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立规矩,孩子不叛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为什么叛逆——孩子不听话,往往都是爸妈做错了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越打、越骂、越生气,孩子越抗逆。

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不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

为什么,他如此叛逆

“唉,这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了?”

“现在的孩子没法管了!”

这是许多父母经常发出的感叹。是的,孩子的叛逆让人头疼。家长们总是很诧异,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吃饱喝足就皆大欢喜,孩子越大,满足得越多,要求也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只要稍微不如意,他们就跟父母对着干,无论怎样教育,都毫无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孩子的叛逆心理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也不是孩子越大就越不听话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孩子的叛逆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渴望独立的信号。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对父母的话“唯言是听”,而是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相应的判断。这时候,如果做父母的不懂得及时沟通、及时了解,仍然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就很容易使孩子听不进去大人的教导,也很容易使孩子滋生逆反心理,从而使矛盾不断升级,变成和父母对着干了。

徐靖刚满17岁,正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三。为了使徐靖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有一个锦绣前程,父母给他找来了三位辅导老师,分别对徐靖的“语数外”进行课外辅导。谁知,徐靖根本不听话,每当辅导老师登门授课时,他就对辅导老师爱答不理的,有时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就跑到外面上网去了,使得辅导老师来过几次后,就再也不愿意来了。眼看高考临近了,徐靖的父母开始苦口婆心地劝导他。

“你能理解我们为你请老师的用心吗?”徐靖的妈妈问道。

“这还用说吗?当然理解,只是不想说出来而已!”徐靖回答。

“那你为什么对老师这么冷淡呢?”

“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干吗还要把我当作小孩子一样?”徐靖反问起来。

……

面对孩子的不满,徐靖的父母似乎无言以对。

徐靖已经17岁了,虽然不是特别成熟,可他已经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了,如果家长还把他当成一个随时需要被呵护的人,那么,孩子肯定接受不了。

由徐靖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家长由于历史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愿望不能完成,因此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女身上,全心全力地想把他们打造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应该说,家长总是想把孩子纳入自己设计好的轨道。而当家长的以成人化的理念和要求与孩子的想法以及目标相逆时,便会产生碰撞。此时家长就认为是孩子在学“坏”,孩子变得叛逆,却不曾想过,孩子是想有自己的主见。

面对孩子的叛逆,家长需要正确对待,而不是一味地以父母的权威压制他们。

我们的孩子对万事万物已经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所以,他们总觉得,长期以来,父母与师长对他们灌输的思想与理念,竟然有许多地方是“不对”的。于是,他们就滋生了叛逆的心理,希望能得到家人与外界的认可。其实,叛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它不过是孩子渴望独立的信号,是一种希望得到认可的方式。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一些父母在生活中总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孩子的一些想法行为,只要是自己不喜欢的,一律用高压压制、“改造”。结果,孩子表面上对父母唯命是从,但心里对父母感到怨恨、恐惧、不满。其实,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应该认真考虑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真的有问题,父母可以以朋友谈天的方式与孩子交换一下看法,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意见。

赵明明和几个好朋友约好,周六晚上都去同学宁伟家,下下围棋,同时也商量一下升学考试的事情。吃过晚饭,他要出门时,爸爸却大声呵斥:“晚上到哪儿去?不许去,给我在家里待着!”“他去和同学商量考试的事。”一旁的妈妈替赵明明解释,可是爸爸仍然声色俱厉:“升学的事和同学有什么好商量的?用不着!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跟班主任已研究定了,你只要好好念书,考高分就成了。”爸爸教训完赵明明,又转过脸来冲着妈妈喊:“就是你惯着他,惯得简直不像话!在这个家,我是老子,我说了算数!”

赵明明的心里难过极了,不仅仅是由于爸爸的阻拦使他在同学面前失了约而难过,也为爸爸如此的粗暴专制而难过。其实,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有一次他生病时,是爸爸背着他跑到医院。可是,赵明明就是受不了爸爸对他自己的事情的粗暴干涉。所以好多时候,他心里有事,宁愿憋着,也不跟爸爸讲,免得又招来爸爸的责骂。

简单粗暴也是不文明的表现。谁都不会喜欢专制的领导或同伴。子女对专制的父母同样也是反感的,尽管表面上可能表现得“百依百顺”。

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会把好事弄成坏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事后不少父母也后悔莫及,但由于未下大决心克服这种毛病,后悔归后悔,再遇事又旧病复发,使得孩子见父母如同老鼠见猫,何谈沟通交流,更何谈父母子女之爱?

自然,父母不允许孩子做的事,大都是有道理有理由的,可是没有多少道理或者干脆不讲道理的家长也大有人在。但是对孩子,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用粗暴、将帅式的语言、态度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

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指责,有的可能不敢反驳,但有的就会与父母争吵,而有些软弱的孩子听到父母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评价这么低,甚至会感到泄气或绝望。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刚学会自己判断,一旦自己的爱好被父母否定了,就会失去信心。

因此,建议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要知道,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家长应该抱着平等的态度,丢掉成年人的认知框架,以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引导,那么亲子关系一定会和谐得多。

孔子曾说:“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也就是说,被鞭子打过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简单粗暴的专制管教形式,是无法让孩子真正心悦诚服的。父母们遇到具体事情时,应当多和孩子协商、讨论,而在讨论具体的问题时,父母不妨多一些幽默感,不要压抑、限制孩子的愿望。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愿望尽可能地去满足;对孩子的一些无伤大雅的“出轨”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孩子的合理建议要认真采纳,等等。总之,父母一定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孩子,这样孩子才会爱戴父母,才会生活得毫无压抑感。

爸妈说了算?孩子可不干

一个小学生,只有8岁,父母要他学钢琴。每天下午放学,必须先练一个小时钢琴,然后再做功课。星期天更是得忙上一上午补习班,下午还要去教师家里学琴。孩子对弹琴没有兴趣,他看见钢琴就厌恶,他几次想把钢琴毁掉,几次反抗:“我不弹,我不要学。你打死我,我也弹不好!”但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反抗,一定要孩子学:“已经学了两年了,花了这么多钱!你应该争气,把琴学好!今后每天不弹熟练习曲,就不许出去玩儿!”

孩子无奈,为了断掉父母要他学琴的念头,有一天他在放学回家时,用石头砸断了自己的一根手指。

孩子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要求,父母只是管束、训斥和强迫,孩子是不可能学好的。而且时间长了,孩子还会滋生反感、厌恶情绪,以致消极对抗。这样的事我们见过和听过的都很多。那就是:你一定要我画,我就乱画;父母一来检查,画的都是圆圈圈,字写得东倒西歪……

孩子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儿童的智力也应该从幼儿时开始启发,但应该先从培养儿童的兴趣着手,而兴趣又是因人而异,绝不能由父母来主观决定或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在幼儿时期,做父母的可以鼓励孩子们学习和接触各种事物——画画、写字、弹琴、跳舞、武术,等等,启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产生学习的想法。只有当孩子们愿意学习时,他们才能把坐在桌前画画、写字,坐在琴前弹琴当作一件乐事,一两小时还嫌少,他们的学习也才会进步。

反之,没有自觉的要求,即使可以强迫孩子一个时期,也不可能持久。这是因为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和学习什么东西,只有当他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那件事情上时,才能做好或学好。

遗憾的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了一名“暴君”。这些“暴君”往往更看重自己的“权威”,常以“皇阿玛”“皇额娘”的身份,用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听命于自己;孩子的一切事情都由自己说了算,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不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不提供给孩子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如果不听话,就会遭到严厉的训斥或惩罚。

这种专制型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孩子感觉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他们根本理解不了父母为何什么事都要管着自己,他们会觉得自己就像玩偶一样被父母操弄着。

其次,孩子会从内心深处生出对父母权威的惧怕,进而产生恐惧心理和压抑感,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怯懦、乖僻、冷漠的性格。这种影响会严重到形成对孩子生活的控制,甚至延续至孩子的成年。

再次,这种专制型的做法,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与家长形成情感对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乖巧行为更多是出于害怕惩罚,并不是真的“心悦诚服”。因此,他们无法培养起自身内在的控制力,一旦控制者转过身去,被控制的孩子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前面提到的那个8岁的孩子,很显然就是过早地产生了逆反心理。

最糟糕的,以“专制”为主体的教养方式,根本就起不到教育的良好作用。首先,它会让父母更专注于消除孩子的缺点,因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孩子长期得不到赏识、鼓励,这对他们的自信成长是莫大的打击;其次,由于父母注重的只是惩罚孩子,使得他们不会去学习采用其他更为恰当的方法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那些方法原本就能减少惩罚孩子的必要性。由于专制型的教育不把孩子当作个性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因此这种教养方式难以唤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共鸣,无法形成各自内心的美好体验,即使在严厉的责罚背后有着一颗温柔的心。

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这样的爸妈就像是可怕的“独裁者”,使他们在严苛的要求下,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为自己申辩的机会,甚至连交朋友的权利都没有。不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该是多么无奈和沮丧,又有多少孩子因此越发叛逆,终致堕落。

很多家长应该清醒了!不要让“专制”这把刀砍伤孩子。所有的家长都应该认识到,教养孩子不是你对孩子做的事情,而是你与孩子一起进行的一个学习过程。不要再以为,管好孩子,让他顺着自己的意愿行事,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行进,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是没有定型的、正在成长中的人,在父母面前,他们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同时又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个性,并且有着巨大的潜能,你一味操控,那么这把专制之刀就势必会给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

你越骂,孩子越不听话

孩子由于缺少自控能力,往往会有许多缺点:淘气、不听话、不爱学习、不讲卫生、说谎……于是一些父母就觉得很失望,责罚孩子,严厉地教训孩子,希望他们能很快改正缺点,结果他们更失望了,孩子越管反而越糟糕。这些家长都是很负责的父母,只不过他们用错了教育方法。

一位家长沮丧地找到儿子的老师:“老师,您帮我好好管管小东吧!他怎么这么不争气啊!说谎、逃课、不听话,从来就没见过这么坏的孩子!这样下去我还有什么指望啊?!”老师惊讶地看着这位家长:“你就是这样看待小东的吗?”老师随手拿起一张被墨水涂脏了一块的白纸,“你看到了什么?”“什么?”家长不明所以地回答,“不就是一块墨点吗?”老师笑了,“为什么你就只看见了墨点没看见这张白纸呢?脏了的只是一小块,其他的地方还是雪白的,孩子更愿意接受奖励式的教育呀!你眼中的小东说谎、不听话,这是他的缺点,可他还有更多的优点呢!他善良、聪明、会画画、动手能力强、热心……”家长笑了:“我可真是个粗心的父亲啊!竟然忽略了孩子的优点,谢谢您,老师!”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放,就如同只看到墨点而看不到大张的白纸,这种情形对教育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家长只看到缺点,就会不停地斥责孩子,责令孩子改正。而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是越骂越糟,越夸越好的。

一个孩子在奶奶家和父母家判若两人。

每次在奶奶家,奶奶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么好的小孩子真是难得,小小年纪就懂得礼貌,还知道吃东西的时候要分一份给奶奶!而且呀,我的宝贝孙子都知道帮奶奶干活了。真了不起,奶奶要做你最喜欢吃的鸡蛋糕奖励你!”

可回到自己家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进门,妈妈就开始数落:“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难找,要多捣蛋有多捣蛋,看衣服脏的,多么讨厌啊。”

爸爸也跟着骂他:“一天游手好闲,不爱学习,什么也不知道做,我怎么会有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

再看看孩子,帽子歪戴着,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

什么原因?

奶奶总夸他的优点,于是,越夸越好,在奶奶家,他就是好孩子;父母老是训斥他的缺点,于是,越骂越糟,在自己家里,他就是坏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经过千百次的实验与观察发现:小孩子总是在无意识中按大人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父母奖励,或者抱怨中屡次提到的“期望”。因此家长们应掌握赏善的策略,不要只顾批评孩子的缺点,而是要反过来多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夸奖,这样,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正缺点,成为父母所期望的样子。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了不起的地方,都有闪光点。作为父母,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使它成为孩子进步的启动点,用这小小的星星之火,点亮孩子智慧的火炬。每个孩子都能迸发出点亮智慧火炬的火花,认真对待每一颗心灵迸发出的火花,抓住它,强化它,也就是说,努力去发现、鼓励、扩大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把每一个优点都当作潜在的启动点。

孩子的青春期,是你没读懂

谈起孩子的青春期,可能有很多的家长会感觉到头疼,在他们看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叛逆,总是和父母“拧”着干。而且那个时候,他们经常说的话就是“没意思”“真没劲”“孤独”,行为也会更让家长抓狂,比如文身、染发、烫烟花……

周末,妈妈想要带着刚上初一的张云飞去逛街的时候,他却对妈妈说:“没劲,我不去了!”其实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拒绝妈妈,也不是第一次觉得妈妈要求他做的事没劲了。有时候妈妈想带着他参加亲戚朋友的婚礼时,他也会很不情愿去,回来以后也是扔下一句“真没劲”就回到自己的屋子里不出来;当妈妈让他学习的时候,他仍然会说“没意思”。

张月今年读初二,平时的话不太多,由于学习比较紧张,所以父母对她照顾得很好,牛奶、营养品等的供应都没有间断过,而且她想要什么父母也都会满足她。节假日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去的时候,老人们也都十分喜欢她、疼爱她。按理说小月应该十分满足才对,可是她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好孤独,没有人能够真正地理解我。”

张君浩一直都是爸爸妈妈的乖儿子,但是自从他上初中之后,整个人大变样,不仅和校外人士来往密切,而且还打耳洞、戴耳钉,染着红色的头发,远远看去好像个女孩。老师经常说他是“不良少年”,爸爸也快被儿子的装扮气得半死。

孩子步入青春期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他们很希望能够与别人交流,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但是又信不过身边的人。所以在这种比较矛盾和纠结的心理斗争之下,他们就会形成孤独感,长时间得不到缓解的时候就会出现抑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断乳期”,一个是小时候身体上“断乳”,那个时候他们开始能够比较流利地说话,能够走路,茁壮成长。还有一种就是心理上的“断乳”,这种情况就出现在青春期。在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有这样的心理: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不再需要家长的管束了,自己已经成熟了,完全可以独当一面。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孩子的认知就会和之前出现偏差。在他们看来,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并不像之前那样让心里暖洋洋的,反倒是让人觉得很烦。父母说什么自己也不想听。老师也没了之前的耐心,无论上课讲什么自己都会觉得“真没劲”,开始“看不上”老师。而之前的好朋友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的亲密无间,开始有了各自的新朋友。新朋友开始进入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不断地通过张扬个性来向成年人示威!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防止孩子走上歪路呢?

1.“不良形象”

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突然发生巨大的身心变化的原因,要明白孩子的这些变化其实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坦然接受孩子的变化,同时能转换角度,从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并理解孩子的做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把染红的头发染回黑色,把破洞的牛仔裤扔掉等。

2.找出孩子叛逆的原因

家长应该明白,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叛逆的,只不过产生叛逆的原因和表现不同。比如女儿开始注重穿着打扮,儿子开始追求时尚新潮,你可以把这种现象当成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不是大惊小怪。你可以告诉女儿:“妈妈知道你很爱美,但是也要注意穿得厚些,避免感冒,感冒了会影响学习,因此而导致你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你自己也会不开心的。”你可以跟儿子说:“妈妈知道你喜欢时尚新潮的发型,但是妈妈还是觉得你以前的发型更帅气,不信你可以问问叔叔,他不是你最崇拜的型男吗?”如果孩子总是凡事和你对着干,那么你就需要第三方介入,让更容易说服孩子的人来和他谈话,或者直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忙。对于比较激烈的叛逆心理,家长应该学会心平气和地开导,并请教心理专家,通过理解的心态逐步解决问题。

3.避免从学习入题和孩子交流

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或老师经常会从学习入题,以成绩进行评判,岂不知这样只会增加孩子内心的压力,怀疑家长和老师只是为了学习才和自己妥协的。家长可以从家事的角度入手,等到孩子的情绪稳定之后再和他谈正事。

4.及时预防叛逆

为了防止孩子出现逆反情绪,家长应该从小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积极和孩子沟通,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相处,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尊重,这样孩子的心绪才能更平稳。

小心点,青春期孩子易学坏

很多父母想不通,我的孩子小的时候很乖巧,文文静静的,怎么到了青春期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染着各色的头发、打架斗殴、赌博、早恋……让父母操碎了心。

媛媛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娇生惯养。媛媛16岁那年,二胎政策开放,爸爸妈妈决定给媛媛生个弟弟。妈妈怀孕之后脾气不怎么好,经常腰酸背痛,没有精力继续照顾媛媛的饮食起居,于是开始和爸爸商量让媛媛住校,每周回家一次。

半年之后,妈妈的肚子越来越大,行动有些不方便,每次让媛媛做什么她都会很不耐烦地帮妈妈做,经常在家里和妈妈发生口角。爸爸妈妈都发现了媛媛的异常,但是考虑到她正处于叛逆期也就不和她一般计较。可是慢慢地,妈妈发现媛媛越来越爱打扮,每周回家都会和妈妈要钱买衣服。而且似乎肚子越来越大,经常恶心,仔细一想,和怀孕初期反应很相似,于是便偷偷地将媛媛叫进房间询问。

原来,爸爸妈妈为了要二胎让媛媛住校的做法,在媛媛看来是在驱赶自己,家里容不下自己了。对于父爱母爱的缺失让她很没有安全感,刚好班上一名男生的情况和自己相似,两个人越走越近,很快就确定了恋爱关系,而且发生了性关系。爸爸妈妈对自己之前的做法感到后悔,流着泪将女儿拥入怀中,但是错已铸成。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成为爸妈、老师的骄傲,但现实并非如此,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变得很优秀。一旦他们不是那么优秀,或者感到自己被人忽视了,就有可能沉沦堕落;也有的孩子原本成绩优秀,但其实每次的优秀成绩对于他们而言都如同心灵的煎熬。正由于他们备受瞩目,所以他们才更累,他们想放纵的想法就在内心蠢蠢欲动,他们会不由得羡慕那些不用考试、不用面对老师与家长严肃面孔的同学,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尝试着抛开一切,放纵自己。

学校里有很多孩子非常羡慕那些故意和老师作对、欺负低年级孩子的同学,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认可”,他们也会效仿这种行为。如果父母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就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造成恶劣影响。

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孩子,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情感丰富,但是这个时期是孩子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阶段,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也是性意识萌芽、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心理与生理发育常常不同步,有半成熟、半幼稚、叛逆等特点。所以,父母应当注重孩子的这个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不宜直接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引起孩子的叛逆情绪,也不可以任其发展,导致他们误入歧途。那么父母该怎么做才能避免青春期的孩子学坏呢?

1.孩子做了坏事,千万不能打骂

孩子做些“坏事”不代表孩子就是“坏孩子”,家长千万不能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家长在确信孩子做了“坏事”后,首先要帮孩子把事情的影响化降至最低。有的家长觉得只有“打”才可以纠正孩子做坏事的行为,其实错了,打得越厉害,就越会疏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孩子就会更孤独,在家庭之中感觉不到温暖,孩子甚至不敢回家,在外流浪,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交往,很容易被其利用,最终步入歧途,甚至触犯法律。

2.细心观察,防患于未然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思想动向,如孩子的零花钱突然增多,孩子的脸上突然出现瘀伤,家长就要引起重视,这意味着孩子很可能在外面打架或偷东西了。家长要仔细排查可能出现的情况,无论通过什么方法,都要让孩子自己露出破绽,承认错误,但是不可以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事态的发展允许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保密,家长要履行诺言,否则一旦失去教育孩子的机会,孩子就再也不会相信你。

3.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

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是非观念,但仍然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被改变,父母应当经常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家长是不允许孩子的这种行为的。对此类孩子进行矫正,家长应当首先帮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想做到这一点,一定要从现有的实际水平出发,逐渐提高,经过反复教育即可培养孩子的是非观。

所有叛逆都是对束缚的反抗

许多父母经常抱怨说,我家的孩子,你要他读书,他偏要上网;你要他干点家务活,他非要去外面打球;你如果多说了他几句,他就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烦啊!

许多孩子则经常和他们的同龄人说,我妈太烦了,我想放松一下心情,在网上浏览一下新闻,我妈看见了,非说我不好好学习,总是强行将我的电脑关了;我想去外面和朋友打打球,可我妈非得要让我把家里收拾好了才能走。

同样的两件事,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来的心态却迥然各异。如果只听一家之言,他们所说的,都有他们的道理。但是,当你仔细地综合了双方的话语后,我们便会发现,这里面缺乏的就是沟通与理解。

张烨读初中的时候,非常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爸爸简单粗暴地禁止他“玩电脑”,要求他必须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业上,并制订了严格的计划,要求他每天放学回家必做多少作业、多少遍练习。这种做法引起了张烨的强烈不满,既然爸爸不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就故意不好好学习,让成绩一落千丈,明知这样做不对,张烨依然我行我素,他甚至喜欢看到爸爸怒气冲冲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在从前,他无法意识到这种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蒙中跃跃欲试。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这时候的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目的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在家长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时,家长也正好暴露了这叛逆的根源——过度呵护所演变的压制。正是这种看似善意的温柔的束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所以家长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所以,在这特殊的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面对叛逆的孩子,家长该如何疏导呢?

首先,要和孩子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关系比教育更重要。家长要在建立这种关系的过程中,能够给予孩子被爱、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

第二,家长要获得自我成长,伴随孩子一起成长,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样更能获得孩子的认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改变不良行为。

第三,要找到多种方式教育孩子。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主要体现在他不愿意接受家长的给予,尤其是强硬性的指示。如果家长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而不是单一的责骂甚至殴打,让孩子明白他该怎样做,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宽严适当,才叫好家长

孩子往往会在自觉、不自觉中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育这些犯了错误的孩子呢?孩子犯错时,给予适当的惩罚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只想着惩罚,而应宽严相济,甚至可以用宽容去“惩罚”,这样的效果有时反而会更好。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第一个念头就是:严厉地教训他一顿,让他以后不敢再犯。而事实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样会使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蓉蓉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对她寄予很高期望。蓉蓉爸从小就为她制订了严格的成长计划,包括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上学,晚上几点回家,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蓉蓉从小就被父母要求参加各种补习班、艺术班,就连她交朋友父母也要干涉,比如,离学习不好的孩子远点。在爸爸的严厉要求下,蓉蓉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拿蓉蓉作为教育自家孩子的榜样。每当朋友问起蓉蓉爸育儿经的时候,他总是自豪地说:“教育孩子就要严厉,严师出高徒!”

如果蓉蓉一直那样“优秀”下去,或许蓉蓉爸的育儿经就真的应验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上初二的时候,优秀美丽的蓉蓉开始收到同学的小纸条,一向不对父母隐瞒任何事的蓉蓉那天没有把这件事上报,而是把小纸条夹在一本书里。有一天,蓉蓉爸为蓉蓉整理书桌,不小心发现了小纸条。晚饭时,蓉蓉爸声色俱厉地质问蓉蓉是不是早恋了,蓉蓉坚决不承认,两个人吵了起来,盛怒之下蓉蓉爸打了蓉蓉一巴掌。从此,蓉蓉完全变了一个人,脾气喜怒无常,经常逃课上网,成绩直线下降,无论蓉蓉爸妈怎样教育教导,她就是什么都听不进去,成了一个十足的叛逆女孩。

为什么一个乖乖女会突然变成叛逆女孩?直接原因就是父母的高压政策和粗暴教育,家教严可以,但也要有限度,不是简单粗暴说一不二。孩子小的时候如果被压制过多,无法伸张自己的主观意愿,那么羽翼丰满以后必然会有反击。

有这样一则故事,对家长们来说,应该是一种启迪:

一天,埃德蒙先生回家刚打开厅门,就听见楼上的卧室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对于他来说太熟悉了,是阿马拉小提琴的声音。

“有小偷!”埃德蒙先生快速冲上楼,果然,一个十几岁的陌生少年正在那里摆弄小提琴。

他头发蓬乱,外套口袋还露出两个金烛台。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小偷。埃德蒙先生用结实的身躯挡在了门口。

这时,埃德蒙先生看见少年的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那不是一个孩子应该有的表情。

于是,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他亲切地问道:“你是埃德蒙先生的外甥尼克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埃德蒙先生说你要来,没想到这么早就到了!”

那个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回应说:“我舅舅不在家吗?那我先出去玩一会儿,待会儿再回来。”埃德蒙先生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也喜欢拉小提琴吗?”

“是的,但拉得不好。”少年回答。

“那为什么不拿着琴去练习一下,我想埃德蒙先生一定很高兴听到你的琴声。”他语气平缓地说。少年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

路过客厅时,少年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埃德蒙先生的半身画像,身体猛然抖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

埃德蒙先生确信那位少年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因为没有哪一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画像来装饰客厅。

三年后,在一次音乐大赛中,埃德蒙先生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位年轻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评判时,他一直觉得这位选手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颁奖大会结束后,这位选手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埃德蒙先生的面前,神情激动地问:“埃德蒙先生,您还认识我吗?”

埃德蒙先生摇摇头。

“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直到今天我用它完成了比赛!”年轻人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当您出现在门口时,我以为自己彻底完了,但是您宽恕了我,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变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琴匣打开了,埃德蒙先生一眼瞥见自己的那把阿马拉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他走上前紧紧地搂住了这个激动的年轻人,三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在埃德蒙先生的眼前,原来他就是那个少年!埃德蒙先生眼睛湿润了,少年没有让他失望。

宽容,使埃德蒙先生成功地唤醒了孩子的良知,让孩子彻底改正错误,走上正途。这个故事应该让爸爸们有所感悟。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是容不得孩子有过失、犯过错,认为必须严厉地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改过。但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些孩子甚至就越骂越皮,干脆破罐子破摔了。因此,当我们的孩子犯了某种错误时,如果他自己对错误或过失的严重性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深深地感到后悔和内疚了,这时,爸爸妈妈们不妨宽容一点,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信任,这样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更好地反省自己,改正错误。

给孩子一个拥抱,试试看

有一位妈妈是一所小学的校长,她的儿子今年读初二。有一天,这位妈妈和一位朋友交谈了起来,说自己和儿子已经有将近一个月没有说话了,一直“冷战”。说起来冷战的原因也很简单,她和她的丈夫都忙于工作,和孩子团聚的时间很少,往往对他平时的生活感到担忧。有时候这种担忧会反映在孩子日常的行为习惯上,有的时候是学习上。见面的时间短,而一见面就是批评居多。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容易躁动,比较叛逆,所以每当这位妈妈说他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出反感,有的时候还会理直气壮地反驳,在那种紧张的剑拔弩张的气氛下,有时候家长刚一开口说话,他就会说:“你别说了,我知道了。”如果家长继续说,孩子就会说:“我就这样了,不用你管!”所以她常常感觉到痛苦。而且再加上她自己是一位校长,教育学生的时间很长,也很成功,但是唯独在教育自己孩子上很失败,所以一想到这里她就会更加沮丧。

在这位校长和自己的朋友诉说完之后,她的朋友告诉她,可能是她把教育学生的方法用在了自己儿子的身上,她的管教方法让孩子喘不过气来,觉得回家了还和在学校里一样,甚至还不如在学校里自由。那位朋友给她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她试试看,也许会有效。

这位校长在路上又想了很多和孩子之间的事情。回到家后,孩子给她打开了门,她什么也没有说直接将孩子搂在了怀里,和孩子说:“你怎么就不明白妈妈的心呢?!”说完之后妈妈哭了,孩子鼻子一酸,也哭了。就这样,母子二人哭着抱在一起,把之前的所有怨恨、敌意和彼此的不理解都消解掉了。

每个人都需要自由,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家长一味地让孩子别做这个、别做那个,什么事都帮孩子安排好,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很压抑,想要反抗。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对于这种压抑的成长环境就会表现出反抗的意识,亲子关系势必变得紧张。所以,家长教育孩子不能太专制。

1.允许孩子的不同想法

如果孩子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家长不能一味地压制,而是应该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家长应该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通过适当的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分析双方的意见。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这样孩子才能尊重家长的想法。

2.小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家长可以支持孩子小事自己拿主意,同时提醒孩子不能超过界限。比如,孩子可以自己决定几点睡觉,但是最晚不能超过晚上10点,能享有主动权会让孩子觉得非常开心。给孩子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如,晚上的空余时间,孩子可以选择到同学家做客,也可以选择睡觉或看书,家长不过分干涉。

3.父母保持适当的权威

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告诉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的命令,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在青春期有激烈的反抗,就是终生听任父母的安排,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所争取的是自己的主动权,而并非对父母或其他人的管理权,那么孩子的行为就是正当的,父母应该把大人的权利保留在适当范围内,不要过分将其延伸到孩子身上。与此同时,要让孩子尊重父母的权威,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利,同时坚持对孩子有利的一些原则。

错爱Ⅰ:听话的,未必是“好孩子”

听话的,才是好孩子——这是大部分中国家长的观念。听话的孩子好管教,能省去许多麻烦,长大以后执行力强。

但事实上,过于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

著名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对2-5岁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断的能力;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决断,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他从不对自己的孩子高声说话,也从不说“你要听话”。“因为我觉得把孩子往听话了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

某市年轻的语文教研员许老师到一所小学去试着上作文指导课。他走进教室时,还没有到上课时间,但学生们见他进了教室,就纷纷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见还有好几分钟时间,就提醒大家到外面去活动一下,可只有两三个学生站了起来;再次提醒,又站起来几个,而且只是在走道上走了几步。上课铃响后,所有的人都坐得极其端正:两手在胸前交叉,双肘稳稳地撑着桌面,挺着腰杆,目光一律正视。许老师说“随便点,不要这么端正”,他们没动;又说“来,放松点”,他们依旧;再说“我上课是从来不需要坐好的,不要这样坐,把手放下去”。许老师走到前排几个学生中间,放开了他们交叉着的手。终于,后面的学生也放松了手。于是,开始上课。课上得很拘谨,举手的同学很少,大多是老师问一句,他们简单地答一句,不肯多说一个字。奇怪的是,课上着上着,他们原先放开的手,又渐渐地交叉着撑到了桌面上。“怎么?大家连不坐好都做不到?我现在不是要求坐端正,而是随便坐。”许老师说。有几个学生朝他瞅瞅,用一种疑惑的眼光,也许他们觉得奇怪:上课怎么可以随便坐呢?

孩子们在老师的调教下,显得那么可爱听话,习惯在老师的训练下,那么有条有理。这样的孩子的确受国人喜爱,但长大后的他们,会受世界欢迎吗?他们能接受世界的挑战吗?他们的创新意识还剩下多少?太听别人的话,恐怕将来他们什么也干不了,事事都听别人的,因而没了自信心。难道听话的孩子一定是好孩子吗?

心理学家认为,3岁的孩子不懂得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适度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展示个性的机会。做家长的,不要凡事都要求孩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限制太多,孩子就会变得死板、木讷,缺少个性,将来更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

父母应该提倡孩子的自我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要淡化家长的作用,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提倡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和培养。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倾向,我们还是应该主动地帮助他们纠正,特别是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高尚的人格追求。那样,我们的教育将会更加灿烂辉煌。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或者顽皮就轻易下什么结论。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既懂事又有自己的评判眼光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如打架、骂人、撒谎等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2)孩子小时候,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一些应给其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3)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拿主意。父母不要替孩子安排他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不应要求孩子唯唯诺诺,而应尽量教他学会自己拿主意、做决定。

(4)培养训练孩子的独立性。在家里,父母要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并及早给他独立自由的活动空间,要有自己的小房间,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要独立起来。

(5)尊重孩子的喜好。家长可根据孩子对某一科的喜好,鼓励孩子将来向这一方面发展,将来做个“个性独特”的人,而不是打压孩子对某一科的喜好。

(6)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因此,家长在平时应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让孩子学会在遇到问题时多分析、多思考,并努力通过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们培养的应该是一个不盲目听话的孩子。孩子不但不盲目听从父母的话,而且对所有值得他怀疑的问题,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大胆地说出来。而这个“大胆”依赖于民主、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假如他面对的是霸道专制的父母,他不敢说。我们只需要从小告诉孩子一个准则。在这个准则下,他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做,他能够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不是说我们不管他,而是怎样合理地管。