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理论(现代学徒制医药卫生健康职业教育系列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张序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中医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迫切,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立足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积极投身于中医药事业,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

目前,我国提倡“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中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现代学徒制系列创新教材是开展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的基础。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开展及系列创新教材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深化中职教育创新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培养一批“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满足人们对健康的巨大需求。

事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现代学徒制医药卫生健康职业教育系列教材牢牢把握国家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有关要求,能够体现中职教育特点,预期能够实现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读性、普及性,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立足国情,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代先贤的努力下不断发展,在防病治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孕育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其特有的疗效,逐渐走上了世界舞台,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作为后学,应积极继承与发扬中医药,兼容新知,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当然,医药卫生健康职业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和中医药的特色,更离不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政策上的支持。中医药要发展,特色需保留;中医药要前进,教育须先行。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不急躁冒进,操之过急。中医药人才培养还应兼顾中医药本身的特点,立足传统与经典,鼓励改革与创新,全面权衡,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最佳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被培养者与实践和社会的联系,以开阔视野,培养其专业素养和社会服务能力。

现代学徒制教育是国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中职教育改革,现代学徒制医药卫生健康职业教育系列教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承与创新中医药的重要举措。本系列教材的建设融合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实现了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与中医药传统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针对特定的学生层次而编撰的创新性教材,是在传统中职教育、中医药学徒教育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具体编撰内容不求大而全,体现了知识与技能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同时做好了中医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有助于发挥现代学徒制教育与中医药教育的协同优势,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培养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学科之间更应和,唯此才是顺应自然法则之正道。在中华文化的浩瀚巨流中,那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精魂就是“和”,它上应天理,下合人俗,贯穿于万事万物。“和”是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美、和合、和祥、统一之意,这种“和”的思想,在传统中华文化中,无论哲学、医学、文学、农学、商学、社会学、伦理学,还是各种艺术,都以“和”为一贯之主流,最高之境界。“和”,不仅是数学上1+1=2之和,而且是生物、哲学上1+1=3之和,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男女“阴阳和,故能有子”。《管子·内业》曰:“和乃生,不和不生。”亦即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和”是生生之和,创新之和,发展之和。近代李大钊先生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有言:“东方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根于“和”之事物,应是开放的、运动的、兼容的、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排外的、保守的。中医理论之基础——《黄帝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言:“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正是“和”“动”之体现,也正说明我们中医药真正的先贤、大家是怎样的。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经验科学,其基本理论来源于实践,它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有效地指导着实践,并接受实践结果的检验。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灵枢》和《黄帝内经·素问》,其各种理论都是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升华而来的;藏象学说,也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而形成的,其他如诊断、证候、治则、方药功效的确立也是同样产生的,所以说中医药学绵绵不断、薪火相传,始终是以实践作为基础的。

现代学徒制医药卫生健康职业教育系列教材将医药卫生健康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到理论的同时将已有知识正确、合理地运用到实践岗位中,使“学中干、干中学”不断良性互动,更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更利于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国医大师 张学文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