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传世家语:劝学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知学

为什么要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说》

字斟句酌

① 知道:懂得道理。② 常德:指固有的特性。常,不变的、固定的。③ 迁:变化。④ 念:思考。⑤ 《诲学说》:是欧阳修为教导二儿子欧阳奕而写的家书,也是一则流传千古的家训。诲,教导;说,此处指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古文今译

如果玉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而玉作为一种东西,有其不变的固有特性,即使不雕琢成器物,也仍然无损于它作为玉的本性。人的本性呢,则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人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变成品行卑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深思吗?

以古论今

父母和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可是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呢?欧阳修这篇《诲学说》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欧阳修以“玉”喻“人”,运用类比手法,告诉我们:人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如果人不学习,就会失去高尚品德,而变成品行卑劣的小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懂得人生道理,才能成为有德有才的“君子”。这段话是劝诫我们努力学习的金玉良言,值得我们深思。

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一生忠正廉洁、刚直不阿,去世后被朝廷赐谥号为“文忠”

欧阳修是一代文坛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趣读故事

欧阳修传承家风

欧阳修之所以有很大的成就,与幼年时母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母亲就用荻草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这就是流传后世的“画荻教子”的故事。欧阳修长大后,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附近的读书人家里去借书来读,有时还会抄写下来。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欧阳修刻苦努力,后来做官做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即便晚年辞去了官职,仍“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欧阳修《六一居士传》),他读书学习的习惯一直未变。

欧阳修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也传承了优良的家风,他希望儿子也能努力读书,于是写下《诲学说》,教诲儿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懂得人生道理,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头脑风暴

想一想,为什么人不学习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有这样的人吗?

作为将来担当强国大任的新时代少年,学了这一章,你明白为何要学习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