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难经》文选
【导读】《难经》,即《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旧题扁鹊作。书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书名“难”,有问难之意。多数学者认为该书的成书年代大致在东汉时期。《难经》共八十一难,以问答体的形式阐述古医经的要旨。内容涉及诊法、经脉、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其中一难至二十一难、六十一难论脉学,二十二难至三十难、四十六难、四十七难论经络,八难、三十一难至四十七难、六十六难论脏腑,十六难、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论疾病,四十五难、六十二难至六十八难论腧穴,十二难、六十九难论针法。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其对脉学有详悉而精当的论述。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及命门、三焦的论述,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中有些阐发与骨伤科比较密切,从中可以看出《难经》对骨伤科的影响。
第十四难(全篇)
【原文】
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1],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何谓损?
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2]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3];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4]。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注释】
[1]离经:偏离常法。经,常也。
[2]皮聚:皮肤皱缩。聚,收敛。
[3]筋缓不能自收持:指筋弛缓,不能自主地收缩和持物。收,取也。
[4]至脉之病也:本作“至于收病也”,据文意改。
【按语】本节论述了损至脉及其证治。至脉是指脉搏次数较正常脉搏次数增多,可分为离经、夺精、死、命绝四种情况。损脉是脉搏次数较正常脉减少了,也分为离经、夺精、死、绝命四种。还提出了五损,即皮、肉、脉、筋、骨五种损害。损肺主之皮毛,表现为皮肤皱缩和毛发脱落;损心主之血脉,则营血虚少;损脾主之肌肉,则肌肉消瘦;损肝所主之筋,则筋弛缓不能收持;损肾所主之骨,则骨痿无力,与此相反就是至脉的病证。病从上向下传的,到了骨痿不能起床就将死亡;病从下向上传的,到了皮肤皱缩、毛发脱落就将死亡。
【原文】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1]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2];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注释】
[1]适:调节。
[2]缓其中:缓肝气之怠。吕广曰:“肝主怒,其气急,故以针药以缓其中。”缓,缓解、缓和。中,里。
【按语】本条讨论损病之治疗。五脏皆可能成损,治疗当有针对性。损其肺,因肺主气,故补益肺气;损其心,因心主血脉,故调和营卫;损其脾,因脾主运化,故调节饮食;损其肝,因肝气急,故宜缓之;损其肾,肾主藏精,故补益精气。此治疗之大法也。
【原文】
脉有一呼再[1]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2]。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其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注释】
[1]再:两次。
[2]有呼吸再至:滑寿《难经本义》:“其曰呼吸再至,即一呼一吸之谓。疑衍文也。”
【按语】本条是讨论脉象与临床表现的联系,即哪些脉象可能出现哪些证候。这种以脉象判断症状,以脉象预测疾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的理论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原文】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按语】本条亦是以脉象预测病情的讨论。
第二十四难(全篇)
【原文】
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1]?
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2]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3],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4]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人中(肉)满;人中(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5]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6],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注释】
[1]不:同否。
[2]温:《灵枢·经脉》作“濡”。
[3]笃:重,指病情垂危。
[4]荣:通营。
[5]引:收敛、收缩。
[6]黧:黄黑之色。
【按语】本难分述五脏手足阴经气绝时出现的征候及预后,总结了三阴气绝与六阳气绝时出现的垂死征象。这些理论阐述对临床辨证、判断预后有一定借鉴意义。
第六十五难(全篇)
【原文】
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脏,故言所入为合也。
【按语】本难讨论了井穴和合穴名称的来由及其流注次序,在探讨“所入为合”时,突出了“阳气入脏”的观点。
第六十九难(全篇)
【原文】
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按语】本难论述了子母补泻的针刺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在《灵枢》经脉篇、禁服篇已有论述。本难按照五行学说的理论,根据脏腑经脉所属五行的母子关系,采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以调节其偏盛偏衰,达到扶正祛邪、治病愈疾的目的。补泻之法既可用于内服药物,也可用于针灸、按摩,这在后世医学中均有很多发挥。如损伤按摩疗法就有逆推为补,顺推为泻;轻手法、轻刺激为补,重手法、重刺激为泻,等等。
第七十七难(全篇)
【原文】
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按语】本段以举例的方法讨论了什么是“治未病”,什么是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医学的重要预防思想,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和方法论,如骨伤病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正是“治未病”思想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