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几年前参加了少儿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和考证后,我明白了,新时代培育宝宝是大有学问的,仅凭直觉和经验是不够的。在当了奶奶之后,又学了关于如何更好地“祖育孙”的知识,有了一些摸索,有了一些体会。由此,萌发了要写一本书的愿望,与面临同样挑战的祖辈们分享。
上海的《新民晚报》曾刊登过一项关于“祖育孙”的调查。调查发现,祖辈参与0~3岁孙辈抚养的,占84.6%,然而,大约有70%对结果并不满意。为什么需求这么高的隔代教养,效果却不尽人意呢?
因为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在如何养育日新月异的宝宝这件家庭教育第一要事上,发展了很多新理论、新方法,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新挑战。
在抚养孙辈0~1岁阶段,好多问题我们在做父母时,没有想过。比如:
宝宝睡觉“狗一阵,猫一阵”,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宝宝不爱爬爬,直接学走路,是不是成长得更快呢?
宝宝的感统能力,是顺其自然发展,还是需要从小训练呢?
宝宝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还是不哭不抱、哭了才抱呢?
宝宝吃手、吃脚、吃一切手中之物,要阻止吗?
宝宝吃饭时扔食物,玩耍时扔玩具,拿什么扔什么,要做规矩吗?
那么,为什么这本书要专门聚焦0~1岁这个时期呢?我们先看一下专家是怎么说的。
美国著名的育儿专家“亲密育儿法”创始人威廉—西尔斯曾经问过一个问题:
孩子出生后哪个阶段的发展对其成功的影响最大?他给出的五个选项如下:
A. 出生后的第一年 B. 学龄前 C. 5~10岁 D. 青春期 E. 以上所有。
奶奶会选哪个答案呢?也许会说,每个阶段都很重要,这没错。然而,西尔斯教授给出的答案是A,即出生后的第一年。为什么呢?
科学研究发现,0~1岁是宝宝大脑发育最关键的一年。宝宝的大脑出生时重350~400克,满一岁时达到了700~800克,是成人大脑重量的60%左右。也就是说,0~1岁是宝宝一生中大脑发展的飞速期。如果宝宝大脑在这段关键时期得不到适宜和足够的刺激,错过了最佳发育期,对宝宝的影响有多大呢?
先看一个实验:科学家把刚生下来的同一窝小白鼠分成A、B两组,A组的小白鼠住在有吃有玩、有声有光有刺激的环境中;B组的小白鼠住在只有吃、没有玩、没有声光、没有刺激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解剖它们的大脑,发现A组小白鼠的大脑分量重、体积大,决定大脑质量的神经元和突触也非常多,而B组小白鼠的大脑分量轻、体积小,呈萎缩状态,神经元几乎不长。
这个实验说明,动物大脑的发育,除了需要营养之外,还需要丰富多样的环境刺激。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宝宝而言,外部环境刺激对于大脑神经的发育就更重要了。宝宝大脑得到的外部刺激越丰富、越及时,抚养者给宝宝提供的体验与学习的机会越多,宝宝大脑神经元联结形成的突触就越多,决定宝宝未来思维能力的神经生理基础就越扎实。
再看一个例子:意大利的一个宝宝托蒂,有一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奇怪眼睛。这只眼睛看上去正常,但却什么也看不见。事后调查发现,在托蒂刚出生时,这只眼睛因轻度感染,被绷带缠了一个多星期,取下绷带后,眼睛失明了。
为什么对成年人来说很普通的眼疾治疗方法,却会使刚刚出生的托蒂一只眼睛致残,终生失明呢?因为,新生儿托蒂的眼睛,错过了大脑视觉神经发展的敏感期。视觉敏感期是宝宝出现的最初敏感期,在这个阶段,托蒂感染的眼睛被蒙上绷带,脑部没有了对称的光信号刺激,其结果就是这只眼睛永久性的失明。
在宝宝0~1岁的成长过程中,有好几个决定宝宝养育质量的敏感期。如果大脑各功能区域的神经,在其发育的敏感期中,缺少或失去了外界环境的“对称刺激”,这部分神经就没有办法发育好。这些关键期一旦错过,在宝宝后期的成长过程中的努力,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无法弥补,大脑永远也无法回到婴幼儿期的可塑性。
更重要的是,0~1岁是宝宝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构建期。这个时期的抚养环境和抚养人如何,不但影响宝宝大脑发育的神经生理基础,而且会“雕刻”“塑造”宝宝的心理倾向和性格特质。在这期间,有没有给予宝宝丰富而及时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感统刺激体验,有没有激活宝宝充分的好奇心和潜能,有没有给与宝宝足够的关爱和回应的心理滋养,决定了宝宝未来的人生发展。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初中生的抑郁检出率为30%,高中生接近40%,说触目惊心不为过。英国著名婴儿心理学专家蘇·格哈德说,孩子的个性是他们婴幼期的经历和感受所塑造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婴儿阶段的情感环境找到原因。所以,帮助子女一起养育一个健康快乐的宝宝,比什么都重要。
本书包括了:
隔代抚养的利与弊以及如何扬长避短;
运用专家的理论观点与奶奶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新时代育儿需要学习的四个新理念;
宝宝每个月的五大发展:感统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会发展,每个发展期的生长发育概况和自测标准参考(包括自理能力参考),以及与培养这些发展能力相关的100多个小游戏;
奶奶在抚养宝宝中可能会感到困惑的12个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