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韩非其人其书
就客观地位而言,韩非是韩国的王室贵族,但是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就个人主体而言,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但是著书立说却是文情并茂,义理深刻,鞭辟入里,完全契合当时的时代与政治需求。这也难怪秦始皇读了韩非的书大为赞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诚可谓韩非之知音也。但是,也正因为韩非如此地被欣赏、肯定,而造成了李斯的不安。于是李斯以韩非毕竟为韩国人,终必将以韩国为优先考虑为由,劝请秦始皇斩草除根,以免后患,而将韩非毒死在云阳的狱中,结束了韩非忧患的一生。这正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血泪例证之一了。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天才正因为其为大才,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与价值,也就会不自觉地自我膨胀,进而造成自己生命的限制与封闭。有关朋友论学,在历史上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庄子与惠施的相知与互动了。“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虽然欣赏惠施之才美,但对惠施的自以为是而感到惋惜。惠施曾担心庄子取代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也曾反驳庄子对于“鱼之乐”的肯定,但是庄子都以智慧的语言加以化解。因此,两人虽有理论与价值观念的差异,但毕竟还能相安论学。但是李斯与韩非则是卷在现实政治的漩涡之中,攸关生死利害之际,也就很难保有庄子与惠施的相知与情谊了。
再看看韩国,韩国地不足千里,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而又介于大国之间。西有强秦,东有齐国,北与魏为邻,南与楚相望,无论是秦有事于六国,或六国有事于秦,韩国都在夹缝之中,进退两难,处境危殆。韩非深刻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因此,无论是连横还是合纵,其实都是一柄双刃剑,唯有国富兵强,以真正的实力为基础,才能保障韩国自身的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的理由,韩非以“法术之士”自居,所谓“法术之士”,是法家思想中一种非常特别的自我定位:“知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也就是说,身为法术之士,我们一定要有未来观与远见,以及对现实事物的充分掌握,如此才能破除个人的私心,以保障国家公共的利益。同时,有了远见与明察,更要能够有执行力,因此,一定要有坚强而勇毅的精神,以刚直的行动排除种种的不法行为,这就是法术之士的自我定位。当然,这样的定位肯定会与既有的利益团体产生冲突,因此,法术之士虽然勠力为公,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受到种种的压迫甚至杀戮,商鞅与韩非都是血淋淋的例子。即使如此,韩非依然坚持他的理想,不因个人安危得失而妥协,这就是韩非值得我们肯定与敬佩的地方。我一直认为韩非是寂寞的,太多人都只是以法家来看待韩非,却没有深层认识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与政治家。
了解了韩非其人,也让我们来了解《韩非子》其书。
就《韩非子》的版本而言,近代中国各家校释《韩非子》,始于光绪二十二年出版之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而后在1940年有陈启天先生的《韩非子校释》,1963年有陈奇猷先生的《韩非子集释》。王先慎与陈奇猷的版本,仍然是以古本的篇次加以注解,而陈启天的《韩非子校释》则是根据《韩非子》中篇章的重要性与可信度排列其先后次序,这里就兼顾了考据与内容方面的次序。因此,各位读者可以先以陈启天的《韩非子校释》,作为《韩非子》原典的基本依据。
至于《韩非子》的内容可大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有关法家的思想理论部分,例如《显学》《五蠹》《难势》《定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篇章。第二类是韩非对于政治与历史案例的收集、解析与建议,例如《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以及《内储说》《外储说》《说林》等篇章,都是为提供领导者施政的具体参考而作,具有强烈的故事性与说服力。第三类则是关于道家思想的掌握与应用,例如《解老》《喻老》是直接对于《老子》一书的理论说明与案例解析。此外《主道》《扬权》《大体》《观行》等篇,也都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政治智慧。第四类就是韩非对现实政治的响应与作为,例如《初见秦》《存韩》都是这类作品。面对如此丰富而精彩的作品,各位读者是否也像我一样,有着一股莫名的兴奋与感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