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休闲生活大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休闲”一词,在东西方的文明里,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根据词源学的考证,“休闲”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文学中。我们了解,英文的“休闲”——“Leisure”一词来源于法语,而法语又来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希腊语中,“休闲”为“Scole”,拉丁语为“Scola”,意为休闲和教育,也有平和、宁静、自由等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更是指必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无拘无束的状态。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体闲”的精华含义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至今还存在着,并将有社会价值的娱乐区别于其他娱乐。表明了“休闲”一词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

中国文化中,“休闲”是一个美好而典雅的词汇。“休”字的结构是“人倚木而立”。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诗经·商颂·长发》中解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之意。“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之意。《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其次,“闲”有限制、约束之意。《易经·家人》:“闲有家。”另外,“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而,它不同于“闲暇”“空闲”“消闲”。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象喻,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地进行,使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赋予了生命以真、善、美,具有非凡的价值意义。

西方的休闲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一书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并阐述了对快乐、幸福、休闲、美德和安宁的理解,他认为“人唯独在休闲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

休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休闲从劳动状态与负有责任的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这是人的生存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它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求相一致,旨在巡查精神世界中人的创造力和鉴赏力,通过休闲促使人对于生活乃至生命进行思索,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成熟,使人真正地走向自由。近现代工业的高度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人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开始向往精神生活的满足;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也对人的全面丰富性造成了空前的压抑。休闲正好在弥补人们精神贫困方面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和近代休闲思想大多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不像近代西方学者那样把休闲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因此,较西方而言,我国对休闲问题的理性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70~80年代,我国才有零星学者涉足闲暇问题的研究,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休闲问题才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1994年,于光远教授指出:“玩是人类基本的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995年,于光远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一书中指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闲’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走向未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1996年,我国《自然辩证法》杂志社主编马惠娣女士在世界休闲大会上提交了《文化精神领域的休闲理论》一文,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同年,在中国软科学第一届学术年会上,她又提交了《休闲:建造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一文。在她的推动下,休闲学在中国得到了初步发展。

21世纪初,随着于光远、王雅林、李仲广、卢昌崇等学者的一批学术著作的问世,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休闲研究中,休闲学在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然而中国对于休闲的研究还远未达到整体性、系统性和深入性。马惠娣女士在《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一书中就指出:“据我所知,从学术的角度考察、研究休闲文化概念、休闲与社会进化的关系,在我国已经起步,但是,还未引起学术部门的普遍关注;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论证,诸如休闲文化的渊源,在整个文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形态;休闲的文化价值和对人文关怀的意义问题。”也就是说,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从古至今的休闲方式、内涵及其影响的研究开展得并不够广泛和深入。

自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节假日的增多,人们的生活在消费结构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日益高涨的休闲消费需求刺激下,休闲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现代工业文明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人们面对生活、工作和休闲时出现了很多障碍,“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试图改变自然规律乃至左右自然规律,快餐、催肥剂打乱了生活、生产的周期,印刷技术的革命使得印刷的数量剧增,而人们坐下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人们却越来越不明白闲暇时间应该干什么……多数人依然在焦躁中工作和生活。从深层次心态上讲,中国人并不习惯这种快节奏。科学技术的进步,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生产物质产品的速度越快,人们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闲暇时间越多,休息娱乐增多了,精神应该更放松。但是现在弄反了:人也像机器一样加速,时间过得飞快,顾不 上享受生活,尽管寿命在延长,但‘感觉中的生命’却缩短了。科学技术在吃人。”邢铁:《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研究——家庭经济专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省自身发展的轨迹,人们对于与人类社会结伴而行的休闲以及各种活动形式应该予以正视,并努力探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所含有的新的时代内涵,休闲问题因而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休闲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休闲活动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不懂休闲,是乏味的;一个民族,不会休闲,是不文明的。正如著名作家林语堂所说:“倘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好像对于个人,吾们倘非知道他怎样消遣闲暇的方法,吾们便不算熟悉了这个人。”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其实中国古人最懂休闲,中国人的休闲理念受制于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制约并决定了中国的休闲发展方向和模式,并孕育了中国人的休闲精神理念。他们不但把休闲当作生活,更提高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中国历代的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所向往和追求的超然脱俗的生活方式、思想境界都是最懂“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自由和闲适,只是这些多属个人的思考和生活体验,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将其变成学问。

我们应当看到,基于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中国古代的休闲娱乐活动也形成了独特的行为模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而又丰富的中国休闲方式、思想、文化、影响,及其发展变化等,都对于我国休闲模式和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唐代和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朝代,也是举世瞩目的文明强盛的大帝国。唐宋时期的休闲生活不论是形式、内容,还是其所形成的休闲思想,都是中国古代休闲的典型代表。本书笔者通过对唐代和宋代的700年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向读者介绍唐宋时期民众的休闲方式、休闲特点、休闲文化;并试图在“唐宋变革”的视角下,对人们休闲方式和休闲思想的悄然转变,作一简要阐述。研究唐宋休闲生活的形成、发展和内涵,不仅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皇族贵戚、文人墨客、商贾游侠及普通民众的休闲方式、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消费习惯和社会风俗,充实唐代、宋代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内容,从而拓宽唐史、宋史研究的范畴,而且可以为我国现代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有益启示,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