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老年人与城镇老年人或其他年龄段的劳动群体相比更加贫困和脆弱。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逐步实行并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此后,新农保试点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截至2019年9 月底,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2.99亿人,已覆盖超过93.1%的人口。[1] 新农保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农村减贫并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保政策作为我国新时期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对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乃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社会经济政策,新农保保障能力本身也可能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即新农保本身也存在风险。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一样,政府承担支付兜底责任,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将造成公共财政支出的增加,损害公共利益,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新农保风险识别和防范问题的系统研究。何晖博士以其敏锐的学术嗅觉,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一重要学术问题,并对该问题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其扎实的研究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也因此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资助。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其专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为该领域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该书主要内容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系统分析了新农保的风险形成过程,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农保风险管理的期望临界值理论,明确并部分量化了新农保风险管理的期望值。其次,系统分析了新农保的制度内生风险、制度外生风险和外部效应风险,并对以上风险进行了精准识别和科学评估,较好地拓展了新农保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最后,提出了系统科学、具有较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农保风险防范策略,为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风险防范与制度完善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围绕以上内容,作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理论、内容、方法上,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创新成果。

开展此项研究充分体现了何晖博士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坚强的学术睿智。一方面,新农保风险的识别、评估及防范是一个技术要求高、综合性强的研究方向。诸多风险因素中,有的因素能量化,有的因素难以甚至不能量化,在风险评估和度量时既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在新农保的风险管理上既需要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投资学、保险学等学科的知识基础,又需要数理统计、精算、计算机等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对新农保的风险清单、关键性风险识别及风险因素生成传导机制的研究,需要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和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掌握大量经验材料和有效数据。何晖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陕西、山东、海南、北京、重庆等省份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取了大量关于新农保风险识别和防范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他们多数寒暑假都是在调研中度过,其间辛苦,冷暖自知。

该书是何晖博士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贡献了智慧,填补了短板,同时也期待从风险治理的全流程,对城乡居保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何晖博士是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09级博士毕业生,在读期间表现优异。毕业后,一直从事社会保障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她推动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赤子之心可表,坚持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恒心可敬。故而在此作序以勉励之。

邓大松

2020年4月6日于武汉大学


[1]http://www.xinhuanet.com//2019-10/21/c_1125132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