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预测框架:通过支出法和生产法核算GDP
宏观经济分析师是如何观测经济的?日常工作中,宏观分析师会关注高频的宏观数据、中期的政策脉络、长期的发展趋势。其中,高频的宏观数据最能揭示经济短期的形势变化,也往往可以对资本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我们日常观测的高频宏观数据,可以根据领域分为经济数据、通胀数据、财政数据、金融数据、景气度指标数据、工业企业经营数据等。数据的范围,可以划分为国内和国外,国外主要以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划分为宏观数据、中观产业链数据和微观上市公司研究等。简而言之,宏观经济的观测角度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存在分歧。宏观研究者需要将各方面得到的数据、现象汇总,最终从纷繁的数据中得到对于经济分析和预判的最大公约数。
宏观研究的数据如此纷繁复杂,然而GDP可以说是研判经济运行情况最有效、最直观的指标。从GDP角度观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恢复、冲顶而后回落的趋势。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第一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9%。而随着逆周期对冲政策启动,第二、第三季度GDP增速已经回升至3.1%、4.8%,第四季度GDP增速进一步上行至6.4%,基本接近了潜在经济增速水平。进入2021年,经济同比增速因为基数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我们观察GDP的角度,便更依赖两年平均增速(以2019年为基数)。2021年四个季度GDP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9%、5.5%、4.9%和5.2%,这意味着经济增速前高后低,下半年经济已经出现了较大的下滑压力。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面临的经济压力给出了精准的概括: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需求收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疫情散发限制了居民外出消费和出行;二是房地产销售持续回落,拖累了房地产上下游的消费。供给冲击则是因为全球供应链尚未从疫情中缓解,包括汽车芯片断供、全球海运堵塞等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而全球大宗商品供需不均衡造成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又造成了输入型通胀,挤压了中下游企业的盈利空间。预期转弱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疫情反复扰动下,企业扩产信心和动能不足;二是经济承压下,居民保持了较高的储蓄倾向,消费倾向较弱。
季度及年度GDP数据,虽然无法完全兼顾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依然是观测宏观经济“冷暖”的最有效数据。而中国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的经济数据,则是对季度经济的前瞻指引。因此,本章我们简要介绍这些经济数据的核算统计,并且介绍我们GDP预测框架的主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