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保留地,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活水源头,不断更新的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如勤劳、节俭、友善、诚信、和谐等是农民的精神原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农耕、封闭、凝固的特性,开始显示出多质、多元和开放的文化特点。在市场经济浪潮之下,追求物质富裕开始成为农村社会的强势话语,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却逐渐退隐而失去自身的价值与内在凝聚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和践行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农村文化传统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渗互动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实践养成的内生机制,阐述在多种文化冲突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在核心价值观践行及其确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根本路径。

一 辩证互动:价值观与文化传统

由于价值观自身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特征,不少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相关问题仍然认识不清和把握不准。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批专家学者、党员干部等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需要,在书斋中抽象而成,并逐渐推广到不同社会群体中,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的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契合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人性的关怀,但是究其根本,它绝不是专家学者们书斋中抽象的产物,也不是党员干部“自上而下”简单“灌输”的工具,从本质上来看,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自然养成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及其强大的凝聚力。

价值观与文化传统相辅相成、耦合互动。具体表现为:其一,价值观是文化传统的灵魂与核心。价值观,简言之,就是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价值观的这个定义强调了其主体性特征。但是,价值观绝不是人们纯主观的产物,相反,它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精神产物。从外在表现来看,价值观反映了人的认知情况,属于人的主观认知世界。因此,主观派文化学家认为,价值与外在的客观性无关,仅仅与主体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有关。显然,这种观点过于极端,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从严格意义上讲,价值观的确不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性概念,但从客观上讲,任何价值观都是人们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离开了外部世界,价值观也就失去了支点。其二,文化传统是价值观生成的重要沃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的思想、思维、价值观等与一切已死先辈们的传统是永远也分不开的,已死先辈们的传统,包括文化传统总是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所以,价值观的形成,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层面,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场域和传统精神。严格地说,任何价值观的形成,都不是平地盖高楼和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提升和转换,一方面自觉积淀历史和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主动结合现实社会实践,从而形成连接和聚合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二 内生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内生和原生性的。从价值观的自然属性来看,价值观的生成是一个自然过程,如果其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客观社会的要求不符,超越或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那么这种价值观是不会发展起来的。从价值观的社会属性来看,价值观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会有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产生。总的来说,价值观的内生和原生过程,实际上也是价值观生成的社会性、实践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过程。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成是外生或外在的东西,甚至有人简单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专家学者们专注于书斋提炼而出的,然后再通过行政力量或舆论力量“自上而下”“灌输”给老百姓的一套思想体系。这种观点完全违背了价值观的内生本质。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决不可能仅仅是外在的或外有力量的结果,相反,它主要是一种内生和原生的复杂过程。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遵循价值观形成的自身规律,发挥文化和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认同。

习近平曾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可以看到,在遵循价值观生成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要更好地培育、认同和践行价值观,我们就要把重心放在实践养成和社会生成上面,同时施以科学的方法,即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足功夫,这样才能真正地使价值观发挥作用。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范畴,价值观要真正地发挥作用,让人们普遍认同,离不开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场域,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只有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才能够更加地切合实际。人们从实践到认识、从再实践到再认识的这个过程是实践养成和社会生成的过程,也是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

三 路径选择: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其对策

当今中国农村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变革的剧烈变迁过程之中,中西之间、城乡之间、新旧之间乃至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必然在相互冲突和碰撞中,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嬗变而呈现出某种紊乱无序的状态,因此,如何将农村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相契合,寻找一条符合农村情况、切合农民心理、顺应价值规律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路径,促使农民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在农村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路径可以选择。如采取加强教育宣传、媒体渗透和制度规范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基层党建全过程,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等等。

但是,从价值观的内生机制来看,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联系农村文化传统和实际境遇,片面强调“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法律制度规范等“灌输”方式,而不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注重价值观在农村社会实践中的自然养成,其效果是不佳的。因而,我们必须破除文化传统仅仅是一种惰性力量的片面看法,从文化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契合互动的角度,探讨农村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路径,即“自下而上”的群众自我认同路径。

“自下而上”路径,简单地说,即从农村既有的文化传统出发,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内在文化心理认同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路径。具体包括:

其一,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融合。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我国农村社会拥有深厚的孝文化土壤和社会根基。以孝文化为例,“孝”虽然不直接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但是,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内在本质关联。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与孝是相通的。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在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孝文化与其密切相关。爱国与爱家是一致的,亲亲与友善是一体的。因此,撇开封建泡沫,肃清消极影响,传统孝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可以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的。近年来,湖北省孝感市将孝文化的文化精萃与民间文学艺术、民间建筑、社会风俗、家庭伦理、民间信仰、城市规划、农村文化生活等广泛融合,真正落细落小,彰显了孝文化的巨大文化魅力和文化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社会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其二,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在实践养成中促进价值观内化。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形成都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内生的或原生的过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价值观生成的客观规律。农民价值观的养成,离不开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在农村多元文化环境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深入人心,必须将其融入乡风、乡俗、乡规,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例如,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市用唱山歌、听山歌和举办山歌大赛的方式,“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漫画)”河北省邯郸市用农民漫画赛展的形式,湖北省孝感市利用孝文化资源开展“知孝、行孝、扬孝”活动,湖北省荆州市以整治“人情风”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等等,传承弘扬了优秀文化传统,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其三,促进农村多元价值观的协商对话与价值认同。当前农村社会呈现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等多种文化竞生的复杂文化景观。而且,农村社会存在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因而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农村多种文化形态、文化价值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相反它们是相互联系和共生的。这样,农村社会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就形成了相互冲突和相互矛盾、相互交汇、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的现实运动景况。要实现农村多元价值观之间协商对话,离不开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以汇聚农民群体的力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总体来看,本书力图以农村文化传统为切入点,针对当前农村“自上而下”简单“灌输”的局限,就如何发挥文化传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增强广大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从而更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具体和深入的探讨。把握文化以及价值观自身规律,特别是通过挖掘铭刻在农民记忆深处的农村文化传统,将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重建农民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有利于深化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克服当前研究中流于一般议论、耽于抽象空论的弊病。本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将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农村进行周密细致的田野调研,一方面厘清农民价值观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发掘农村优秀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摸清当前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和突出问题,勇于触及深层次问题乃至敏感问题,不讲套语,不贴标签,敢于创新,切实为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有效的决策指导,真正为农村文化繁荣和农民价值观提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