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第一章 骨的基本概念
一、骨的含义
骨是支撑人体形态结构、保护内脏、贮藏骨髓,起活动杠杆作用的坚硬组织(图1-1)。故《灵枢·经脉第十》说:“骨为干。”骨是人体重要组织结构,为五体之一,位居五体组织结构最内者,骨分为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颅骨等,都是刺骨部位,《灵枢·骨度十四》对人体骨骼的长短、大小、广狭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黄帝内经》其他篇章中还对骨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针刺方法、治疗病证等进行了散在论述,是现在刺骨治疗的主要依据,足以证明古人对骨、刺骨的重视程度,彰显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图1-1 人体骨骼
二、骨的结构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骨髓、骨络、骨节等(图1-2)。骨膜、骨质、骨髓为骨的主要结构,骨络为骨髓中的络脉,是骨经络的末梢,也是易于瘀滞的部位,骨节为骨与骨相接之处。
图1-2 骨的结构
(一)骨膜
骨膜是骨骼表面覆盖的坚固薄膜,介于筋、骨之间的特殊结构,既为骨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神经和血管,对骨的营养、生长有重要作用,又是筋的组成部分,为软组织。骨膜由肝肾之精血充养,对肝肾、筋骨都有调节作用,是短刺、输刺等刺骨的针刺组织,为刺骨疗法的较浅组织、首刺组织,也是最常用组织结构。
(二)骨质
骨质也就是骨骼,是骨坚强的主体部分,包括表层较硬的部分骨密质和内层较软的部分骨松质,是骨膜内、骨髓腔外的部分,亦即我们平常所说的“骨”,为“骨为干”(《灵枢·经脉第十》)的体现,由骨髓充养,肾所主,发挥其“骨为干”的功能,是骨主要功能的承担者,有支持形体、主管运动、容纳骨髓、保护机体等作用,肾虚不能充养于骨,则出现骨痿软、脆弱等,外邪侵袭或内生邪气,阻滞于骨,则骨脉瘀滞、郁结疼痛,骨质是刺骨的主要组织结构。
(三)髓
髓是骨管中的膏样精微物质,与骨皆为奇恒之腑之一,又为骨内组织,分为脑髓、骨髓,由先天之精化生,后天之精充养、补充。有养脑、充骨、化血之功。
1.滋养骨骼
髓藏骨中,骨赖髓以充养。精能生髓,髓能养骨,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则生长发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坚刚之性。若肾精亏虚,骨髓失养,就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或发育不良等 。
2.充养脑髓
髓以先天之精为主要物质基础,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特殊之髓由脊髓而上引入脑,成为脑髓,故曰脑为髓海,《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脑得髓养,脑髓充盈,脑力充沛,则元神之功旺盛,耳聪目明,体健身强。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可以导致髓海空虚,出现头晕、耳鸣、两眼昏花、失眠、健忘、腰胫酸软,或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身体矮小、智力低下、动作迟钝等。
3.化生血液
肾主精生髓,髓由肾精所化生,《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曰:“肾主身之骨髓。”肝主血,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曰:“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四)骨络
骨络是骨髓的血络,是络脉分布于骨髓的部分,也是髓的组成部分,由于对骨的生理、病理具有重要作用,故单列论述。正常骨络富含营血,充养骨髓、骨骼,对骨具有滋润、濡养作用,如果外感六淫或内生邪气郁滞骨络,骨络不通,不能发挥其滋润、濡养作用,反而瘀滞不通,发为疾病,骨络为骨疾病发展的最深阶段,也因为处于最深部位,古代受针具、消毒条件限制,无法对骨络针刺。现在已形成了成熟的骨络针刺手法,一般针刺疗效欠佳时,只有通过针刺骨络,排出骨络中瘀血、邪气,促进血液循行,才能恢复骨络的正常功能。
脑髓的血络为骨络的特殊形式,脑络瘀滞会产生脑部病证,虽然不能针刺脑络放血,但也可以通过针刺颅骨来疏通颅骨络脉,对其进行间接治疗,也有较好疗效。
(五)骨节
骨节(图1-3)是骨骼的节,骨头间相接之处,也就是关节,也称骨空,不是骨内组织,但是决定机体运动范围的结构单元,是治疗骨病的常用部位,故单列论述。
骨节由人体脏腑精血充养,《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灵枢·卫气失常第五十九》曰:“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液而益脑髓者也。”人体完美进化的各个骨节,根据人体功能需要而有一定结构和活动范围,维系着人体力的平衡和功能活动,由于外邪侵袭、骨节筋骨失养,筋拘急、挛缩,日久骨节形态、功能出现改变,引起拘急、痉痛、间隙改变等临床症状,《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曰:“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之间,为深痹也。”
五脏功能失调,也会出现骨节病变,而且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如心肺对应双肘,肝对应双腋,脾对应双髀髋,肾对应双腘膝等,《灵枢·邪客第七十一》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
骨节结构、运动范围出现改变,则影响人体力的平衡,尤其脊柱、下肢骨节运动范围出现改变,会出现整个机体力的平衡失调,导致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日久出现功能的异常改变和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引起脊柱相关病证。
图1-3 骨节
三、骨与脏腑的关系
骨为五体之一,由脏腑所主,与肾存在着对应关系,关系最为紧密,与肝、脾也有一定关系。
(一)肾主骨
1.肾主骨,对应于骨
五脏之中,肾与骨有着直接对应关系,《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曰:“肾主骨。”肾主骨表现为肾充骨、肾合骨,《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是肾充养骨。《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是肾合骨,说明了肾与骨的内在对应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肾藏精,精生髓,髓又充养于骨,所以骨骼的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髓藏于骨骼之中,称为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才能强劲坚固。《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对肾主骨按年龄做了详细论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2.肾病产生骨的病变
如果肾精虚少,则骨髓空虚,《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不能充养于骨,就出现骨骼软弱无力,甚至骨骼发育障碍等,《灵枢·本脏第四十七》精辟论述了肾的形态及位置与骨生理、病理的关系,“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肾主骨的功能异常可出现各种病证,如骨痹、骨枯、骨痿、骨惫等。《灵枢·五邪第二十》曰:“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灵枢·经脉第十》曰:“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曰:“岁水不及……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镇星、辰星,其谷秬……水不及……其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
3.肾与骨主形体
肾主骨,骨是人体支架,骨为人体提供刚性支撑,为肌肉提供杠杆系统,是构成人体外形的关键组织。《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曰:“肾为之主外。”外邪侵袭或肾虚弱不能主骨,除出现骨质松软、枯槁外,还可出现骨功能、形态结构的改变,如增生性膝关节炎、膝内外翻变形、股骨头缺血坏死症下肢缩短、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变形等,《灵枢·邪客第七十一》曰:“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4.肾主齿
齿为骨之余,即齿与骨同出一源,牙齿亦为肾中精气所充。肾精充盛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髓充足则骨骼得养,坚劲有力,牙齿也就坚固不易脱落。肾虚齿无以充养,则牙齿枯槁松动,易于脱落。《灵枢·经脉第十》曰:“足少阴气绝则骨枯……齿长而垢。”
(二)其他脏腑与骨
其他脏腑与骨没有直接归属关系,多为间接关系,但对骨的生理、病理有重要影响。
1.肝与骨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资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故称精血同源、肝肾同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揭示了肝肾两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肾精充养于骨,也依赖于肝血的滋养。
肝与骨的关系还表现在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相邻、相连,其气相通,筋包裹骨骼、约束骨的运动,肝血充足,则筋韧骨强,肝血不足,则筋骨痿软脆弱。
2.脾与骨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依赖脾胃所化生气血的补充,尤其后天之本脾的充养,也可以说精与血都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肾精得以补充才能充足,主骨的功能才能正常。《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曰:“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液有充养于骨的作用,而液由脾化生,脾气旺盛,液化生充足,则骨得养,骨节屈伸刚强有力。《灵枢·决气第三十》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脾虚液化生不足,骨失所养,则屈伸不利、疼痛等。《灵枢·决气第三十》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三)脏腑与骨节关系
骨节为骨的组成部分,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骨与骨的连接部位,是骨与骨相接之处,由脏腑化生的精微充养,《灵枢·卫气第五十二》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
脏腑有病,骨节失养,表现为骨节的异常,如果肺与心有邪,则邪气居留在两肘;肝有邪,则邪气居留在两腋窝;脾有邪则气居留在两髀;肾有邪,则邪气居留在两腘。以上“八虚”,都是关节屈伸的枢纽,也是真气和血络通行的要处。邪气和恶血,不能盘踞或停留,如有停留,就会损伤筋脉骨节,使关节屈伸不利,以致发生拘挛疼痛的症状,出现骨节形态异常改变,影响其功能活动。《灵枢·邪客第七十一》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
四、骨与经脉的关系
《黄帝内经》论述了五体与经络的关系,皮与十二皮部相对应,脉与经脉、络脉、经别相对应,筋、肉与经筋相对应,骨是坚硬组织,没有论述与其对应的经络结构,好像与经脉关系不太紧密,其实骨与筋、肉、皮一样,与脉有着密切联系,骨由经脉运行的营养物质充养,《灵枢·本脏第四十七》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同时骨外骨膜、骨内之髓布满脉、络,骨骼有孔供血脉出入,骨组织的生长、代谢靠细小络脉进行。其与经络的关系,散在于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中,与督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关系较为紧密。
(一)督脉与骨
督脉行于脊柱骨、颅骨内外,与脊柱、颅骨、脑髓、脊髓并行,且因督脉上属于脑,下属于肾、络于肾,督脉与肾、骨关系密切,可以认为督脉为骨与肾功能联系的桥梁,《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督脉通利则脊柱强健、屈伸自如,如果督脉功能异常,则因督脉虚弱而空虚、鼓动无力,或督脉因外邪侵袭、痹阻脉道而出现脊柱等异常,同时还会出现肾虚病证。《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曰:“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督脉为阳脉之海,流行的经气为元阳,也具有温骨益髓的作用,督脉空虚,温运失职,可出现腰脊等机体冷痛。
由于督脉与骨的密切关系,督脉之骨是最主要的刺骨部位,《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曰:“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通过针刺督脉之骨脊柱骨、颅骨正中等可调节督脉、脏腑、经络的功能,治疗其相关病证。
(二)足少阴经与骨
足少阴肾经与骨同属水,足少阴肾经循行于腰脊,《灵枢·经脉第十》曰:“肾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经气与肾相通、相连、相属,其气相求,共同主骨,供骨以营养,《灵枢·经脉第十》曰:“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足少阴肾经络脉、经筋加强了与腰脊的联系,《灵枢·经脉第十》曰:“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灵枢·经筋第十三》曰:“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
足少阴肾经充实通利,则腰脊强健,如足少阴肾经不足,骨失所养,则骨骼枯槁,《灵枢·经脉第十》曰:“足少阴气绝则骨枯……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足少阴肾经因外邪侵袭或内生病邪郁滞,痹阻于骨则腰脊疼痛、屈伸不利。《灵枢·经脉第十》曰:“是主肾所生病者……脊股内后廉痛。”《灵枢·经脉第十》曰:“足少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灵枢·经筋第十三》曰:“足少阴之筋……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这些病证,虽然是足少阴经脉病证、络脉病证、经筋病证,但也是骨之病证。
(三)少阳主骨
《黄帝内经》认为骨由肾所主,足少阴经腧穴治疗骨病,此为常态,但《黄帝内经》也认为少阳主骨,少阳主骨出于《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其云:“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灵枢·经脉第十》又再次强调,“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坐实了少阳主骨,同时少阳少阴皆为枢,其络别通。少阳经气虚弱、不利、不通,除出现循行部位症状外,也出现骨的症状,少阳经腧穴也治疗骨的病证,刺骨疗法少阳经腧穴也是常用刺骨的部位,尤其是足少阳经髓会悬钟和骨节处腧穴丘墟等。少阳主骨的原因如下:
1.骨与胆同气相求
骨为干,骨质坚硬刚性,胆主决断,亦刚性,其性相同,同气相求、相通,胆的经脉为足少阳经,循行体侧,尤其下肢,为常用刺骨部位,故称少阳主骨。全元起注云:“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是少阳之气所荣,故言主于骨。”
2.筋骨交织,联系广泛
肝胆主筋,足少阳经、足厥阴经与筋相对应,筋骨同为机体深部组织,交织在一起,联系广泛,所有骨与机体的联系、运动,都是靠筋维系的,所以民间有“打断骨头连着筋”之说,筋骨病变症状多同时出现,对于骨病的治疗,除刺骨外,刺筋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灵枢·经筋第十三》曰:“足少阳之筋……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3.足少阳经悬钟为髓会
足少阳经悬钟为八会穴之一,髓的会穴,是髓气汇聚之处,具有治疗髓之病证的作用,髓充养于骨,也治疗骨病,故足少阳经通过髓会悬钟可治疗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等骨的病证。
(四)足太阳经与骨
膀胱与肾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交、相连、相通,同属水共同为骨供应精血,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为骨之会,是骨之气汇聚之处,增生性膝关节炎、股骨头缺血坏死症等骨病,大杼穴处多有压痛等阳性反应,足太阳经经气异常,大杼处郁结,使人体产生骨骼疼痛等病证。如太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不足则发生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拘挛、腰痛、遗精等肾痹症状。《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曰:“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曰:“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椎旁膀胱经为调节脊柱后关节的部位,也是主要刺骨部位。
(五)任脉与骨
任脉为阴脉之海,总督诸阴经,与骨关系是通过任脉下部内藏元阴实现的,元阴为阴液的根本,而阴精充养骨髓,《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任脉还参与任督小周天的循环,共同维系着阴阳平衡,使肾精气运行、布散正常,主骨的功能正常,任脉之穴天突、膻中、鸠尾、曲骨为刺骨的常用部位。
五、骨与其他四体的关系
骨为五体之一,与其他四体紧密相连,生理密切配合、协调,相须为用,病理相互影响,产生病变。
(一)骨与筋
骨与筋位居五体深部,直接相邻、相连,骨又位于筋的里面,由筋包裹,即骨在筋的包裹之中,骨支撑筋,筋对骨的影响最直接、最大。
1.骨的血供源于筋
骨的血液供应通过筋,由筋进入骨内,其实供应骨的血管本身也是筋,筋正常,则骨血供正常,筋挛就会卡压血管,血脉使之瘀阻,血供受影响,则骨血供不足,如股骨头缺血坏死症就是血管阻塞引起的骨病。
2.筋束骨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筋有裹束、连缀骨的作用,把筋肉与骨、关节连为一体,当筋收缩和伸展时,骨与关节亦随之运动。
筋的收缩和伸展,是阴阳协调活动的表现,阳的一方收缩,阴的一方同时舒展,或阴的一方收缩时,同时阳的一方舒展,一阴一阳协调自然,关节活动自如,此为利关节。所以宗筋具有束骨和利关节的作用。
如果筋的舒缩异常,日久则会引起骨节的改变,如间隙变大、变小、变宽、变窄等,出现骨节功能改变的病证,如增生性膝关节炎等。《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3.筋骨同强同弱
肝藏血,肝主筋,肾藏精,肾主骨,肝肾同源,精血相互资生,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肾功能正常,精血充足,筋骨得养,则筋韧骨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失养,则筋骨共同痿软。
4.筋塑骨
筋可改变骨的强弱,筋正常强力牵拉的骨强健,异常强力牵拉的可使骨异常强健,如舞蹈演员的足部。筋牵拉力不足的骨发生废用性痿软、疏松。筋的病理性牵拉也可造成骨的病理结构改变,如骨质增生是筋长期牵拉的结果,筋牵拉的方向就是骨增生的方向,这也是骨质增生的主要原因,代偿性牵拉出现生理性增生,失代偿性牵拉出现病理性增生,即骨质增生症。
(二)骨与肉
骨与肉不直接相连,通过筋连结在一起,发挥运动等功能活动。
1.构成体壁,护卫机体
骨与肉是体壁的主要组织结构,骨为干、肉为墙,共同护卫着机体,免受外力损伤、外邪侵袭。《灵枢·经脉第十》曰:“骨为干……肉为墙。”
2.骨肉协调,完成运动
肌肉产生力,骨为力的杠杆、力臂,共同完成人体各种力的功能活动,功能活动的正常,需依赖骨形态、结构正常和肌肉舒缩正常。
3.异常牵拉,形态改变
人体力的失衡,肌肉的异常收缩,通过筋持久牵拉骨,使骨的形态改变,如大腿肌肉紧张的异常牵拉,日久可出现膝内翻、膝外翻畸形,腰部肌肉异常牵拉,日久可出现腰椎侧弯、变直等畸形,刺骨疗法治疗骨的同时,也可配合针刺肉筋,调节力异常改变,纠正牵拉力的有余、不足,使之恢复平衡。
(三)骨与脉
骨与脉的关系从骨与经脉关系可知,就整体而言,骨与经脉皆有联系,以督脉、任脉、足少阴经、足太阳经、足少阳经等关系密切,由经脉为其运输精血,生髓充骨,脏腑与骨的联系,也是通过经脉实现的。《灵枢·本脏第四十七》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就局部来说,局部经脉为其运输精血。经脉功能正常、运行通顺,则精血充足,骨骼强健。经脉虚弱、功能不足,则精血亏虚,骨失所养。经脉郁滞,精血痹阻,则骨痹疼痛。
脉为骨运输精血的通路,也是病邪传播的通路,病邪可从经络内传于骨。如络脉邪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出现骨的病证。《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曰:“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四)骨与皮
骨位于最里,皮位于最表,骨与皮相距较远,多没有直接相连,但肾其华在发,太阳主表,腠理、发可反映肾与骨的状况,《灵枢·本脏第四十七》曰:“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某些特殊部位,筋肉薄弱,甚至没有,皮与骨直接紧密相连,针刺过皮即是骨,如头部、脊柱棘突、骶中嵴、髂后上棘、髂前上下棘、尾骨、胸骨、曲骨、髌骨、肱骨内上髁等,各个骨节如骶髂、髋、膝、踝、跖、肩、肘、腕、胸锁、肩锁关节及周围骨突等,皮下就是骨骼,穿过皮即至骨,即可刺骨,这对于刺骨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部位是常用的刺骨部位,也是较好刺骨部位,同时避免了对筋肉脉等软组织的损伤,达到刺骨不伤筋肉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