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观
考纲再现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考点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考点详解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教育观
教育观就是人们针对教育的态度与做法。教育观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密切相关。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注重人各方面的水平的实际发展。
素质既包括先天的生理素质,又包括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面向人的整体,突出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素质教育贯穿于各阶段教育中,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的发展,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全民性,又体现了教育的有效性。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全体学生共同的目标必然会因学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矛盾的解决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层次性的把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空间中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我国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这两种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各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个性迥异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作为综合国力竞争基础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区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
创新教育不仅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调查、探索,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富有开拓性的工作,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智慧潜能,激活课堂教学。另外,要转变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氛围。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依法保障学生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特征)
(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让受教育者拥有“基础学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教育价值多元:尊重个体的需要和个性,寻求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5)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7)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8)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
例题精讲
单选题
1.素质教育是以( )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 )。
A.提高教育质量
B.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C.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良师点拨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掌握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考生要结合实际教育教学来记忆,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依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工作。
扩展阅读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全面推进
一、素质教育思潮与实践背景
(1)素质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于1999年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2006年,素质教育的内容进入《义务教育法》,自此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
(2)应试教育的弊端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显现,因此催生了素质教育。
(3)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4)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联合国提出教育新概念——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关心”。
二、价值导向与初步试验阶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的思潮和教育价值逐步成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要求。
三、学校较大范围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阶段
(1)各类各级学校较大范围实施素质教育改革。
(2)人们接受了现代素质教育价值观。
(3)国家希望通过素质教育改革,找到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四、全面推进阶段
(1)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2)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3)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2001年秋,新课程在38个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启动。
(5)2006年6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表明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
(6)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考点2: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考点详解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五个方面: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要渗透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构建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五育并举)。
以往的教材,教学内容过多地考虑了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忽视了科学与人、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应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教育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第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教育观念应该包括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和整体改革的方法观。整体观即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质量观,指面向全部学生的素质教育;方法观即方法论,整体改革的方法观要求教师以正确的整体思维观与正确的整体行为观,处理改革的“一与多”的关系、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二,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师德对实施整体改革、实施对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开拓意识和创造精神,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有高度的敬业、爱岗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身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
第三,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
素质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应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有知识掌握与传授模式、技能形成与训练模式、能力获得与培养模式、行为规范的认同与示范模式、态度改变与教化模式等。
宏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有学习—教授模式、发现—指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
例题精讲
单选题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包括( )。
A.有高尚的思想道德
B.有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
C.有开阔的胸襟和创新精神
D.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良师点拨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掌握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考生要结合实际教育教学来记忆,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依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工作。
考点3: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分析、评判教育现象
考点详解
一、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改革
(一)转变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首提“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调整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课为必修课。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三是要将评价看作一个系统,实行多元评价(目标、方法)。
新型评价观——“发展性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评价促发展。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话语”、一种“教育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如下:
(1)指导思想不同:全面素质Vs.片面追求升学率。
(2)教育目的不同:全人教育Vs.考试能力强。
(3)教育方法不同:主动学习、探究、合作Vs.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竞争。
(4)评价方式不同:发展性评价Vs.单一的终结性评价。
此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课程结构、师生关系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
三、素质教育的相关命题
(1)素质教育会降低教育质量吗?不会。实施素质教育同时需要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2)素质教育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吗?兼顾。课堂学习的知识还是很重要的。
(3)素质教育否定考试吗?实施素质教育也要考试,但考试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
(4)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题精讲
材料分析
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一天,一位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主题是“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老师安排学生去校园里甚至校外的大自然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并做好记录。走出课堂的学生显得很兴奋。不久,一位学生跑过来说:“老师,我捉到一只蚂蚱。”其他学生也围过来看。突然,一位学生说:“这是只公的。”围观的学生哄堂大笑。老师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观察的,公蚂蚱有劲儿,跳得高。”这位学生自信地说。这是学生最直接的推理,确实难能可贵!老师及时表扬道:“你真是一个小生物学家,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希望你能认真研究一番。”学生认真地点点头。就在这时,一位学生跑过来告状:“××同学把蚂蚱踩死了。”老师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他走过去,几位学生正在责备那位同学。老师说:“蚂蚱也是一个生命体,我们应该爱护每一个生命。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是无意踩死的。我们不如挖一个坑,把蚂蚱安葬了吧!”于是,在学校的草地上,举行了一个特殊的“葬礼”。
试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1)该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材料中的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这正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2)该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素质教育的学生观即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主体,能够主动发展;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把学生作为有差异、有个性的人。该老师做到了以上几点,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做一个整体的人来看待的学生观;当学生给出解答时,该老师及时表扬学生,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可见老师把学生当做有发展潜力的人;当有学生踩死蚂蚱的时候,该老师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建议学生为蚂蚱举行“葬礼”,进而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可贵。
(3)该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师观。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还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以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角色的性质就在于帮助学生成长。材料中的这位老师的角色正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他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启发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
良师点拨
这部分的知识点以理解为主,不需要全部识记,但是需要学会应用。
考点4:我国小学素质教育
考点详解
一、我国小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层面
1.对素质教育的理念理解偏差
由于对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完整的认识,对它的相关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于是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偏差,使一些人走向一个极端,将能力完全等同于素质,把素质教育看作某种单一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刚开始实施的几年里,各种学校里的特长班和特长生层出不穷,而学生真正的全面素质并没有得到提升。
2.落后的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工作者的传统观念仍未真正转变。很多学校依然以教师为中心,将成绩作为考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将升学率视为最重要的学生素质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导致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等现象依然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实践层面
1.实施素质教育片面化,加重了学生负担
素质教育应该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而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时出现了在错误理念指导下的错位教育,其以偏概全,以课外活动和所谓的“办学特色”取代素质教育,简单地将素质教育等同于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增设各种各样的社团和兴趣班;在素质教育课程体制方面,为了改革而改革,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做加法。这些做法非但没有达到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使学生陷入应该学习的知识学不到、其他方面又发展不好的尴尬局面。
2.素质教育在实施中存在多方面阻碍
由于受追求“名校”、追求办学成绩、追求先进评比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小升初择校压力等现实问题,推行素质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在目前升学体制没有多大改变,尤其是高考的指挥棒还在继续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很难杜绝一些学校“一手抓素质教育,另一手抓应试教育”的现象,抓素质教育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抓应试教育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增加学校的影响力。
二、解决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的重点在于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该教育观的核心是人才观。在人才的素质构成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因此,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全面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注重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的实施,尤其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和实践,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和认同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去落实。我国正在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当前,我国教师队伍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学校之间教师编制不平衡。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相协调,建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现在教师资格考试的改革,其实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完善机制,加强课程体制改革
首先,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估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建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提高人才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这些抽象的表述如何变成可以评估的标准,是当前工作的要点。同时,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转变为“育人为本”。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效果最终应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而不能片面地以升学率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应当使每位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
其次,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课程更具可选择性,更能针对地区和学生的差异性,推广终身教育体系,使得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及社会公民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四)重视沟通,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重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社会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不仅能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推动社会教育观的转变,而且能使学校迅速地吸收社会对育人的要求,及时调整教育措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者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态度来看待素质教育,而应该具有长远眼光,正确对待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密切关注素质教育进展情况,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政府、社会各界也要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使得素质教育不断完善。
例题精讲
单选题
1.下列有关素质教育的认识,正确的选项为( )。
A.学生是各种知识的容器
B.能力就是素质
C.重智轻德
D.充分发挥学生潜力
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的,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克服这种消极现象的是( )。
A.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B.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C.加速开展素质教育,废止考试制度
D.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良师点拨
“我国小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知识点多为选择题;“解决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知识点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在回答材料分析题时可能用得上。一般来说,这个知识点考选择题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