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报告(2011~2015)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我国疆域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较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鱼类生长。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渔猎知识,创造了灿烂的渔业文明。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水产科技人员和渔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渔业科技取得很大进步,逐步发展出成熟的淡水鱼养殖技术,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淡水养殖业最发达的国家,也为世界渔业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道路,一举解决了“吃鱼难”问题。自1990年以来,我国水产品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特别是淡水养殖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世界上唯一的渔业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2015年,我国淡水养殖产量占水产养殖产量的62.02%。淡水养殖业在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促进食物安全、改良水环境、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增强人民体质、增加劳动就业机会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成效显著,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及渔业资源衰退与枯竭的现实情况下,淡水鱼类养殖业会在食物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宗淡水鱼指淡水鱼类养殖生产中规模相对较大的品种。目前,我国淡水养殖鱼类中产量较大的品种分别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鲂(简称鳊鱼)等品种(罗非鱼产量也较大,为外来引进品种,不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它们是我国淡水养殖鱼类的主体。2015年,这七个大宗淡水鱼养殖品种的产量占我国淡水鱼类产量的77.54%,占鱼类产量的55.57%,对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满足城乡市场水产品有效供给起到了关键作用,产业地位十分重要。作为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大宗淡水鱼对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此外,养殖大宗淡水鱼也对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宗淡水鱼食物链短、饲料利用效率高,其中滤食性鱼类占38%、草食性鱼类占30%、杂食性鱼类占29%,是节粮型渔业的典范。大宗淡水鱼养殖模式多为多品种混养,搭配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可以稳定水体生态群落,平衡生态区系,在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宗淡水鱼生产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是重要的传统渔业文化遗产,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将继续承担生产、生计、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仍将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发展,渔业经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文献层出不穷。这些研究通过理论阐述,探讨揭示问题并提出建议,不断完善渔业经济学研究体系,并对指导产业发展、优化产业政策起到积极作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成立于2009年年底,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一员。2011年,产业经济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陈洁研究员等曾推出大型研究著作《中国淡水渔业发展问题研究》,该书共51章185万字,涵盖产业链所有环节,在中长期发展问题研究中取得显著和积极的成果陈洁,罗丹等.中国淡水渔业发展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2011年以来,围绕产业经济研究室重点任务“大宗淡水鱼经济信息采集与监测及产业政策研究”,产业经济研究团队继续跟踪产业发展情况,扩展研究内容,在产业发展的中长期需求预测和产业政策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性、铺垫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全方位开展了我国渔业发展政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内外产业现状和发展经验;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科技瓶颈、信息供给和服务、产业政策、金融支持等制约问题;产业的未来定位和发展长效机制;支渔惠渔的政策建议;从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和膳食营养需求角度分析我国淡水渔业未来需求持续增长的内在驱动力;预测2020—2030年我国淡水产品需求量。2011—2015年,产业经济研究室形成研究报告30多份,参与编著丛书4部,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篇。这一系列研究为未来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产业情况,提供了实证性强、前瞻性强的丰富的研究结果。

本书汇集了产业经济研究室2011~2015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专项CARS—46—25的支持下完成的。部分成果获得了陈洁研究员主持和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字鸿沟还是信息红利:信息供给对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离散、渔民生产决策和福利的影响研究——以手机为例”(71073088/0305)、农业部渔业局2013年渔政管理项目“我国渔业发展支持政策研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2012年委托课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公共政策与公众认知研究”在课题经费和人力方面的支持。产业经济研究室组织的调查研究得到了体系首席科学家戈贤平研究员、其他24位岗位科学家和30个综合试验站的大力支持,产业经济研究室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研究和出版得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