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教育
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必须是教育政策和教育行为的基础,也必须是家庭教育不可违反的基本原则。但是,司空见惯的是,很多人经常作出对儿童有负面影响的决定,非但无法正面鼓舞儿童的成长与学习,反而干扰了他们。本章将从大脑结构与发育特点,发掘脑活动的内在机制,来探讨人类的心理过程,并深度剖析孩子的学习动机。
人类在做些什么?为什么他要如此做?在这一章里,我们从生理基础来了解心智的运作,从脑神经的结构与功能来了解人类的动机与学习。大脑驱使我们吃饭、睡觉、做事,和周围的人进行情感交流。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和维吉尼亚州瑞斯顿的亚门诊所医疗总监亚门医生(Daniel G. Amen,M. D.)是一位临床神经科学家、精神科医生、脑部造影专家,他在扫描并研究超过3万颗脑之后清楚地告诉大家: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与脑有关。大脑的功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不管从生活品质还是学习效率来讲,健康的脑都是不可或缺的。大脑无时无刻不接收着外界如同海水般随时涌入大脑的信息,大脑神经系统将这些信息协调整合后形成一个工作整体,完成人类的所有行为。要想成为最佳的自己,我们必须有一颗在最佳状态下运作的脑。无论是在学业、工作、家庭还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脑的执行能力都和最后的结果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幸好,大脑已经被证实是有可塑性的,是可以改变的。
“与脑相融的学习”概念,是每一位老师与家长都需要了解的。不论是脑与生存的密切关系,还是脑是学习的基础这一事实,都要求我们对脑及其功能有所认识。
最早的教学理论着重学生达成的“行为目标”,因为学习的定义是行为上较持久的改变。后来因应认知学派兴盛,改成学习是认知能力上的改变,因而成为“认知目标”。现在我们要不要进一步把学习的定义修改为学习是脑的改变,甚至是脑的某一区块的改变,并形成“脑目标”呢?把脑研究放入教育的情境,小至光线对视神经的影响,大到情绪、记忆、压力等与学习有关的研究,以及教育上应对的措施。例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作息时间、对脑有益的饮食习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环境中造成压力的潜在因素,等等。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甚至成人都应该拓展与环境互动的经验,不仅是语言的、数字的、学术的,也应该从艺术、音乐、户外肢体活动、人与人的互动中滋养自己的大脑。即使如今极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我们可以不出门便从家和教室中的电脑屏幕取得所有的信息,我们依然认为,不论教师或者父母,作为丰富的后天环境的支持者和提供者,要坚持环境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