不化。

小肠的温度不高,这是个大问题。现在人们喝冷饮、穿露脐装、吹空调,搞得自己心寒齿冷,纷纷得怪病。因此,有患者说自己消化不好,我要让他把消化分得清清楚楚,消的问题去治胃,化的问题去治手少阳和足少阳,也就是三焦经和胆经。

再举个例子,辛弃疾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就是说到秋风起了,鲈鱼下来的时候,这官我不做了,我回去吃我的生鱼片去。

生鱼片是生冷的东西,不好消化,那么生鱼片怎么吃?

第一,要蘸芥末,我们经常说“葱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芥末是振奋三焦的阳气和元气的,能提高“化”的功能。

第二,生鱼片的底下都有一片绿色的叶子,中医称其为苏叶,性辛温,能解鱼蟹毒。很多人吃了河鲜或海鲜后会过敏,得荨麻疹或拉肚子,中医认为就是中了鱼蟹毒的表现。用苏叶裹着吃,就能解毒,不会得病。如果你已经得了荨麻疹或上吐下泻,赶紧煮一锅苏叶汤喝。

第三,生鱼片的盘子上都有白色的萝卜丝。干吗的?可以消食化积。

第四,还会配一碟红色的姜片。

吃生冷的生鱼片要配辛温辛热、消食化积、解毒的食物。有一个治疗寒痰哮喘的方子——三子养亲汤,也可以治疗食积不化,里面有白芥子、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是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芥末是芥菜的种子研磨而成;苏子的叶子叫什么?苏叶;莱菔子的根叫什么?就是白萝卜。所以,吃生鱼片的三种食材——芥末、苏叶、白萝卜,其实就是我们中医化寒痰的药材。

你说中国人的药和食分吗?这么吃饭能不健康吗?可你看看现在,饭店上一碟生鱼片,里面哪有苏叶?拿个塑料片当装饰。以前人们吃螃蟹都要配姜、醋、黄酒,现在是冰镇啤酒加螃蟹,我说你不得痛风谁得痛风!没文化真可怕!

日本把学到的中国唐宋的文明保留了下来。日本人的特点:轴,你是什么样我就是什么样,不带变的,不耍小聪明。日本人研究《伤寒论》,把一百一十三个方子分析得清清楚楚,但他们不懂得背后的神韵,就研究字数,比如甘草出现了多少次,生甘草出现了多少次,生附子出现了多少次,炮附子出现了多少次……如果这么读书,就读傻了。

中国人讲的是意在言外,给你这些字是一个引导,让你去体会。有一首诗:“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如果要按字去推,有哪个字说“老子天下第一”了?没有。四句连在一起背后产生的意境,这是其他民族掌握不了的。

炙是什么?就是烤肉?其实,烧、烤、炙都是有区别的。烧是放在火里,直接跟火焰接触;烤是利用火焰外围的辐射热;炙是利用火焰顶端的热。炙了以后一些水和油都能出来,你吃油煎的牛排吃半块就饱了,可是吃炙的肉你能吃好几块。为什么?炙的肉有点儿黑,是苦味的。我们都知道饭焦能消食,因此烤肉的那点黑能消肉积。因为肉本身是有咸味的,而苦能泻心。这就是我们中医的文化。

学完汉字你再去读古书,不由得不尊敬古人,不由得不反思自己活得太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