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诊籍”的医学家——淳于意
病历是医务人员对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活动过程的记录;也是对采集到的资料加以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按规定的格式和要求书写的患者医疗健康档案。病历对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医院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病历记载是什么时候?创造病历记载的人又是谁呢?下面请跟随我来了解西汉著名医学家淳于意以及他创造“诊籍”的故事,这也是中国最早关于病历的故事。
淳于意,西汉临淄人,又称仓公或太仓公。司马迁非常推崇这位名医,认为他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可以比肩,在史记中将二人合并列传,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淳于意谦虚好学,活学善用。他家境贫寒,从小就看到很多穷人患病无钱医治,在痛苦中死去。他立志学医,刻苦钻研医书,想为人治病,但疗效不佳。为了提高医术,他来到淄川,拜名医公孙光为师,公孙光非常喜欢淳于意的谦虚好学,很器重他,就把自己的精方、妙方全部传授给他。淳于意进步很快,而公孙光也没有丝毫的保留,将全部的医术都传授于他。渐渐地,淳于意的医术已经超过了公孙光,但他并没有马上离开老师,而是和之前一样尽心侍奉老师,遇到问题时仍虚心讨教。有一天,公孙光对淳于意说:“我的才学有限,不能再指导你了,你应该去更加高明的医家那里去学习。我在临淄有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公乘阳庆,我把你介绍给他,你如此谦虚好学,他是肯定会收你为徒的。”后来淳于意又拜公乘阳庆为师。公乘阳庆对淳于意说:“抛开你学过的全部医书,这些都不正确。我有古代先辈医家传授的黄帝、扁鹊的诊脉书,以及观察面部颜色不同来诊病的方法,使你能预断患者的生死,决断疑难病症,判定能否医治,还有药剂理论的书籍,都非常精辟。我家中富足,只因我心里喜欢你,才想把自己收藏的秘方和书全教给你。”于是淳于意学习了公乘阳庆传授的《脉书》,又对脸色诊病术、听诊术、揆度阴阳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第二年,淳于意试着为人治病,虽有效,但还不精妙。到了第三年,终于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淳于意为使自己专志医术,辞去官职,不营家产,长期行医民间,对封建王侯却不肯趋承。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曾召他做宫廷医生,他都一一谢绝了。因常拒绝为朱门高第出诊行医,得罪了不少人,后来被齐国丞相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受肉刑。经受肉刑,不是在脸上刺字,就是割鼻或砍足,是一种极为痛苦的凌辱。其幼女淳于缇萦毅然随父西去京师,上书汉文帝,痛切陈述父亲廉平无罪,自己愿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文帝受到感动,宽免了淳于意,且废除了肉刑。
淳于意对于中医学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诊籍”,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病历记录。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汉文帝曾下诏询问淳于意所治病例的详细情况,淳于意也明确回答:“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并说明其原因,“所以别之者,臣意所受师方适成,师死,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意思是他所诊患者,均有病历记录,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我刚刚学成,师父就去世了,因此记明诊治的情形,预期决断生死的时间,来验证诊断结果与脉象的对应关系,因此到现在仍能够指导辨知各种疾病。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详细地记载了其中的25个病例,在这些诊籍中,淳于意所诊治的患者既有齐王、齐王太后、济北王等王公贵族,也有丞相、中尉、司马等官员,也有奶妈、侍女、奴仆,更有市井小民;他的诊籍里,有内科、儿科、妇科、消化、呼吸、内分泌和寄生虫病等多个方面的疾病,涉及风厥、气疝、热厥、龋齿、不乳、内寒、热病、肺伤等多个病名和病症;在诊断的过程中,主要使用四诊法,特别是通过诊脉就能探查病因,展现了淳于意精深的脉学修为;在治疗过程中,运用了方剂、针灸等治疗方法,记录了丸剂、汤剂等多种处方,还对其病程的发展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并且,淳于意在建立诊籍的时候是秉着客观的态度如实记录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明确记载,汉文帝问淳于意:“你给人诊治病症断定人的死生,能完全没有失误吗?”(“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淳于意如实回答:“往往也会出现差错,并不能完全没有失误。”(“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在他口述的25个诊籍中,也有治疗失败的病例,他并没有粉饰和掩盖,而是去思考原因,吸取教训。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也正是我们医务工作者需要学习的吗?
淳于意记录的这些病例,是我国系统记录病历的开端,并一直沿用至今。“诊籍”的建立,在总结临床实践工作和探索疾病规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医药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