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遮面式
红楼世界中另一位女主角薛宝钗的出场,与上述诸人都不同,宝钗出场分为假出场和真出场。假出场是紧接黛玉出场后的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写薛蟠为英莲纵奴打死冯渊的“葫芦案”,这节故事是薛蟠的出场,以案写人,薛大呆子的风采,读者已初步领教。宝钗的出场夹在薛蟠的出场中,平淡无奇:“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之后,宝钗随母兄来到都中荣国府,一直处于“隐身”的状态,甚至没有一句台词,也未彰显其独特之处。“忽家人传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正在门外下车。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媳妇女儿人等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来。”接进来后,老姊妹叙旧谈心,又见贾母,薛蟠又见贾政,贾琏又引着他见了贾赦、贾珍等,忙忙乱乱,全然未提宝钗,更未提她与宝玉、黛玉等人的见面情形。只是在下一段搬入梨香院后,才用直叙法写她“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或看书着棋,或做针黹,到也十分乐业”。依然不写她容貌性情等,倒是继续写薛蟠的出场,与贾家子侄沆瀣一气,“引诱的薛蟠比当日还坏了一倍”。此回中,宝钗的出场是“琵琶遮面”式的假出场,是顺带在薛蟠出场中的副出场。
宝钗的“真出场”要分三次。第一次是第五回,用的对比烘托法,“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之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将宝钗性情为人对比黛玉,侧写她的简略形象,但依然云雾缥缈。
第二次真出场直接到了第七回,周瑞家的来到梨香院找王夫人回刘姥姥的事情,顺便问候了宝钗。宝钗在书中第一次有了大篇幅的对白,说自己从小的怪病,说冷香丸的炮制法。再用薛姨妈的话“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来侧面点染性情,至此,宝钗形象才渐渐生动起来。
宝钗第三次的真出场在第八回,也是出场的完成。宝玉往梨香院看望生病的宝钗,先和薛姨妈亲热客套,进了里间屋,才带领读者第一次细看宝钗服饰与容貌:“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来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写宝钗的衣着长相,与写凤姐、宝玉之璀璨夺目全然不同,素雅中不失富贵,寡淡里也有颜色,十分贴合宝钗性情——再联想大观园建成后,贾母带众人去蘅芜苑游览,极表宝钗性情之素淡。此处,曹公还加了四句短评:“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进一步点明宝钗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性情特点。
等宝玉(读者)看完宝钗,宝钗又带着读者反观宝玉,写了他当时的穿着,着重写了“系着五色蝴蝶銮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金玉良缘之大戏,此时帷幕轻启,锣鼓暗响。曹公借宝钗之眼,完成那块“宝玉”的最终登场,介绍上面的铭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又接着写宝钗的金璎珞,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至此,宝钗的出场才终于完成。
精彩的人物出场,一定是与人物性格息息相关的,在出场的细节中,蕴含人物的种种信息。更高妙的是曹雪芹这般,不仅蕴含了人物的身份信息,还蕴含了其命运信息,蕴含了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