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
(一)形成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大体经过了萌芽、形成和成熟三个发展时期,并且其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1.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简单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城乡发展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但是还没有对城乡关系和城乡融合发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时,正逢普鲁士政府尝试采取各种方式恢复贵族的特权,因此普鲁士政府想要改变当时已经建立起来的城乡发展以及城市和农村平等的权利制度,立刻就遭到了进步人士的强烈反对。马克思就在担任主编期间,通过大量地发表抨击文章,揭露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独裁的本质,提出要继续维护城乡平等的制度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由此看出,这一时期马克思已经开始关注城乡关系的平等和融合发展。
恩格斯还亲自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与基层劳动工人一起生活,来调研工人阶级的基本生活工作状况,拥有了一手资料。随后,恩格斯写了《英国状况》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直接指明了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的本性,并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剥削只会加强,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且不可调和的,城乡关系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城乡对立的局面也越来越明显。他指出,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间的分离与对立已经很严重了。他写道:“在那里,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离、工业区和农业区之间的分离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现在只是发生一些缓慢的变化。”由此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时期都高度的关注城乡关系问题,都极力倡导城乡平等的权利,这为他们继续阐明城乡关系的实质奠定了基础,也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萌芽。
2.形成时期
在形成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借鉴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其所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里,就明确提出了“城乡对立”和“城乡融合”等概念,阐释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以及城乡关系对立产生的根源,提出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消除城乡之间的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正式形成。
第一,对城乡关系的概念进行首次明确表述。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阐述了城市与农村的概念,同时又阐明了城乡关系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关系。1847年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划清了无产阶级的思想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界限,极力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并在这一部著作中正式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马克思指出,“如果把事物归结为蒲鲁东先生的范畴,那未免把这些事物看得太简单了。历史的进程并非是那样绝对的。德国为了实现城乡分离这第一次大分工,整整用了三个世纪。”[8]
第二,对城乡对立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阐述了社会分工是城乡对立的根源。社会分工造成农业与工业相互分离,从而导致城乡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9]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深入分析了城乡对立的原因,还明确提出了破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基本途径。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制度框架下,生产资料由资本家私人占有,必然出现资本家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剥削和压榨工人的现象,从而导致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因此,要想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就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私有制。
3.成熟时期
在成熟时期,马克思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深刻地分析了城乡对立的原因,并详细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城乡对立发展对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影响,同时也阐释了人口相对过剩与城乡对立的关系。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各种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而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制度不够健全,因而造成了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变少,农民手里的土地闲置下来,变成了资本家的工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持下,资本家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利用起来,就出现了人口相对过剩。恩格斯则重点强调了教育和科技对推动“城乡融合”的作用,认为只有实行“城乡融合”,才能解决各种污染,进而保障人们的生活。恩格斯认为解决城乡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城乡融合”。
(二)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著作中,并没有专门的系统阐释,但是也深刻地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城乡发展状况,并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预见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1.城乡分离与对立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这种状况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动消失,也不会是社会发展的惯有态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消失。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劳动分工的出现。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不高,城市与乡村没有界限,人类生存条件都相对较差。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劳动成产率的提高以及农业生产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工商业与城市就慢慢出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10],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形成城市的根本原因,随着城市的出现自然产生了城乡对立。并且存在从事劳动和经营范围上的差别,城市主要从事工商业经营,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分工上的不同也造成了城乡发展的差别乃至对立。城市工商业集中社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发展较为迅速,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在这种差距的驱使下,二者发展的差距就越来越大,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的文化发展也同城市产生了较大的差距,矛盾冲突日益尖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11],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是城乡对立的直接原因,也是这种对立不断发展的土壤。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进行分析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他们认为必须消除私有制,才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资本主义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也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但是城市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单靠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解决的,而且还让这种差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突出。正如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所言:“资本主义社会不能消灭这种对立,相反,它必然使这种对立日益尖锐化”[12]。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最大限度的剥削工人,以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并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极力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方式,生产和资本的日益集中于城市,造成了农村发展的日益落后,农村发展处于劣势地位,城乡发展差距愈演愈烈。
2.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影响
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城乡发展体现出由同一走向分离,最终走向对立的趋势,这种分离和对立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后果。城乡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口聚集方式,城乡的对立发展必然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平衡因素,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城乡的融合发展。
城乡对立不仅使得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也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立即使农村居民陷于数千年的愚昧状况,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专门手艺的奴役。”[13]。第一,城乡对立是农村落后和农民贫苦的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城市的发展,资本家也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要谋取更大的利益,因此他们开始对农村的生产资料和农民的劳动力进行剥削和压榨,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成为了城市工商业发展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平等的交易,农村的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占有,农民收入极其低下并且很不稳定。失去土地的农民开始放弃农村的生活,来到城市成为雇佣劳动工人,继续被压榨剩余价值,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对立越来越明显,农民生活越来越艰难。第二,城市发展的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差距日益增大,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城市的承载能力不堪重负,城市有限的生产资源也不能够满足如此多人口的生活需求,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得城市的基本保障水平降低,特别是雇佣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降低,只能集中生活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拥挤混乱、垃圾成片,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为城市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等带来了恶劣的影响。第三,城乡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必定使得工商业的发展优于农业,城市成了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居于主导地位,乡村越来越成为城市的从属,被城市所剥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14],城乡之间由于发展状况和分工相异,差距也愈加明显。
3.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曾经在《哲学的贫困》中说道:“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15]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城乡关系的深刻分析,认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乡融合。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农业,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如果没有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人类社会就难以生存下去。城乡的对立发展使得农村在生产条件、劳动力以及科技等方面与城市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农民的封建思想和愚昧状态还广泛存在,这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事业的发展。只有使城乡对立的局面得以消除,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形成城市支持农村的态势,增强市民和农民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大大提高农村的生产率,把工业和农业相结合,城市与乡村相融合,增强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此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只有城乡融合“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在其中受煎熬的那种与世隔绝的和愚昧无知的状态中挣脱出来。”[16]
城乡的分离对立发展不仅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对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灾难。城市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增长自然会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并且会给城市的承载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大量垃圾的产生、土地的破坏、疾病的传播等问题也日渐凸显,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恩格斯指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需要,同样也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被用做植物的肥料。”[17]因此,必须实现城乡融合,使得城市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垃圾循环再利用,运用到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地方,减少城市发展的环境压力。
4.城乡融合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分析了城乡对立的根源、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展望了城乡融合的愿景,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关系到社会经济实业发展的各方各面,因而消除城乡对立也是需要社会多方面参与和努力来实现。
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城乡对立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够高的结果。工商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相对集中在城市,因此这也造成了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对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城乡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而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能够满足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促进工业农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达到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农民的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日渐繁荣,随之会对封建落后愚昧的思想产生冲击,在精神层面等上层建筑上产生影响,也能够促使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同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使农村经济得到改善,工业与农业摆脱了相互离异的趋势,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实现工农业互相合作,在此基础上满足城市与乡村的发展需求,城市对农村的生产资料的剥削以及劳动力的压榨也会相应减少,城市与农村都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优势,对立发展的局面会得到显著改善,最终会实现融合发展。由此可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也为城乡精神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其次,要消灭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城乡对立发展以及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掌握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家利用自己手里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进行剥削和压榨,工人劳动者的生活越来越贫苦,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落后。所以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废除私有制,通过建立公有制,“使城市和乡村彼此发挥最大的功能,共同促进未来社会发展。”[18]
再次,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在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合作发展、良性互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工业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也为科学技术工作人员的深入发展带来重要契机。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工业的发展水平,也能够是高度发展的工业更好的实现对农业发展的高度合作,城乡关系也会因此得到改善,正如恩格斯在给伯恩施坦的回信中所言:“这一发现使工业彻底摆脱几乎所有的地方条件的限制,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说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必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19]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最后,将城乡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意义重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颁布法律能够从宏观上对城乡之间进行调节,这对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们认为国家应当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给予经济、财力帮助,因为农业生产不仅依靠自然条件,也依靠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水利、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完善,都能够推动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此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