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36记:教育综合高分笔记(教师招聘考试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产生反作用。

一、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又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如果教育跟不上生产力发展要求,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教育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人力、财力,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的知识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会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制约。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这样,教育在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有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是一样,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

理解: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而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力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因而教育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理解: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1)科学包含在生产力中,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2)通过教育使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得以继承和发扬,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使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进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中,前者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

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又称教育超前发展或教育先行,是指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超前投入,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而教育也对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主要体现在政治对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受教育权以及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上。

(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宗旨和目的。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发展。

(2)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受教育权。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4)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为了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

由此可见,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认同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政治习惯与能力的过程。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此外还要认识到,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作用有两个不同的结果。当教育反映先进阶级的利益时,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教育反映落后阶级的利益时,教育就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当教育服务于某阶级时,就对某阶级的政治具有巩固、促进和维护作用,同时对对立阶级起到阻碍、削弱、瓦解的作用。

三、教育与科技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它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

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能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第七记:选择传承融创新(选创融传)

教育与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的结构。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与教育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变化与发展的一面。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一)学校文化

1.界定

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的意义,也有可能妨碍教育目的的达成;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学校文化的特性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校风一旦形成,往往会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二)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产物。它一方面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受教师引导及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的价值观念。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往往是在学生的日常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通过学生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同时,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这种文化。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学生文化的类型多种多样,可能会因为种族、民族等特征,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也可能会因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形成独特的社会阶层文化;性别、年龄等的差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与学校文化之间具有互补性。从学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上来讲,年龄文化、性别文化、同伴文化等,也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纠结在一起互为补充的。

五、教育与人口

人口是社会生态的基础,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教育的个体功能要转化成政治、经济功能,首先要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来实现。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

(2)人口的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3)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4)人口的流动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对人口的功能

(1)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2)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3)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有助于人口迁移。

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同时教育也能够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这就是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的表现。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而不是其他任何一种社会活动。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它包括: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这是从根源上和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的,是从主导方面来讲的。但在一定阶段,教育发展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会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